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政治参与
2012-12-21刘桂兰郝继明
□ 刘桂兰,郝继明
(⒈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⒉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政治参与
□ 刘桂兰1,郝继明2
(⒈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⒉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1)
网络政治参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使网络政治参与走上健康、积极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是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内在文化的引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精神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政治参与;引导
所谓政治参与,也叫参与政治,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1](p6)而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解释,政治参与是“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动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成过程。”[2](p608-609)所以,网络政治参与,就是指公民以网络为媒介,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政治生活的行为。网路政治参与的具体表现形态一般分为网络政治交流、网络政治传播、网络政治宣泄、网络政治选举、网络政治结社、网络政治谣言等等。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13亿人,上网普及率接近40%。有81.7%的网民表示上网以后,比以前更加关注社会事件。也就是说,目前的中国,有4亿多网民会或多或少地参与网络政治,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以25%左右的速度在增加。面对如此强劲的网络政治参与,如何合理引导,使其走上健康、积极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必要性、紧迫性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由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最大特点是匿名性和自由性,如果没有规则的引领和制约,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参与的无序和混乱。“一个社会的文化规则为社会的内在制度,成文规则为外在制度。”[3](p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然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那么,以其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规则,必定会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有序发展和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⒈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无序问题,容易导致政治的不稳定,因而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网络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甚至有人断言,网络是历史上存在的最接近真正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东西。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描绘道:“一个个信息包各自独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讯息,每个信息包都可以经由不同的传播路径,从甲地传送到乙地。……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络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讯息还是传送出去了,不是经由这条路,就是走另外一条路出去。”[4](p274)所以,网络的这种超自由传播容易被各种真伪难辨的信息垃圾所充斥。因为在网络里,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传播政治信息,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面对网络上海量信息的不断轰炸,相当多的公众都缺乏驾驭这些信息风暴的能力,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些信息。其结果是,表面上拥有无数的信息,实际上面对信息可能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网络政治参与的盲目和无序,使“引爆点很容易产生,它会让几千甚至几百万人,只因参考一些不知哪里来的信息就相信错误的事情。”[5](p97)“人们有理由担心,在政府难以发挥作用的电子荒野上,亿万个网民亿万种声音,多数同意的民主原则被伤害后难以找到有效协调社会整体利益的手段,可能导致日益严重的无政府状态。”[6](p225)因此,为了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急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网民的政治参与。
⒉低俗、落后网络文化的侵蚀,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网络文化在为人们创造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同时,也是一把能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人们心灵的“双刃剑”: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依赖危害网民身心健康,淫秽色情污染网络环境,网络赌博引发社会问题,网络欺诈造成信用体系缺失,网络暴力危及个人隐私,数字鸿沟带来新的社会分化等。尤其是各种各样的低俗网络文化已成为毒害人们思想的“恶之花”。一些网站为了吸引点击量,采用各种办法在网上四处传播低俗的网络文化垃圾,有的甚至将色情作为BBS的主流论题。追逐商业利润成为这些网站不择手段毒害人们思想的原始动机。网络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警觉。网游玩家习惯于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并获得“升级”,在现实中也形成了暴力倾向;玩家尤其是青少年长期沉溺于游戏之中,会产生过度的心理依赖,严重的还会导致人格分裂、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等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文化体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已经刻不容缓。
⒊西方的网络文化殖民以及国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对网络的滥用,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民辨别是非,站稳立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加强了国际间的协作和相互依赖,也诱发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因此,就网络技术在战争、霸权、殖民、主权、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来看,它实际上发挥了国际政治的某些功能。借助全球网络系统,在本国就可以发动对他国进行颠覆、威慑、施压的网络政治动员,从而对他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大力推行自己的文化,使之成为网上的主导文化,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价值观通过网络渗透到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中,造成了事实上的网络“文化殖民”,结果是其他国家、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精神支柱逐步被消解。美国、日本等国的情报机构每年花费数千万美元资助一批“网络汉奸”,专门在网上张贴攻击中国政府的文章和假消息,攻击范围涉及中国的政体、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伦理,并对中国网民进行思想渗透、策反。美国前国务卿托尔波特在谈到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时就毫不掩饰地指出:“技术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使是最坚固的边境亦不断受到收音机、电视、传真机和电子邮件的冲击和渗透。”[7](p613)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也说过:“因特网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手段,也可能成为颠覆新秩序的有力武器。”[8](p674)况且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人、恐怖组织、邪教组织等也利用互联网散布谣言,进行政治煽动,制造混乱,攻击和诋毁政府。正如埃瑟·戴森所指出的:“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9](p5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最适合引航中国网络的健康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
⒈加强理论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政治参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政治参与,必须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理论上“说服人”、在内容上“引领人”、在形式上 “吸引人”。强化理论研究的科学指导作用,主要是解决目前理论研究指导性不强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政治参与,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模式供我们选择。虽然我们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一些知识已基本了解并达成基本共识,但到底什么是网络政治参与,其基本特点和内容有哪些,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参与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本质是什么,尚有不清楚和认识不到位的地方。由于理论认识的不足,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理论指导不强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真正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前进、实践又推动理论进步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重视和支持这方面的理论研究,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各地实际的理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网民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世界的感染力,对广大网民的说服力,对错误思潮的免疫力。
⒉提高思想认识,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舆论阵地的基础。网络以其及时、海量、互动和无地域限制等特点,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平台、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因此,我们必须承担起把握网络舆论导向的重任,增强网络舆论导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形成舆论导向新格局。马克思指出:大凡需要变革现实的任何阶级、集团或政党,都必须占有和运用舆论工具这一斗争武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他还说,宣传工作这块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占领。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江泽民同志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娱乐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2009年12月,李长春同志在出席中国网络电视台开播仪式时也指出,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主流媒体向互联网等新兴传播领域延伸是大势所趋,谁占领了新兴媒体阵地,谁的传播手段就更先进、传播能力就更强大。所以,我们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做到像胡锦涛同志希望的那样:“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⒊领导示范带头,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主体、实践主体与示范主体,其行为举止及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群众的风向标,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发挥表率作用,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引导网民远离网络恶搞,远离低级趣味,远离网络煽动,远离网络蛊惑,远离网络犯罪。要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的互动沟通作用,使网民形成理性的、积极的、共同的、稳定的理念、情感和态度,以支配自己的政治参与行为。要在政府网站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成果及时推向各大新闻网站,抢占网络制高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斗力,使这一思想体系贯穿于网络社会各组织、各阶层,落实到网络经济、网络政治、网络文化发展之中,成为网络社会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评价依据、情感导向和行动指南,成为网民的行为导向和“主心骨”。要在互联网上倡导文明办网、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动员各类网站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页、专栏,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利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此外,还应要求学校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防范和最大限度地消除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⒋把握网民特点与需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分层施教。相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网民的所思、所想、所惑,认真研究网民的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时,借鉴现代管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科学划分网民层次。比如:可以从社会身份角度,把网民划分为党政机关干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士、社区居民、农民、工人、青年学生等;也可以从年龄角度,把网民划分为“60后”、“70后”、“80后”、“90后”等。对于党员、干部,应突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教育;对于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士,应注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对于社区居民、广大农民,应重点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则应高度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基本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在此基础上,还要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有的可以沿用传统的灌输教育形式,有的则必须采取现代的启发教育手段,还有的要采用新型的引导和疏导教育方式。比如:有的网民可以在学习中受到教育。这主要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积极教化作用。有的网民可以用榜样来感化。因为活生生的榜样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使网民感知、感动,进而接受、理解、掌握,从而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从善意向,并自觉遵守和践行。有的网民可以用舆论来潜移默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以多种形式通俗化、大众化,使之贯穿于各类网络媒体传播之中,渗透到各种精神文化产品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使人们处处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操,遏制不良社会风气。还有的网民可以在批判中强化。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还在于批判异端,引领多元文化的发展。
⒌回应群众诉求,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的事业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一是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协调的内容包括:多元化利益观念引导,利益获取行为的规范约束,与时俱进的利益调节,适度的利益补偿等。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社会。二是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社会成员,有各不相同的利益和利益诉求。党和政府必须为人民群众的决策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实现提供保障,建立健全规范的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和公民投票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要学会和善于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调处矛盾,特别是要学会和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处矛盾纠纷,把调处矛盾的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要学会和善于运用经济手段调整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和物质利益矛盾;要善于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等行之有效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四是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当前急需的是建立、完善和切实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建立和实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编织一张可靠的“安全网”;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
⒍加强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参与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自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些相关的法规和条例,如《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网络安全的决定》等,但随着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一些条文或者滞后,或者过于原则和笼统,均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应加快网络立法步伐,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法规,对网络资源管理、网络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政府、组织、个人在网络中的权利和义务等做出规定,特别要对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做出明确的界定。立法要始终围绕政府、网络与公众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关系来展开。从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来看,网络立法应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调整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信息公开、网络议政是政府的法定义务,网络知情权、表达权是公民不可侵犯的权利。要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范围和方式,保障公民拥有快速畅通的利益表达、议政献言的渠道。同时,还要建立严厉的虚假信息举报惩罚机制,依靠法制手段坚决打击网络暴民。从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来看,政府发布信息,获取民意,网络媒体要为公共舆论提供平台。从网络媒体与公民的关系来看,要以法律规范约束网络媒体的行为,强化网络媒体的责任意识。公民的网络言行必须服从于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网络参政议政也应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公平正义为标准,以先进的网络文化为基础,这样,才能促进网络良好风气的形成。
[1]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2]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澳)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1.
[4]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
[5]凯斯·桑坦斯.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张华青,孙嘉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8]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前沿[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9]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高 静)
Us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 Guide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rom Network
Liu Guilan,Hao Jim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rom networks have made social management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how to mak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rom networks to walk in a healthy and active way is a major issues that urgently needs to study and resolve.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rom networks needs the inner-spirit′s,t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soul of guid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rom network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political participation;guide
C912.3
A
1007-8207(2012)08-0042-04
2012-03-10
刘桂兰 (1955—),女,吉林四平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省行政学院)基础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拓展训练、体育教育;郝继明 (1969—),男,安徽望江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