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海洋和时间赛跑——记中科院院士刘瑞玉

2012-12-21■戴

民主与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刘老海洋研究

■戴 红

2012年7月16日,90岁的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刘瑞玉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祖国海洋事业,直至生命前的最后一刻都在为工作操劳的老人,安祥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刘瑞玉生命中最后两个月是这样度过的:

4月下旬,他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课题,7天时间马不停蹄赶往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开会。在上海的最后一天,他发起高烧,烧得后背上退了皮,嘴上长满燎泡。会没开完,赶紧往回赶,不是为了休息,因为青岛有个“蓝色经济”的会议,他要参加。

5月20日,刘瑞玉硬撑着参加了他的3个博士生的论文答辩。大家看到,他虚弱得实在撑不住,就整个身子趴在椅子上……

好长一段时间了,他总是咳嗽、浑身无力,人也消瘦得厉害,吃不下饭,只能勉强喝点儿粥。医生的诊断是:肺癌晚期……

5月24日,从来不肯就医的老人被迫住进医院。“我没大毛病,休息几天就能上班。”他让学生们把工作资料、论文送进病房,躺在床上审稿子、批论文。情况稍微好点儿,他又跑出医院回到所里忙开了。儿子劝他休息,他和孩子发了火:“这么多活没干呐,我能休息吗!”

5月29日,所里举行纪念童第周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刘瑞玉到会讲话。会议结束时实在体力不支,两条腿已经不听使唤,两个学生搀着他离开了会场。

6月11日,北京召开两院院士大会,刘瑞玉高烧不退,却依然预定了赴北京的机票,执意出席。在医生的强力坚持下,他才不得不退掉机票,回到病床。

此后的时光,这位不服输的老人,再没能够离开病榻。

学生们6次去看望他。

第一次,他思路清晰:“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研究所)不能没有啊!”

……

第三次,他拉着学生的手嘱咐:“你一定要把鱼类这一摊事撑起来啊!”

第四次,他的声音含混不清了:“我要回海洋所,要上班,要开会……”

第五次,他断断续续嗫嚅着:“大型底栖生物,鱼类……”

第六次……

7月16日5时许,呼吸衰竭。刘瑞玉带着牵肠挂肚的工作,恋恋不舍地去了,像一只春蚕,吐尽了最后一根丝。

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1922年深秋,河北省乐亭县东关前街,一个呱呱坠地的男孩,给一个刘姓商人的家里又添欣喜。1941年高中毕业后,刘瑞玉如愿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1945年毕业,刘瑞玉获得理学士学位,在北京大学药学系任助教。1946年进入当时北方最高的科研机构——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工作,跟随著名甲壳动物学家沈嘉瑞教授从事甲壳动物生活史和分类学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950年8月,我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立,刘瑞玉跟张玺等人从北京来到青岛。1956年,他开始了甲壳动物学和海洋生物学研究,而且一做就是半个多世纪。

刘瑞玉堪称中科院海洋所的“活化石”。

在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领域,刘瑞玉是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他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国际重要海洋学及生物资源调查研究,甲壳动物分类区系和虾类增养殖研究项目。他全面总结、阐述了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特点,特别是区系组成与生物地理学特点,填补了国内甲壳动物几个类群的空白。他首次发现黄海深水区冷水性动物群落占绝对优势,浅水区夏秋高温季节成为一些暖水种向北方扩布的“走廊”,形成独特分布格局和资源优势。他指出长江口——济州岛一线为北温带区东亚亚区与暖水区中日亚区间的分界线,从而澄清了黄东海区系的地位;又指出台湾——海南南端为热带与亚热带区系间的分界线,其论点补充、修正了国外同行的不足与错误,为业界沿用。他组织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和山东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提出全面开发方案,促进了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完成长江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及资源影响预测研究,为工程论证提供重要依据。

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历史上,有“三次浪潮”席卷全国: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带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第二次浪潮是80年代以来,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引领第二次浪潮的,正是刘瑞玉。

在50多年甲壳动物学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刘瑞玉全面了解中国近海的虾类、蔓足类、糠虾类、口足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发表论文150多篇,完成专著10部,填补了我国糠虾类、蔓足类的研究空白,发现了40多个新种和3个新属。

2007年,刘瑞玉关于全面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岸带生物资源的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

作为在行业内获得的最高荣誉,2007年,刘瑞玉荣获国际甲壳动物学会颁发的“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从而改写了这一国际奖项获得者中没有亚洲人的历史。

2009年度刘瑞玉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并获奖金50万元……

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在科研成果之外,刘瑞玉还为中科院海洋所培养了一批从事海洋动植物主要类群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底栖生物生态学、污损生物生态学、海洋生物资源增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团队,为我国海洋生物学各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还我海域一片蓝

刘瑞玉向往大海。大海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它造就了蔚蓝浩瀚的壮阔景观,更是因为它孕育着无尽的宝藏与神奇。

“海洋是人类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摇篮,然而,它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面前却又是那么脆弱不堪。”针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先天不足,面对多年来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分析,刘瑞玉大声疾呼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

言者谆谆。为海洋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怀着对海洋无法泯灭的情结,发出了“还我海域一片蓝”的呐喊。

自2000年以来,刘瑞玉全力投入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刘瑞玉说,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已被列入我国物种红色名录,有的正处于濒危状况,对此该是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采取对策的时候了。

和时间赛跑的老人

“我不谈什么有生之年,我的人生哲学是:活一天工作一天。”

勤奋,是刘瑞玉一生最恰当的注脚。他在海洋所主持工作时,是最能全面掌握所里各项业务的所长。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学科交叉,他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学习,更新知识,从不说外行话,令合作者敬佩不已。图书馆一有新书来,他总是第一个借阅,了解海洋科学最新的科研动向和成果。

谈起刘瑞玉的人品,学生们更是赞叹有加。他的一位博士生说,年轻人现在都不愿做海洋生物分类,这是个不易出成果的工作。刘老在工作安排上从不考虑对自己出成果是否有利,而是着眼于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眼光,他把学生们都分配在基础分类的项目中,保证国家海洋分类基础性研究的持续发展。最困难的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准备养虾了,而刘老对海洋生物分类的研究始终在坚持。

另一位博士谈起她刚来所里不久的一件事。凌晨4点半,刘老带着他们一行赶潮。天还黑着,码头距离小船有好几米,小船飘飘荡荡,他们面面相觑,不敢下船。“还等什么,跳啊!”只听“咚”的一声,刘老第一个跳了下去。那年,他已经68岁!

刘老刚直不阿,在工作上很较真儿,因此得罪不少人。这些年来,对他提出过意见甚至“整”过他的人,他从不记仇,仍然和和气气地一起共事,展示出他海一般宽阔的胸襟。

同事们回忆起“文革”时刘老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关牛棚的岁月。“那种境遇下,他还偷偷回到实验室,给每个标本都添上酒精。”多么让人敬佩的老人啊!

刘瑞玉中午常常吃泡面,一年到头地吃。所里有食堂,他嫌浪费时间,不愿意去;中午可以回家,又不想麻烦司机。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更多的时间留在办公室工作,白天、晚上……泡面成了刘瑞玉标志性的特征。“方便面院士”成了所里的笑谈。以至于所里同志偶尔一段时间吃泡面,大家就会善意调侃一句:你想当院士不成?

他在和时间赛跑——这是所有和刘瑞玉一起共过事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大家无一不赞叹他,最勤奋、最认真、最一丝不苟。

对刘瑞玉来说,最严重的惩罚就是不让他工作。儿子劝他,什么都有了,别这么玩命,歇歇吧!他说得很实在:团队这么多人,不干活怎么生存?

刘瑞玉的办公室也是他的书房。佝偻着身子,埋在一堆书中间,是大家最常见到的景象。

大家最担心的,是他开夜车,怎么说也不行。去年6月,所里去厦门参加生物多样性研讨会。早上7点半,学生们按约定叫他吃早饭,可怎么敲门都没声音。学生们流泪了,以为他……

8点10分,老人揉着眼睛出来了,连声道歉。原来为了赶报告,他写稿到凌晨四五点,刚刚睡着。学生们这才破涕为笑。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学研究上,从来没有节假日。荣誉纷至沓来也没有让他有丝毫改变,90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一个人出差,拖着行李箱穿梭于各个国家、城市之间,参与各种学术研讨和交流。一到地方立即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很多小他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人,也自叹弗如。为了节约时间,他依然经常用一碗泡面解决一餐。

他无论对正式承担的科研任务还是额外的工作,不管是不是他负责,一旦答应,他就全力以赴去做,而凡属于自己分工的事,必尽全力亲自动手完成。目前科技界所见的不良现象,如申报项目时自我吹嘘、争当老大,凡事考虑个人名利在先、虚报成绩、弄虚作假等等,是他深恶痛绝的。

有记者采访他,他只给半小时。时间一到,刘老起身告辞。门外,关于渤海漏油事件的调查机构派人接他,已经等候多时;台湾同行推动两岸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正待开会;明天,要去南京参加全国“动物进化理论研讨会”;后天,去上海参加动物学会理事会;大后天……

倾其心血报家国

2012年6月,病榻上的刘瑞玉越来越虚弱。也许,这位90岁的老人自知来日无多,一项藏于心底的夙愿使他坐卧难安。

刘瑞玉提携后学、公而忘私。为了奖励在海洋生物学领域成绩优异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的学生,让他们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刘瑞玉多次提出要用自己的积蓄设立奖励基金。但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还是多次婉拒了他的要求。实际上,刘瑞玉的收入并不高,刘老生活上非常简朴、随意。他屋子里的灯很少都打开,“够用就行”,一件衣服穿了几十年。而且子女的生活也不宽裕,他的儿子儿媳都因重病需要花钱。为此,中科院海洋所领导多次劝他把钱给子女使用,但他坚持要把这些钱用在海洋研究事业上,再一次提出要将自己的全部积蓄100万元捐出来,成立奖励基金。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

在刘瑞玉的一再坚持下,教育基金会在6月14日接受了这一款项,设立了“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励基金”。教育基金会在他的病榻前举行了捐赠签约仪式。刘瑞玉非常欣慰,说话已很吃力,但他激动地攥着工作人员的手,感谢教育基金会帮助他完成了这个心愿。

……

90载岁月如歌。刘瑞玉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为我们诠释了奉献精神的真实含义。

猜你喜欢

刘老海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次只爬两层楼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古稀爷爷爱护蝉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一腔热血精忠报国
米寿老人话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