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青》挑战创作智慧

2012-12-18

综艺报 2012年13期

  梁晓声编剧、张新建导演的45集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知青》,自5月2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特约剧场播出以来,获得广泛社会关注,成功勾起一代人的回忆,也多次问鼎同时段全国收视冠军。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开播首日该剧平均收视率2.615%,收视份额7.477%。
  在央视播出前好些天,《知青》主创人员就在数着日子等了。虽然对情节画面早已烂熟于心,但到了真正播出时,要是哪天央视有晚会,他们就会“有点失落”。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关心收视率,更是因为这部戏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知青》是梁晓声多年之后重拾知青题材的剧本作品,是《闯关东》导演张新建四年磨一剑的导演作品,整剧拍摄历时大半年,转场跨越8省。在《知青》的首播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表示,“电视剧《知青》超越了伤痕和反思的阶段,它不仅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知青人物的坎坷命运,同时融入了对深刻历史事件全新角度的理解和阐释。”
  
  剧本关键词:全景、生活、十年
  《闯关东》之后,山东影视集团将创作视角放在了“知青”这一题材上,将编剧邀约锁定在了曾以《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知青题材力作蜚声荧屏的作家梁晓声身上。
  山东影视集团作为中国最早生产电视剧的单位之一,三十年前曾制作过梁晓声的知青题材影视作品《今夜有暴风雪》。三十年后,当《知青》制片人侯鸿亮向梁晓声表达希望再与其合作一部知青题材电视剧时,梁的态度很谨慎。经过半个多月的考虑,梁回复:“让我写,可以,但是可以给我多大空间?”后来,梁在接受采访时,更是直言“如果像别的剧只写青春、理想、奉献,我不参与这个创作,否则我觉得羞愧,甚至可以说是羞耻”。
  “我们看重梁老师的功力,也希望编剧有发散的东西。”侯鸿亮说,“在二度创作时,导演和创作团队再去考虑能否通过的问题。”
  策划之初,梁晓声和策划团队就共同确定了三个关键词。一是“全景式”,与梁晓声此前的作品相比,知青“活动范围”由东北扩大到了西北,由兵团生活扩大到了农村插队,再经由周萍等上海知青,将视野半径扩大到城市,是“全景和诗性的”;二是展现“生活”,知青生活是工作和劳动,而不仅是爱情;三是“十年”,《知青》没有讲为什么上山下乡,也没有返城的过程,整个叙事集中在十年的“知青”生活上。
  围绕着这三个关键词,梁晓声的剧本创作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60集电视连续剧《知青》的雏形,成剧也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到长江以北插队的知青的生活。有一个细节是,梁晓声至今仍保留着手写创作的习惯,长达60集的剧本创作,稿纸摞起来有将近七八十公分高。
  
  创作关键词:群像、史诗、反思
  《知青》的拍摄主场地在黑河,这是张新建与北大荒的第三次结缘。为了完成“全景、诗性”展现十年“知青经历”,《知青》剧本创作完成后,张新建又做了4个月的案头工作,同时带美术人员到各地看景。
  用侯鸿亮的话来形容,张新建是他见过的对创作最精益求精的导演之一。“四年时间,一般导演肯定耐不住。”
  这种“精益求精”的执著,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当下尤为奢侈。比如:由于现在xU6UPlwqukK47IrlAT46pw==黑龙江多以大豆为主要作物,为了展现当年知青割麦子的劳动场景,剧组提前近一年租下了黑河的一块土地,种下麦子,硬是“等到”麦收再去拍摄这一场景。
  当年,《闯关东》创下了AB两组转场16次的纪录。为了高满堂“我希望从朱开山家里望出去,每一面都是一望无际”的一句话,剧组就在东北找了块一望无际的土地,把朱家建在了中心,为此还修了5公里的路才能进去,
  《知青》拍摄的难度,一点不亚于《闯关东》,从2010年7月14日开机,经过198天的拍摄,到2011年1月26日杀青。从酷暑到严寒,剧组先后转战黑龙江黑河、辽宁(调兵山、旅顺)、山东荣成、内蒙古正蓝旗、北京、陕西(延川、米脂)、浙江横店、上海(车墩、胜强)等地,跨越8省,行程近1.7万公里。基于导演的艺术把握和这股耐心的“拙劲儿”,《知青》的整体画面风格分外开阔疏朗、澄澈纯净,与剧中青年的人物性格互相映衬,又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形成强烈反差。成功勾起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也唤起了不少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的关注。
  《知青》开篇用一场大雨“迎接”这群从城里来的“青年”。结尾用一场火结束,画面定格在血红的残阳上。《知青》是一部具有鲜明风格的电视剧:一望无际的沃野上,黑土一条条向天空延展开去,收获季节,风一吹,麦浪翻涌,然而这却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美”,张新建说,“不仅是景物、包括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的美好,都跟时代背景形成巨大的反差。”
  没有将时代展现得刀光剑影,《知青》将注意力集中在角色塑造和反思上。这需要极大的创作智慧,“包括人物、时代、背景关系,都具有挑战性。”
  这是一部群像戏,剧中通过对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冯晓兰、齐勇、孙曼玲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人生命运的展示,描绘了特殊年代北中国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创作团队从开始就将矛盾植入人物个体与时代的碰撞当中,“出身”不好的周萍,紧随“时代洪流”的吴敏,赵曙光振聋发聩的“认为时代病了”的想法⋯⋯
  
  意义:破冰之作
  虽然拥有苦难未必是一种富有,但缺乏对苦难的反思却是一种贫穷。
  在谈到《知青》的创作时,张新建表示,剧中有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和剖析,“我们希望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同时也让现在的70后、80后了解父辈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知青》希望告诉人们,在任何艰苦环境里,要有向上的勇气和相互的扶持与信赖。
  经过将近一年半的后期之作,今年上半年,《知青》终于制作完成,它用了一个月时间过审、定档,终于在5月底与观众见面。
  演员阵容中没有明星;内容不以爱情作为主线;叙事结构多线索穿插;没有话题炒作⋯⋯《知青》怎么看都是跟“商业片”背道而驰的。《知青》的“第一志愿”就是在央一黄金档播出,通过在央视播出,该剧收回了5000万的制作成本,没有预售,二轮发行也刚开始,但对于主创团队而言,这部花费了4年心血的戏“能播出,在央视播出,这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胜利”。有评论认为,在央视平台上,全景式展现北中国知青的 “上山下乡”生活,在历史时段上直逼“文革”十年,《知青》具有破冰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