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节目受到“抵制”
2012-12-18
综艺报 2012年13期
美国狮门影业出品的《饥饿游戏》在内地上映。海报上说它超越了《变形金刚3》在美国本土的票房,且不追究真假,上面那种游离于现代和蛮荒风格的图片设计,确实吸引我买票走进了放映厅。
电影的结尾不精彩,明显受了拍续集念头的拖累。不过亦真亦幻的剧情确实奇特,让人想起当年金·凯瑞的《真人秀》(《楚门的世界》)。不同的是,《饥饿游戏》的残酷更彻底,女主人公一边跟人搏命,一边还能意识到自己经历的一切,始终在摄像头的监控之下。不忘朝摄像头做出励志或感人的姿态。电影在无意间以寓言的方式,把我们这个娱乐与媒体时代所特有的——真与假、感动与残忍相互纠结的复杂本质,表达得颇为准确。
我们似乎已经进入到这样一个时代:不管当事者承不承认、愿不愿意,只要他在今天跃入公众眼帘,就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公众眼中的“演员”。说这个是因为联想到今年以来新闻不断的求职栏目《非你莫属》。有关“非”最近的一个新闻,是“社会达人”李开复率粉丝抵制收看。一个生意人,对一档电视节目反应如此强烈,这在内地恐怕还是头一次。商人一般很少有时间去看电视,哪怕是一档求职的真人秀。李开复这么起劲的抗议,动机颇引人关注。其实,就像所有在《非你莫属》这类栏目里质疑求职者资历、同时也遭到网民情绪质疑的Boss嘉宾扮演者一样,传媒和娱乐时代,大家评判是非的首选项已经不再是“对”与“错”了,而在于是否“炒作”与是否有“人情味儿”。
我有幸在《非你莫属》爆出“公共事件”前看过该节目几期。当时还不知道张绍刚的资历,只是觉得这个主持人风格不俗,有股子新闻人、而非综艺主持人的刨根问底劲头,让人眼前一亮。他后来的两次海归门倒是事后在视频上看的。感觉都是屁大一点的小事儿。那个刘莉莉说话爱拽英文单词,这种说话方式我也不喜欢,可能主持人对此也挺烦的,一气之下忘了自己在话筒前的强势身份,反而为小女生招来许多同情。不过说句实在的,即便刘莉莉的同情者们有若干老板,相信他们也不会把这样说话的女孩子招进公司,就算招了也得逼人家小姑娘改。真正的问题可能只在于:观众看节目,通常不会把自己放到主持人的位置上去考虑,他们会更认同嘉宾,哪怕嘉宾偶尔做了蠢事。
有关郭杰晕倒的新闻更是如此。在今天,连最业余的电影爱好者都会知道法国的国宝导演戈达尔和经典名片《四百下》,一个声称在法国拿了专门证书的人竟然不知道,谁信?可关键是——他晕倒了!主持人这时却在追问“你是不是在表演”,公众廉价的同情心压倒了他们对真伪的判断。张绍刚在那一瞬有错误,但或许不是大家问责的“残忍”,而是——他没有顺势而为,表达一下关切与爱心,他没有意识到,这时最需要保护的,是在瞬间已在公众口水中沦为弱者的他自己和栏目本身。
上述所有问题,都是电视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必然、迟早会遇到的。站在这个角度考虑,大家的心态或许会平和。甚至包括对李开复。因为当我对他的激愤感到奇怪的时候,顺手百度了一下他的材料:原来他也被人质疑过文凭的事,质疑者还是大名鼎鼎的方舟子。我一下理解了他的愤怒。哦,原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