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乐民间

2012-12-18崔海昀

山西文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陶寺表姨鼓乐

崔海昀

鼓乐,是故乡土地上的魂灵。故乡陶寺一带,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一生都在鼓乐中行走。满月诞辰、婚丧嫁娶、节庆祭祀,每个重大事件,都和鼓乐联系在一起,营造气氛、抒发情怀。数千年黄土里浸润,鼓乐之根,在民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1

一群背着唢呐、小鼓、铜钹、包锣的庄户汉子,在村口的大榆树下集结起来,拿出各自的家当,稍加调试,手里的乐器顿时发出“咿呀”、“嘭嚓”不同的乐音,像几股溪水汇聚在一起,瞬间流淌出高亢、欢快、悠扬的曲子。打着彩旗的迎亲队伍,踩着旋律紧随其后,不时有起哄的伴郎点起双响炮,抡圆了扔在空中,发出劈啪的响声。穿戴一新、胸前扎着醒目红花的年轻后生,局促地跟在队伍后面,不时回头望一眼满面娇羞的新媳妇,憨厚的脸上溢满幸福的笑容。

鼓乐声渐渐传向每条街巷,有半大小子边跑边喊:“敲鼓儿的来啦,新媳妇接回来啦!”于是,烧火做饭的、和面拣菜的、铡草喂牛的,正在家里家外忙活的乡亲,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朝街面跑来。

十字街口,怀里抱着娃娃的、手上沾着面粉的、纳着鞋底的,说说笑笑聚在一起,争着看这场乡村最隆重的热闹。有好事者站在路口,拦住了鼓乐班子。领头的心领神会,招呼手下围拢起来,摇头晃脑,做着夸张的动作,可着劲地表演一番。吹唢呐的脸憋得通红,带着陶醉的表情,把一曲唢呐吹得高亢婉转,撩人心旌。一曲未了,叫好声已响成一片。

故乡的迎亲场面,多少年来就这样鼓乐相伴,欢快、热烈、喜庆,在民间相沿成习。多少妙龄少女,在鼓乐声中嫁做人妇,开始了繁衍生息的一生。谁家娶媳妇,如果缺了鼓乐班子,就会显得冷清、寡味,连主人也会在村人面前矮了三分,丢了面子。

堂叔结婚时,三爷爷为了请一台鼓乐班子,整整编了一个冬天的芦席。冬夜里,为了省炭火,他在冷屋子里把芦苇一根根剖开,剥去外面的叶子,再叫堂叔放在碌轴下面碾成薄薄的芦篾,然后,单腿跪在地上开始了漫长的编织时光。遇上逢集日,他便赶着毛驴车翻过一条大沟,去沟对面的陶寺集上卖芦席。碰上运气好,有人盖新房或娶媳妇,会预定几张芦席,约好下次逢集交易。三爷爷便会一路哼着小曲,赶着毛驴回家来。北风呼啸中,从来舍不得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

一冬下来,他粗糙的大手布满大大小小的伤口,双腿由于受凉一瘸一拐,但墙角的粗布包里,已裹满厚厚一沓毛毛块块钱,“足够请一台鼓乐班子了!”三爷爷觉得粗布包里裹满他的面子和希望。当一身红妆的新婶婶在鼓乐声中娶进家门时,三爷爷眯缝着眼睛,皱纹纵横的脸笑成了一朵老菊花。

2

割完麦子,奶奶便开始捏制花馍,拎在花布兜里,去方圆村里走亲戚。或者哪天,有亲戚也拎着花馍,穿着簇新的衣服,早早推开院门,坐在庭院树荫下,愉快交流各自的收成。在中学教书的母亲正好放麦假,忙前忙后,在小方桌摆上自家院里采摘的几样小菜,做香喷喷的菜合或臊子面招待客人。恰好有邻居老伯来串门,便招呼一同入座,共话桑麻。颇有“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唐风古韵。

此时,有鼓声从村巷里由远及近,滚滚而来。有人在门外喊:“去陶寺看社火去!”亲戚闻听拔腿要走。他是村里的锣鼓手,要组队去乡里表演。老伯也起身告辞,要赶去陶寺看热闹。

每年麦收过后,这一带各村的锣鼓、高跷队都要汇集在陶寺乡,敲锣、打鼓、扭秧歌,在鼓乐喧天、热热闹闹中喜庆丰收。

层层叠叠的板凳,摞了十五层,天塔般矗立空中。当欢快的锣鼓敲起来,一位身手敏捷的壮年汉子,手握指挥棒,口吹尖哨,碎步生风,逗引两只大鼻高额、盆口圆目的大狮子摇头摆尾、登跃“天塔”。整套动作在时而平缓、时而骤急的鼓乐声中,且舞且演,妙趣横生,惊险奇绝。

三爷爷眯缝着眼睛,仰头望着“塔顶”的汉子,咂吧着嘴说:“这小子,真滑巴!”我也如痴如醉地看舞狮人与两只大狮子在“凳塔”上滚打翻身、腾挪跳跃。扣人心弦的动作、精彩绝伦的表演,引来一片喝彩,使人流连忘返。

这个名叫“狮子上板凳”的节目,是社火中的保留节目。逗引狮子登天塔的汉子,名叫李登山,是陶寺村的村民。多年后,“狮子上板凳”改名“天塔狮舞”,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登山作为“天塔狮舞”的传人,成了方圆村里乃至晋南一带无人不晓的知名人物。

在各种庆典活动和艺术大赛上,看到他挥动着舞狮棒、潇洒矫健的身影,就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那欢快的鼓点声,自遥远古朴的乡村深处氤氲而来。

一个细雨如酥的春天,与同事一起去陶寺村采访这位名扬四海的民间艺人。路旁的白杨已发芽,翠绿、生动地装扮着故乡的春天。在他放满狮头、板凳、长龙等社火道具的农家院里,再一次见到了闻名遐迩的舞狮传人。他组建的“天塔狮舞”艺术团,已成为丁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步步走出娘子关,走上世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的殿堂。只是当年虎步生风的壮年汉子,已鬓发花白,成为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不知道,坐在他面前的,就是当年社火人群中痴痴仰望他的小女孩。

鼓声尚在,仿佛一瞬间,岁月掀去了多少年。

3

跑鼓车是汾城镇的尉村、南膏腴、北膏腴一带最隆重的民间竞技赛事。大都在春节期间或清明节当天进行表演和比赛,场面壮观、振奋人心。比赛时,鼓横嵌在战车上,车辕需要三个壮小伙来驾——一位经验丰富的壮年汉子在辕中撑辕,两位机灵体健者在两旁抱辕。鼓车一边一根擀面杖粗的长绳,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分列两边拉梢绳,拖着鼓车风驰电掣而过。鼓车上各站两人,一人擂鼓,一人鸣锣,鼓与锣铿锵相和,催人奋进。

跑鼓车将豪放雄浑的鼓乐之美与更强更快的体育精神完美结合,带着古朴豪侠的文化因子,表现着这一带百姓剽悍、野性、恢弘的个性与气势。

有位表姨嫁到尉村。表姨是母亲舅舅的女儿,因父母去世早,从小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表姨和母亲感情很好,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还给我做漂亮的红平绒鞋,又舒适又漂亮。

按照姥姥家一带的风俗,清明节,表姨头天傍晚匆匆而来,为外公、外婆送来蛇馒头、刺牛两个大大的花馍,住一晚,第二天一大早,说是村里跑鼓车比赛,要赶回去炸油饼,就匆匆离去。表姨前脚走,外婆就坐在天井里抹眼泪,说表姨什么时候都是着急忙慌的,连一囫囵天都待不到。

与母亲站在河边,看身穿红衫蓝裤的表姨,一闪进了芦苇荡中。

表姨炸的油饼油汪汪、香喷喷,是为拉梢绳的汉子们准备的。拉鼓车耗费体力很大,往往要在中途换人。交接点,等在路旁的汉子们呼啸而上,换下来的小伙子们汗流满面,气喘吁吁。此时,路边的大箩筐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的油饼,招待这些勇士们。油饼是各家主妇们精心炸制的,颜色不一,形状各异,却承载着最朴素温暖的乡情。

像表姨一样许许多多的农妇,把自己的爱与情感,融在激昂的鼓声中。拉梢绳的汉子们一茬人老去,又一茬人接上来。年迈的表姨,只能坐在自家炕头上,听喧天的跑鼓车威风凛凛从家门口驶过。

崇山高耸,汾河悠悠。鼓乐之声,时不时从庭院、从田间巷陌隐隐传来,成为乡村的一道风景,一种特殊而隐秘的内涵。陶寺遗址中出土的鼍鼓、土鼓、铜铃、石磬等乐器,表明远古时代它们就作为礼制的载体,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各种祭祀活动之中。

所有民间的鼓乐之声,都在这片久远、厚重的土地上找到了最初的源头。鼓乐,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隆重的表达,是世世代代老百姓的精神图腾。

铿锵之音,渗透在脚下的泥土里,成为血脉中的组成因子,带着远古文明之光,在淳朴的民风里千年流淌。

猜你喜欢

陶寺表姨鼓乐
鼓乐节
春天花会开
提醒“孝顺”
《乐问》之“夏尺何当”试答——兼谈陶寺“圭尺”长度
九九艳阳天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山西考古发现最早宫城
陶寺文化的兴起及相关问题
我的表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