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应时常回望精神的绿地——谈谈白阿莹的散文
2012-12-18梁鸿鹰
梁鸿鹰
英国文豪箫伯纳曾经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如何将这人生由“蜡烛”变为“火炬”,将这“火炬”的光亮以十分虔诚的态度养护好、保存好、传承好,不仅应该成为人生的重要任务,也应成为文学艺术的紧迫课题。事实上,文学艺术史上的所有经典之作之所以能够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往往就在于它们能够“照亮”人生,能够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经验唤起读者时常回望过往的人生之路,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我读白阿莹所写的散文时的一些感慨。
白阿莹不单是个在多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导者,也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他编剧的大型歌舞剧《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以浓郁的陕北风情、震撼人心的艺术表达多次斩获各类奖项,在国家大剧院和保利剧院上演后更引起多方热议。他勤于散文创作且多有收获,先后推出散文集《重返绿地》、《俄罗斯日记》、《西欧苦旅》,他的作品多得自亲身经历,生活细节丰沛,叙事朴实无华,感染力震撼力很强,显然给人的这些感觉既不源于语言,亦不来自技巧,而是那种贯穿始终的强烈精神穿透力。他让我们时常回望精神的绿地,找到滋润心灵、涵养精神的路径,因而格外能够打动人心。
白阿莹散文中最感人的是对亲情的书写,你会发现他在写亲情时完全是敞开心灵的自由书写,是敞开情感的直抒胸臆,他善捕捉与亲人们相处的生活细节,发为心声,给人良多感受,如散文集《重返绿地》打头的那篇《饺子啊饺子》,便是这样一篇让人难以忘怀的佳作,读过好长时间了,但我就是忘不掉。这篇散文不故作高深,没有沾染上丝毫“历史风”、“文化风”的习气,不炫耀自己的历史知识,更不奢谈学识,而是从与自己老人长期接触的一件小事谈起,让人感慨。散文写到,上了年纪的母亲习惯于每个星期天都邀请儿子一家三口回家吃饺子,这习惯有好多年了,终于让孙子失去了耐心,闹着要换花样,搞得作为儿子的“我”左右为难。有一回儿子擀面皮时不经意抬眼一看,发现母亲的脸上已爬上不少皱纹、浮出点点黑斑,清亮的眼睛也已开始浑浊,心里顿时阵阵发酸,就在这个时候,儿子听到母亲似自言自语地说:“你爸你妈老了,也不想吃啥了,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一家人围在一块多好啊,一边包一边说话,非要吃什么米饭,准备一两天,吃完你们嘴一抹走了,连句多的话都没有。”“你们也有这一天呢。”(《重返绿地》,第8页)读到这里,我不禁心里一酸。“你们也有这一天呢”!是啊,我们谁能躲得过这一天呢?但人们绝不会去细想这些,都直直地顾着眼下,急急地往前赶路,步履匆匆中丢失着那些最可宝贵的东西。而所有那些细节往往能够打动敏感的心灵,促使他们时常反观走过的路,进而把人生可贵的细节捡拾起来,萃取、汇集到笔端,传布给世人,作家的使命就在这里,也因此,我们记住了鲁迅笔下那个讲故事的长妈妈,记住了朱自清描绘的父亲的背影,文学的经典品质也就是这样铸就的。
由亲情的回顾,对一路走来的道路的回望,是人类的精神需要,也最容易让人感同身受,白阿莹的文字吸引人、触动人,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两只袖章》通过写母亲为儿子亲手制作红袖章,让你联想起过去那个不正常岁月中的畸形与荒诞;《中秋的夜》写父亲花去整夜时间一页页粘好盛怒之下撕裂的《欧阳海之歌》,让我们怀个心思,哪天碰到《欧阳海之歌》,一定要买上一本留下来;《小人书的回忆》所写的过去小人书所承载的一切,不仅我们的孩子们理解不了,就是连白阿莹那茬人也漠然了,让你感叹“时尚”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变迁。而《家乡的小院》、《老太爷》、《柿子树》、《城墙》、《线装书》等5篇乡间琐记,录下亲身经历的农村生活点点滴滴,写下让人牵挂的乡间难忘人与事,无不具体、鲜活,时有警醒之语,如作者写他的爷爷临终对儿子说:“不管世事咋样,家里都要准备好捡破烂的竹筐和耙子”(《重返绿地》,第58页)一个乡间老人用最结实的大白话道出了素朴的“忧患意识”,怎能不令人感慨万端。我了解到,白阿莹以前出过散文集《绿地》等,这个册子被命名为《重返绿地》,选的都是自己最钟爱的篇什,这些文字的共同特点就是富于精神含量、以重返精神的绿地和心灵的牧场为旨归。
这种品质也体现在刻画艺术家徐庶之的长篇散文《西域情结》中。写艺术家的散文很多,但真正既能感人又能拿捏到位很不容易。白阿莹所写的徐庶之出生于大别山深处,他少年时期每逢集日就赶到小街画店里欣赏老画家绘画,经历过非常人所能想象的苦难,他虔诚地背着铺盖拜赵望云为师,与黄胄、方济众同为弟子,由陕西毅然到新疆工作40年,他舍生取义救助恩师、同行和处于逆境中的朋友,画展上他那七十六幅骏马图让人直接感觉到嘶鸣的气息与马蹄声的震荡,让我们感叹他所画百姓万人空巷阻挡班超将军奉诏回朝的《阻归图》之壮阔,惊呼画有318位人物的八尺长卷《和田巴扎》之笔墨酣畅。全文以几个“当年那位深居于大别山下的老画家”的“绝没有意识到”作线索,积画家人生历程与精神追求为一体,是评传、是画论,也是西域美术巨匠徐庶之的人生长卷。同样,在《重返绿地》里,报告文学《中国9910行动》所显现的大气象、大手笔也绝对不可忽视,作品写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中的武器制造的壮阔历程,揭秘我国国防科工事业一次大行动的内幕,写出了军工战线的昂扬风貌,也道出了其中的曲折、艰辛,是有关国家、民族的大叙事,也是澎湃着个人情感的温暖篇章,因为作者参与、见证了全过程,也就能够捕捉、凝练出这项事业所体现的全部精华。
散文的灵魂应该是对人的精神领地的发现、探究与洞察吧。散文是人的心灵独白,是对美的解读,是精、气、神的舒张,因此,好的散文使你的思绪走得很远,使你的精神飞升起来。白阿莹的《俄罗斯日记》、《西欧苦旅》当属此例。它们既是作家异域掠影的记录,也是心灵旅程的道白。透过对俄罗斯那一页页的描写我们看到,一个怀着对昔日超级大国经济、军事、文化、教养与传统万分敬仰心情踏上这块老布尔什维克土地的作家,一路上经历了怎样兴奋、惊异与失望的心理复杂变化。一面是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传世画作,巍峨壮观的建筑、雕塑,一面是委琐、失范和精神沉沦的可耻作为,作家不停观察、思考、咀嚼,不停地感慨、唏嘘。壮烈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承载着十月革命的威严,但舰上的年轻水兵明目张胆索要美元,“这种尴尬事发生在哪里似乎都可以理解,而发生在有着光荣传统的水兵身上,发生在依然展示着红旗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实在是不可理喻”(《俄罗斯日记》,87页),至于莫斯科机场海关那位敲诈勒索的年轻关员的丑恶嘴脸,更是让人无言。作家当然也看到了不少拒绝“按市场经济法则”为人处事的老人、底层群体,由衷赞扬了他们的友好、善良、敬业,作家也捕捉了不少人对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不乏敬慕的种种表现,让人体会到俄罗斯民族的可贵气质。但是,我们想,在这个悠久厚重与轻薄肤浅杂陈,庄严富丽与破败混乱并存的国度里,如果精神的绿意仅仅凝固在历史里、涂抹在画布上、体现在广场的雕塑里,陈列在博物馆、大教堂的游廊里,那还是十分遗憾的,如果人们能够时常停下过于匆忙的脚步,回顾一下美好的传统,调整一下急促的呼吸,那该是极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