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城现象:理论述评与城市发展启示*

2012-12-18张明斗

江淮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全球化旅行理念

张明斗 杨 霞

(1.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0;3.西南民族大学,成都 610041)

慢城现象:理论述评与城市发展启示*

张明斗1杨 霞2,3

(1.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0;3.西南民族大学,成都 610041)

慢城作为宜居城市,自欧洲提倡以来,已有24个国家的147个城市拥有慢城称号,且数量呈现递增趋势,慢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本文通过对慢城理论文献的梳理,对慢城内涵、表现及作用、慢城与慢食、慢旅行及全球化关系等理论做了简评。本文认为,慢城理念对于我国的发展与建设,在消除城市病、实现包容性增长、创建特色小城镇、提高土地利用率、消除快节奏的消极影响和培育可持续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有重要借鉴意义。

慢城现象;慢城理论;慢哲学;启示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压力呈现递增的趋势,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的比例越来越高,每日至少工作八小时,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西方社会,病态工业化的弊端已显露,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平,1%的人掌握99%的资金,导致99%的工人存在着失业的危险;失业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使得快节奏成为人们的生活律例,时间饥荒、时间紧凑、时间深化成为他们加速生命的代名词,结构和思维的相互嵌入提升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压力。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网络社会化,这也为快节奏添加了砝码,使得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社会问题的发生和再现。[1][2]例如,在互联网的同城化和经济资源共享化的条件下,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随着差异的不断淡化而被剔除阈限值,推向了同化的边缘。再如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建筑物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基本被同色系高楼大厦所涵盖,不仅没有展现出所追求的空间特色,反而完全走向了空间一致性,城市个性逐渐消失。这种由全球化与同质化导致的快节奏压力,最终可能会扭曲人们的价值判断,在功利观统治下,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者可能会因积劳成疾而无法乐享天年,而失败者可能会因内外压力而自暴自弃。

那么,人类追求的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境况呢?慢城模式给人们提供了答案。慢城是顺应人们生活追求的宜居之城,它有优质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气息,有惬意生活的福祉观和适度增长的世界观。它反对当代经济增长的思想偏差,希望构建简单而优胜的生活模式,倡导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在同质的世界中保存所在地区和城市的独一无二的个性;与此同时,在保护地方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当地商业的复兴和可替代能源的使用等多种方式促进城市和地方经济水平增长,创造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一、慢城现象

慢城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和英语的合成词:cittaslow,意思是慢节奏的城市运动。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发起的“慢食”运动。当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麦当劳、肯德基等美式快餐店紧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进程扩展到世界各地,意大利也颇受波及。然而,强调速度与标准的美式快餐与追求品位与情调的意大利慢餐格格不入;美式快餐不仅冲击了意大利的特色饮食,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当地的传统习俗和生活节奏。为此,意大利人彼得里尼成立了“国际慢餐协会”抵制快餐,倡导人们放慢节奏,享受美食,并从慢餐开始,改变过快的生活节奏,回归传统,在此过程中,逐渐衍生了“慢城”运动。

截止到2011年6月,全球共有24个国家的147个城市拥有慢城的称号,整个欧洲国家已有100多个慢城,其中意大利就有68个,欧洲其他国家如波兰、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十几个国家都有慢城,甚至连亚洲韩国也有了慢城,“慢城”运动正演化为一种国际潮流。2010年11月27日,我国江苏省桠溪“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联盟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首个慢城。按照国际慢城联盟的规定:慢城人口不得超过5万;慢城限制汽车使用,城内不许停车,汽车在城市街道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0km/h;慢城严格管理噪声,限制甚至取消广告牌和霓虹灯;慢城内不能卖速食,禁止麦当劳等连锁店和超市,其余店面周四周日不营业,避免工作过度;慢城要保持个性,特别是保护具有地区象征性意义的产品。通过慢城建设,让人们的生活节奏回归自然,在保证轻松生活的同时追求可持续发展,在洁净的自然环境中,享受地方风味和民俗文化,重获生命品质与尊严,这就是慢城的意义所在。

慢城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应如何理解慢城现象?慢城仅仅是由于生活节奏慢速化的民俗性要求而对快速节奏的一种单纯抵制吗?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慢城更多展现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新的幸福理念和更加宜居的城市化模式。它所针对的是现代快速生活的种种弊端。

作为城市经济和其他城市学科以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国外学者对慢城现象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已初步形成了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和概念。

二、慢城内涵及作用的基本解析

(一)慢城内涵解析

慢城的出现,本质上是人们对二战以来世界的快速发展所做出的直接反应。西方学者对慢城的定义和内涵虽然有不同,但是具有普遍性的认识是:慢城是一种城市发展目标和人们的生活态度,并将成为主流发展模式。Mayer(2006)认为慢食运动和慢城运动作为代替美联社的基准城市发展目标,侧重于地方资源、经济和文化的优势,以及保持具有独特历史背景的城镇,并提出慢城才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宜居之城。慢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慢城是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生产与独特文化的城市;第二,慢城是鼓励发展有机生产和具有个性城市的宜居之城。[3]同时Parkins和Craig(2006)在文化研究的视角上从五个方面宏观性的分析了慢生活节奏的理论表现形式和观点,主要包括慢食、时间和速度、空间和地点、食物和情趣以及慢的政治性等内容。他认为慢城的打造主要是基于慢食和慢节奏的生活理念:慢并能享受到生活乐趣,慢餐就是生活的享受,时空的快速化要求用慢来进行磨合,并坚持慢的政治思想和理念,这几种慢的具体化就是慢城的具体内涵。他最终以对比的形式分析得出慢生活将成为生活的主流,将成为人们的追求,慢城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模式,并鼓励建立慢城。[4]

慢哲学作为慢城的理论内涵对于慢城的建立和实施具有支撑作用,鉴于此,Dogrusoy(2007)从速度的概念出发来引出慢的哲学理念,认为快作为一种重要的节奏现象,为形成工业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快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不乏弊端的显露:它为可持续发展造成明显障碍,在使人们获得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同时却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恶化。[5]基于此种缘由,快这种术语将会成为城市规划的绊脚石,它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具有负面效应,所以他提出了慢城理念可作为持续经营城市的正确选择。与此同时Zeestraten(2008)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快节奏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缓慢和有意义的可持续健康的生活方式,慢食生活模式作为个人价值观的最佳展现,对慢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慢城的起源就是得益于慢食运动的兴起。正是基于慢食的长期演化,主流媒体抓住这种城市发展现象并将其命名为慢城。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对快速提出了挑战,它能够充分展现其优点和特长,因而慢将会成为主流生活模式。[6]

实事求是的进行比较、鉴别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部分学者采用此种研究模式来对各种城市类型进行解析引出慢城的内涵,Duranton(2007)通过对城市化进程的分类定位了城市发展的快城、慢城和静止城三种模式,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阐释。他认为快城是和城市进程的良好特征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城市的快是城市化进程的最好描述,没有快的进程在这里就不会有城市化;而慢城是发展比较缓慢,一般分布在快城周围——处于一般意义上的郊区地带的城镇,这种城市的缓慢发展是由于遮掩效应和规避效应的存在,导致了慢的城市进程;静止城是指它们的位置及规模相对不变,是处于快慢进程之间的城市;由于城市基本保持原状,没有前进的趋势,处于一种静止化状态,故可称其为静止城。[7]

(二)对慢城作用的研究

慢城理念的出现,将会对城市化中的城市病现象、政府的城市管理责任以及发展的哲学理念等方面发挥作用。Currie和 Thacker(1986)以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认为城市人口高速增长作为现实的复合体,与工商业和房地产业息息相关,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城市病的出现,这就会引起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深思。就快速和慢速两者比较而言,快和慢的两种城市模式对城市环境质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他认为慢速对城市环境质量具有提升作用,而快速却会导致城市环境质量的降低。[8]从对快速和慢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各自影响的不同中,他突出的阐明了慢速城市化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积极作用,意指慢城是城市化理论深入研究的一个基础,也将成为欧洲慢城运动的一个突出视角。同时Davis(2005)从立宪规制方面来进行思考,指出了政府公共规制对于慢城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正的外部性。他通过对慢城宪章运动与城市活力的耦合性能进行互动关联的分析,认为慢城作为引导城市经济良性发展的模式和方法是可持续化的具体体现,能够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等各种城市病,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同时,慢城能够在实现社会公平中推动经济发展,而慢城宪章运动也将成为提升城市活力的助推器。[9]这种思想对于城市治理具有启迪作用,政府不论是在城管或者是在城建过程中都扮演着独立于企业和居民的第三方的公共规制角色,因而,Davis的思想,使得慢城成为政府在城市治理与建设规制方面的一个目标。Miele(2008)则认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城市病要用慢哲学思考并去弥补和治疗,作为与快速城市化形成鲜明对比的城市理念,倾向于用慢城的生产慢哲学理念来克服快速节奏,并提倡与当地的传统生产相结合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保持本地生产传统和个性化的现代生产模式和产业;通过重视环保,利用资源优势和资源禀赋来抵抗快速的生活节奏。[10]

三、慢食、慢旅行与慢城的互动研究

(一)慢食与慢城的互动分析

慢城源于慢食运动,慢食的推行对于慢城的建立和发展起推动作用。其中Jones和 Shears(2003)从慢食和慢城的互动机理出发,认为慢城作为慢食运动的伴生物,对慢城的研究不能忽视对慢食的探讨。所以他基于对慢食个案的分析,对快餐持强烈的批评态度。通过对慢食运动的历史回顾,他对社会今后的发展给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建议。他鼓励人们改掉不良的消费习俗,倡导回归到传统消费价值观,认为这样做才能为建立慢城铺垫消费观基础;同时通过对快餐和慢餐二者的鲜明对比,为建设慢城提供素材。[11]这种从慢食到慢城的研究,即通过慢哲学的引入来进行层层深化的分析,对帮助人们认识到从慢食到慢城的内在机理和二者可能产生的互动机制有积极意义。区域特色文化和传统是慢城建立和发展的必备因素,Leitch(2003)认为由于快餐对当地城市的侵入和占领市场,当地传统的特色餐馆和特色食品都趋于减少,甚至某些地方特色产品濒于消失的状态。基于此种事件的实然影响,他探讨了慢食出现的主要目的是在于致力于保护当地濒危的传统食品,并通过慢食理念来审视其文化和了解慢思想在欧洲的认同度,同时以此论定新自由主义模式下的快的不合理性。他进一步认为,要结合市场进行主导思想的转换,就必须明确,慢食现象所引发的慢城现象,后者并不是单纯被动地决定于前者,二者存在着互动关系,慢食运动产生慢城,慢城作为慢食运动的产物,一旦形成就会为慢食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场所和环境条件,从而在保护地方特色产业上将具有不可估量的溢出效应。[12]而Pietrykowski(2004)则以提出问题来开始他的研究:慢食为何会占领欧洲市场?慢城又如何根据慢食运动而衍生出来?带着对问题答案的求知,他以社会经济的慢食运动为主题,对慢食和快餐两种消费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以问题的形式发布给人们,结果显示,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内涵认识的提高和对财富淡化意识的增强,以及由于地方特色和烹调水准以及环境卫生的制约,大多数的人们会选择慢食,进而引发了对慢城的构想,最终结果导出慢食对慢城形成的促进作用。这种以提出问题的研究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思考和热情探讨,对形象性的思考慢食和慢城的互动分析具有启示意义。[13]Paxson(2005)从食品脂肪必然导致胖的假设出发,同时在考虑了慢食运动的潜在贡献和美国饮食伦理的基础之上,认为个人的身体健康和个人形象是自我控制的一种道德评判,就是说,无规律的和不注重卫生的饮食是不顾身体美学和营养价值的唐突做法。由此,提出慢食概念,认为慢食是一个人远离身体畸形的重要措施,是居民应推崇和坚持的饮食原则;认为饮食价值的重现路径是提倡慢食,这不但是对自身美学和价值的负责,也是对道德的重视,只有培养了这种消费观,才能为建立慢城形成文化底蕴的铺垫。[14]

近年来这一研究进一步深化到生态领域,Nilsson等(2010)以慢食为启迪点来对慢城进行研究,认为慢食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试图抵制全球化趋势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生产,人们对其已经有相当大的注意力,根据相似原理,慢城作为一个市镇网络,对当地城市发展、旅游业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把慢食和慢城作为生态发展的重要工具。[15]此视角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机理出发,认为慢食和慢城都能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优质的生态空间,为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生态化的公共活动空间。

(二)慢城与慢旅行模式研究

慢旅行模式作为慢城的典型体验,更多的注重满足游客的精神和个性需求,在这一点上学者们达成共识。Lumsdon(2011)认为慢旅行作为旅行的新模式在旅行模式中日益受到重视,其中,惬意旅游的典型是慢游,是建立慢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扎根理论,他解释了缓慢型旅游业的社会现象,并通过对慢旅行的定义解析,指出慢旅行在欧洲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重要旅游方式,游客要求在慢旅行过程中充分体验旅游的情绪和对环境的意识;他特别强调这是心态旅行,不是集中表现的有型产品的旅行,这种旅行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会成为可持续的旅游模式。[16]这一旅游的发展前景能够为建立实质意义上的慢城建立旅游方面的社会基础,并强化慢城的旅游功能。同时Dickinson(2011)通过对旅行模式的演化分析和气候变化分析,提出慢旅行的旅行模式,并对其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审视,对慢旅行最为潜在的旅游方法从发展前景上进行了构思:一是注重旅客的软硬思想的变化,二是对以旅行和交通条件的重要载体是否适应于慢旅行进行效果评估,来满足各类旅客的需求和生活方式。[17]作为这种旅游方式的承载方,慢城就是最佳的旅游区域,故慢城建立势在必行。以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旅行模式是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发展的最佳选择,以物种多样化为生态平衡的基础类似,旅游方式的多样化也是城市社会生态实现平衡的内在需要,慢城能够演绎出旅行区域的生态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所以基于慢旅行模式建立的慢城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慢城研究

慢城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诞生物,众多学者对慢城与全球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观点的差异,对慢城的主旨意义进行评析也呈现不同。Knox(2005)从城市空间角度对慢城进行阐释,指出慢城实质上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模式。通过与自身管理模式的结合,慢城的主要宗旨在于抵抗全球化的实施和进展,因而它不能适应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实,它以慢节奏来克服快速化的发展空间,作为与快速形成鲜明比较的城市类型,它不能接受全球化的经济背景,因而被视为快速城市化的反叛。[18]同时,Pink(2008)基于典型的慢城运动案例,认为慢城运动的宗旨主要在于推广自身所提倡的关注地方可持续性和独特性的环保方式和管理模式,并对全球化的具体形式采取替代性的原则。他以此为逻辑起点分析全球化与慢城的关系,认为慢城具有侵吞全球化理念的势头,慢城理念希望把自身的建立原则用于全球化发展中,最终达到建立全球化慢城的最佳目标。[19]然而Radstrom(2011)从全球化的背景,并以其自身的欧洲和澳洲经历,从慢城的组织、历史、哲学和政策等诸方面来分析慢城组织是通过维系地方身份感和特殊形式来显示本地化特色的,并说明慢城在当地,特别是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地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这意味着全球化背景下的慢城仍被很多国家所接受和采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这些国家已建立拥有自身特色的慢城。

五、简评及城市发展启示

综合上述文献梳理,可知国外学者对慢城的研究基于不同的视角,主要集中于对慢城的基本内涵及作用,慢城与慢食的互动关系,慢城与慢旅行模式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慢城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把慢哲学理念引入到慢城的建立与发展中,对于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具有启迪作用,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尚未对慢城理论在经济学方面做出系统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城市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示范效应的研究没有开展起来,且国内对于慢城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笔者通过对慢城理论的初探,希望将其理念引入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特别是针对快速发展中的种种弊端,对于我国建立低碳、宜居城市发挥启迪作用。

(一)及时消除城市病

“城市病”是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诸多弊病的一种形象化比喻,通常是指城市化进程太快,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严格管理或城市规划失控情况下的种种问题,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和密度过大、交通堵塞、住房拥挤以及房价过高、失业率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等。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进步在带来区域经济发展效果的同时也使得各种城市病突显。目前,我国大型城市中,“城市病”问题已造成高额城市发展成本和负外部性,其中,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成为城市普遍存在的两大难题。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关。为此,对原有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实现有效的战略转型,对慢城理论的借鉴就是一种必然,通过慢城建设,及时破解和预防各种城市病症,使我国城市建设实现健康型演化。

(二)满足包容性增长的需求

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应,包容性增长追求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化、可持续化,推崇机会平等的增长和合理分享经济增长。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同时来自后危机时期的国际影响,所以经济增长要从依靠外需向内需转化。包容性增长需要的是对城市的软实力、城市功能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相应的提升,城市的发展不再是单一模式的实行,更多的是需要多元理念,慢城恰好能迎合包容性增长的需求,注重城市内涵的升华,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化做出贡献,为城镇化及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出路。

(三)创建特色小城镇

截止到2011年初,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9.95%,其中,小城镇发展很快。但是,特色小城镇少之又少。原来的小城镇,一些早已超出慢城所要求的5万人口规模的上限值,成为中型城市,失去了建立慢城的机会;另一些规模虽小,但是盲目仿造大中城市,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高楼,完全没有特色;还有一些眼里盯着化工等赚钱产业,却又没有处理三废的能力,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形成所谓小城市病。对此,倡导慢城理论,对于小城镇建设尤为重要。我国小城镇发展应注重的是:把区域特色和独特文化与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不要盲目的跟随大中城市追求时髦。基于慢哲学的思考,小城镇发展一定要在特色上下足功夫,在慢中求快,予快于慢的发展进程之中。

(四)提高我国土地的利用效率

尽管我国政府三令五申,严格禁止城乡土地的违法违规利用,可是土地滥用现象仍然存在。这与我国广泛存在的为增长而增长的理念不无关系。为了稳定我国耕地的十八亿亩红线,为了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借鉴慢城理论,适当降低速度而关注调整结构和发展质量,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五)消除城市生活节奏快速化的不良影响

城市之间的竞争激烈化和城市品牌营销的多样化,为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快速化可谓贡献之巨大。然而,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和城市居民福祉并不都是正相关的。某些城市为使城市快速发展对各种资产价格攀比提升,结果是大部分城市居民陷入到被动性的为生活的奔波劳苦之中。城市生活节奏的快速化给居民造成巨大压力,房价上涨、菜价提高、入托难、出行难、收入差距拉大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借助于慢城理论,稳定城市发展速度和生活秩序,消除由于快速节奏带来的消极影响,创建理想的生活模式,在我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培养可持续的健康生活理念

可持续健康生活是大数人所追求的生活理念,不仅要建立自然环境友好型社会,还要建立人际环境友好型社会,无论是损害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应是人们所不齿的行为。慢城理论强调环境绿色和社会绿色理念,对于破坏环境和制造危机等行为,都给予强烈的抵制。从抵制快餐到抵制快城,表现的都是强调人类社会的自然本色和人文本色。人们若能深刻认识到这些理念,也许就不会发生生态破坏和金融危机,社会将会进一步走向平等和公平,具备更为自觉地可持续化的健康生活理念。

[1]Levine,R.V.The Pace of Life[J].American Scientist, 1990.

[2]Garhammer,M.Pace of life and Enjoyment of Life [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2.

[3]H Mayer.Slow Cities:Sustainable Places in a Fast world[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6.

[4]Parkins,Craig.SlowLiving[M].BergPress,2006.

[5]IT Dogrusoy.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n Sustainable Planning:Slow Urbanism[J].Archnet IJAR,2007.

[6]J Zeestraten.Strolling to the Beat of Another Drum: Living the‘SlowLife’[D].Degree of M.Appl.Sc,2008.

[7]G Duranton.Urban evolutions:The Fast,the Slow, and the Stil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8]Raymond F.Currie,Charlene Thacker.Qualit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s Perceived by Residents of Slow and Fast Growth Cities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86.

[9]Davis,J.Urban Vitality through the Cittaslow Charter Movement[J].Unpublished Conference paper,2005.

[10]M Miele.Cittáslow:Producing Slowness against the Fast Life[J].Space and Polity,2008.

[11]P Jones,P Shears.Etc.Return to Traditional Values?A Case Study of Slow Food [J].British Food Journal,2003.

[12]A Leitch.Slow Food and the Politics of Pork Fat:I-talian Food and European Identity[J].Ethnos,2003.

[13]B Pietrykowski.You are What You Eat: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Slow Food Movement[J].Review of Social Economy,2004.

[14]H Paxson.Slow Food in a Fat Society:Satisfying Ethical Appetites[J].The Journal of Food and Culture, 2005.

[15]JHNilsson.Etc.‘Cittáslow’Eco-gastronomicHeritage as a Tool for Destination Development[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0.

[16]LM Lumsdon.Develop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low Travel: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1.

[17]JE Dickinson.Etc.Slow Travel:Issues for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1.

[18]Pual L.Knox.Creating Ordinary Places:Slow Cities in a Fast World[J].Journal of Urban Design,2005.

[19]Sarah Pink.Sense and Sustainability:The Case of the Slow City Movement[J].Local Environment,2008.

[20]S Radstrom.A Place Sustaining Framework for Local UrbanIdentity:anIntroductionandHistoryofCittaslow [J].Italian Journal of Planning Practice,2011.

(责任编辑 吴晓妹)

F299.12

A

1001-862X(2012)02-0037-006

国家社科基金(07BJY055)

张明斗(1983-),男,山东济宁人,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经济;杨霞(1979-),女,四川仁寿人,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副教授,西南民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经济。

猜你喜欢

全球化旅行理念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全球化陷阱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