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安徽与皖民幸福构建路径探析*

2012-12-18范星宏唐建兵

江淮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安徽家庭

范星宏 唐建兵

转型安徽与皖民幸福构建路径探析*

范星宏 唐建兵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合肥 230601;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幸福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和美好愿望,生活中的每个人无不渴望幸福能降临到自己头上。家庭关系、收入状况、人际关系及生活态度是影响皖民幸福与否的最主要因素。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构建皖民幸福必须立足于安徽转型的特定实景;科学解读影响皖民幸福的增量因素、减量因素;坚持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紧密结合,做到双管齐下。

转型安徽;皖民幸福;构建路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今天,转型期的安徽人民的幸福问题(下称“皖民幸福”)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主题。欲构建皖民幸福,首先需要弄清楚当前皖民幸福状况及影响皖民幸福的主要因素,找准其关键点。我们认为:构建皖民幸福至少要把握三个关键点:其一、构建皖民幸福不能抛开当前安徽正处于关键转型期的特定实际;其二、构建皖民幸福必须切中要害,弄清楚哪些因素对皖民幸福起增量作用,哪些因素有减量作用;其三、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1],是主观心理对客观环境刺激的感受体验,构建皖民幸福不能执其一端,而应当做到主观、客观相结合,坚持双管齐下、同步推进。

一、营造皖民幸福之基:立足于安徽当前转型的特定实景

“敢为天下先”是安徽人民的优势所在。回顾改革开放30余年的实践历程,涉及农村的重大改革运动三次就有两次起源于安徽。始于凤阳的“大包干”得到中央首肯,继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全面铺开;在农村税费改革运动中,安徽起到了“先头卒、排头兵”的作用,在试点成效显著的情况下,中央开始在全国推广。农村各项改革如此,其他领域的改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八百里皖江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长三角经济核心圈战略规划中,安徽诸市并未列入其中。即便后来形成长三角区域发展城市群,亦只包括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巢湖(现已撤并)和铜陵等安徽六个地级市。经多方努力、数次磋商,2010年3月底,合肥等六市正式加盟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主动融入长三角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机遇来之不易,是在长三角发展战略大转移的背景下才出现的。长三角发展战略转移,周边诸省区谁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关键要看能否顺应形势、抓住机会。为此,安徽高层领导从高处着眼,有关部委也积极开展调研,最后经多次酝酿、反复推演,果敢决断,制定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并呈报国务院,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此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此规划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毫无疑问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加快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结构改造、优化升级,加速各类产品的更新换代,有助于安徽产品拓展国内市场,打开国际市场,从而更好地发挥“两个市场”的优势;另一方面,借助承接产业转移之势,安徽蕴藏的各种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如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问题,据安徽省劳动厅发布的资料显示,近年来,安徽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多达千万,且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等发达地区,江、浙、沪相关产业如果能与安徽相应产业成功对接,过剩的劳动力资源无需背井离乡即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从而有效缓解家庭成员之间的“聚少离多”之苦,这也可以为皖民幸福生活的营造创造有利条件。

几近同时,《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合肥要“努力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这是对省会城市合肥的高起点、高定位。为适应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的需要,巢湖撤并方案报国家审批并于2011年8月16日获准,其中居巢区、庐江县划入合肥。巢湖地级市撤销并将相关区域归并合肥,对合肥形象的重塑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战略决策上的布局调整,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也将影响到安徽全体人民的利益和幸福生活。当下的安徽,能否充分利用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之机实现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的提升和转型,能否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将成为皖民幸福这个课题的重要支撑和基础。“社会转型必然带来更多的心理冲击乃至精神创痛,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失衡、失重”[2]。安徽转型非短期内所能完成,必然经历较长的时间。构建皖民幸福,必须充分认识到转型时期的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进行科学的引导、合理的部署和实事求是的决策,慢不得,急不得,更等不起。

二、把准皖民幸福之脉:幸福增量、减量因素的科学解读

以皖民幸福为议题的调查问卷是由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设计的,包括受访问者的基本信息和具体受访问内容两个部分,基本信息涉及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居住区域、婚否、职业、收入等7个方面,具体受访内容设计25题,“作为安徽人,您感觉自己幸福吗?”的总括性问题1题,其余22题宏观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四个方面具体指标,分别以“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说不清”、“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为选项。从调研资料获悉,皖民以“说不清”作为选项的最多,其次是前两项之和,再次是最后两项之和。对于“说不清”选项,不能对其擅加解释,笔者认为它是界于“比较满意”和“不太满意”的一种中间状态。另外,就“自己感觉是否幸福”的回答,选择“一般”者为多。也就是说,皖民总体上倾向于“幸福”,但还不能笼统地称作“幸福”。当前皖民的幸福现状表明,发展并非单纯以经济发展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人民幸福最大化为目标。因此,构建皖民幸福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各方面努力的方向所在。欲构建皖民幸福,需要把准影响皖民幸福因素之脉,唯有如此,方能对症下药。

调查问卷中皖民幸福增量因素设置“稳定的社会局势”、“舒适的居住环境”、“丰厚的收入”、“家庭和睦”、“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身体”、“个人发展前景很好”、“能实现自我价值”、“足够的休闲时间”、“丰富的业余生活”等12个选项。从调研资料反馈的信息来看,选项靠前的依次是家庭和睦、丰厚的收入、人际关系融洽、良好的心态等方面。而就皖民幸福减量因素也设置了“居住条件差”、“收入太低”、“与家人的关系不好”、“工作/学习环境差”、“人际关系紧张”、“心态不好”、“身体不健康”、“个人发展前景暗淡”、“不能实现自我价值”、“工作节奏较快,压力太大”、“业余生活枯燥无味”、“其他”等12个选项,选项居前的依次是收入太低、人际关系紧张、与家人关系不好、心态不好等方面。

首先,就皖民幸福增量因素加以分析,经济收入并没有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即是法律规范下的物质经济、利益经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发展势必导致“陌生人因契约而成为熟人,熟人因契约而成为陌生人”[3]。但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将“家庭和睦”当作最可能增加自身幸福感的因素,即便在市场经济体制主导下,受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和家庭文化观念的浸染,皖民依然相当重视家庭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快的心情,有助于营造幸福生活。“血浓于水”,父母亲情、儿女亲情等家庭温情还是尤为重要的。而朋友情谊即融洽的人际关系也不甘落后,在幸福增量因素中居于第三位。人是群居性情感动物,离开社会群体的孤居少言的生存状态是难以想象的。的确,离开了人际关系,生存发展又有何意义呢?幸福生活理念既不是享乐主义,单纯追求物质刺激,纵情贪欲,也非禁欲主义,无视物质利益而崇尚德善之举,而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唇齿相依,抛开经济基础而畅言所谓人生幸福是苍白无力的。经济是基础,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皖民不是禁欲主义者,而是理想中的现实主义者。客观而论,幸福是以丰厚的收入为基础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离开金钱亦是难以想象的。因而,大多数受访者亦将丰厚的收入选项摆在幸福增量因素中的相当显眼的位置。幸福是个体对自己生存发展状况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一个人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体验得最真实”[4]、最真切。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幸福因子,但个体能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幸福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待生活所持的态度。所以,感受生活、体验幸福,良好的心态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其次,从皖民幸福减量因素进行思考,幸福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切实体验。意欲准确把握皖民幸福之脉,仅关注影响皖民幸福的增量因素显然还是不够的。进行逆向思维尤为必要。首先,从皖民幸福减量选题细加分析不难发现,经济收入被皖民置于突出的位置。改革开放30余年来,安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GDP总量来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安徽居中等水平,尚且可观。但从人均GDP来看,31个省区市中,2010年安徽人均20611元,位列倒数第六,2011年人均25395元,位列倒数第五,不仅无法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相比,即便在中部五省区中,也居较低位次。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生活质量的高低,既受制于客观因素,也是在社会比较中感知和体验到的。纵向比,皖民幸福指数应有提升;横向比较大致可进行两种比较,与生活境遇不如自己的人相比,会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反之,与生活境遇优于自己的人相比,则会降低自己的幸福感。但现实生活中,无论与东部发达省区的人民相比,还是与同居中部省区的人民相比,经济收入上都感觉存在一定差距,而收入是影响皖民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人际关系紧张是皖民感觉不幸福的又一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题中之义。依据马克思的“两个和解”理论,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学会尊重并保护自然、改造并利用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而且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解”,人与人之间应当多一份关爱和诚信,少一点漠视和欺诈。如果在某个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或形同陌路,或强颜欢笑,缺乏人与人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这个群体犹如一潭死水,必然缺乏蓬勃朝气和生机!人类生活经济基础不可少、人际关系很重要,与家人关系、生活态度亦有相当空间。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都生活在某个家庭当中,他/她需要有良好的家庭关系,感觉不幸时,能向家人倾述,缓解心情;获得快乐时,能与家人分享,继而在分享中感受幸福人生。

再次,环境因素也成为影响皖民幸福的一项重要指标。无庸置疑,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周边省份一样,环境质量也存在下降趋势。从《2011年安徽省环境质量公报》看,虽然2011年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还存在部分城市环境质量较低、全省平均酸雨频率仍较高、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属轻度污染、巢湖湖区呈轻度富营养状态、环湖河流总体呈中度污染等现象。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已经成为事关皖民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诉求。上述表明,家庭关系、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生活态度、环境质量等是影响皖民幸福极为重要的因素。构建皖民幸福,需要以此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着力拓展皖民幸福之路。

三、构建皖民幸福之路:夯实基础,多管齐下

幸福源于个体对生活境遇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个体幸福受主观因素制约,如个体所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行为个体的气质和性格等因素影响到个体对生活状况的判断,同时亦受客观因素影响,如个体幸福感是在经济社会条件、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外在因素刺激下的主观感受,而并非凭空想象的,认为自己幸福或不幸福。基于此,构建皖民幸福之路,必须坚持夯实基础,多管齐下。

一要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教育,构建皖民幸福的观念基础。萨缪尔森所著《经济学》中幸福计算的经典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即个体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效用即主观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幸福感就会提升,继而产生更高层次的目标,通过努力实现目标,产生更高层次的幸福感体验。而个体生活中的这种经历,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低层次需要满足,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呈递进层次,逐步推进,就其本身来说,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因此,人们对待现实生活需要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这样才能保持积极态度去看待生活,在体验生活的实境中感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便面对不幸、遭遇逆境,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诚如调查资料所示,无论幸福增量因素,还是减量因素,皖民都将心态置于较为突出位置,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个体幸福感增强,而心态不好,遇事必然选择消极方式应对,甚至走向反面,结果难以发现现实生活中潜藏的幸福因子,体验不到幸福生活。如安徽人均GDP与周边省区的比较,即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人均GDP方面,我们与周边省区有差距,但生活中是否有比其他省区好的方面呢?当然亦是肯定的,如生活节奏与沿海省区比相对较缓,再如生活在大别山区的广大群众,经济条件虽然艰苦,但没有城市生活的烦躁和压力,有山区特有的宁静和惬意,这恰是发达省区人民渴望而难求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需要人们以科学的人生观去感受和体验。构建皖民幸福生活,需要培养皖民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加强适当引导,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待生活,在为目标奋斗中感觉生活之美,体验生活之福。

二要积极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皖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幸福是个人的某种真实感觉,但幸福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感觉[5],况且个人感觉本身即来自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外界环境因素涉足多方面,经济刺激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6],社会主义要有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发展速度。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创造巨额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这个角度上说,安徽同样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健康等自然需要为目的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皖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物质生活质量,为实现皖民幸福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使皖民能够切实享有物质幸福。关于财富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特殊意义,除禁欲主义者外,国内外专家学者无一否认。美国学者Wiiliam ThomPson坚信:财富是幸福必要条件,“财富是提升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7],没有财富的创造根本谈不上幸福生活。试想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产品相当有限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生活幸福吗?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满足,又怎能谈得上幸福呢?当前,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下,安徽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成效显著,令人骄傲。但也应当看到,当前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所谓发达水平更无从谈起。结合安徽转型的战略机遇,如国家就淮北、铜陵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资金转移支付和特殊优惠政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批复实施等,在“好”的前提下突出经济发展的“快”,夯实构建皖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三要着力营造和谐的家庭和人际关系氛围,构建皖民幸福的生存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调查资料显示,皖民始终将家庭关系置于高位,作为影响个体幸福的重要因素。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安徽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830.8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09人,与现代意义上的三口之家基本吻合。既然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家庭关系和睦与否将极大地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体验,家庭关系和睦幸福体验则会高一些,反之幸福体验就会低一些。但从调查资料反馈的信息看,安徽家庭户成员关系呈“聚少离多”状态,在广大农村尤为严重。安徽外出务工人员超过千万,即是说每6个安徽人就有1人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家庭有一个家庭呈“虚完整”状态。在这种“虚完整”的家庭中,或缺少父爱,或缺少母爱,而其另一面,则缺少儿女对父母的近距离亲情,无线电波成为日常情感沟通的唯一桥梁。这种现状,显然对构建皖民幸福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离散”家庭。如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之际,强力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产业群,不断推动产业优先升级,逐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问题。基层政府和村民、居民自治组织也需要积极行动起来,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氛围,如举办“五好家庭”评比,优媳妇、好婆婆推荐等活动。这些举措,对和谐家庭、幸福家庭建设是有利的,对个体感受幸福也具加分作用。同时要有效促进人际互动,加强人际交流沟通,拓展皖民的人际资源空间。要鼓励社会力量开设相关培训机构,加强皖民人际交往技巧技能的策略训练,增强皖民的人际互动动力和沟通技巧,提高皖民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让皖民在日常工作或生活的交往中即可获得积极的自我幸福体验。

四要加强生态安徽建设,营造皖民幸福的环境基础。当前,安徽正在积极推进生态强省的建设步伐。安徽省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条件,环境质量和物种的多样性保持良好,可更新资源恢复能力较强。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深入开展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加快推进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林业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为生态强省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然而,生态强省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安徽省建设生态强省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总体上缺乏保障措施和机制支持,规划科学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强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必须科学规划、完善制度,推动“绿色制造”,开展清洁生产,实施节能减排,切实加强碧水、绿色、洁净、美化和蓝天五项工程建设,确保皖民幸福的环境支撑。

当然,除上述外,政府适时进行职能转变亦是必要的。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日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也恰如美国政治学家莱斯利里普森认为:“政府更像一台靠熟练的操作者操作的需要技能的机器,它首要的问题是提供服务给那些需要的人们,无论是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在构建皖民幸福生活的艰辛道路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当而且能够大有可为。这也是广大皖民对政府的深切期待。

[1]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1,(1):87.

[2]卢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1,(3):103.

[3]张康之.基于契约的社会治理及其超越[J].江苏社会科学,2006,(3):101-107.

[4]李幼穗,吉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5):70.

[5]王芳,亢雄.休闲:社会福利的拓展与国民幸福感的增加[J].学术探索,2011,(2):122.

[6]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5.

[7]夏金华.从不丹“国民幸福总值”看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5):67.

(责任编辑 焦德武)

C912.8

A

1001-862X(2012)06-0132-0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KS030);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转型安徽与皖民幸福构建研究”(AHSK11-12D276);安徽省社科联项目“社会转型视阈下的国民幸福构建研究”(A2012051)

范星宏,男,安徽望江人,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唐建兵,男,安徽怀远人,副教授,法学博士,时代出版传媒集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

猜你喜欢

安徽家庭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家庭“煮”夫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恋练有词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