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林外史》中“一箸牛肉面”的内涵

2012-12-17··

明清小说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牛肉面

· ·

《儒林外史》第二回,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新年正月初八,集上人约齐了,都到村口一个观音庵里来议“闹龙灯”之事,又议了给孩子们请先生的事,然后,众人“吃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箸牛肉面吃了,各自散去”①。

这里的“一箸”,在不同版本中有异文,一本作“一筯”,又作“一筋”、“一斤”。泰国林汉强先生曾撰文揭示:“在明清小说里,经常出现‘箸’作量词表示‘用筷子夹起一次的量’的用法,并且还可以与数词搭配,构成‘数—量—名’格式。”②从语法角度指明“一箸”当为文献原貌,让我获益匪浅。通过异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文字讹变的路径,本为“箸”,“筯”同“箸”,“筋”是“筯”的形误,后人不解“一筋牛肉面”为何意,径改作“一斤”,使文字失真,此不待喋喋。

至于“一箸”的释义,却颇值一提。“一箸”是少许的意思,“一箸”面即是一筷子面、少许面。《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曾给潘金莲下了“一箸”面:“那妇人缝到日中,王婆便安排些酒食请他,下了一箸面与那妇人吃了”③,即其例。正因为“一箸”字面普通,意思常见,众多学者对《儒林外史》“一箸”的解释很一致,张慧剑先生注:“一箸:这里是少许的意思。”陈美林先生注:“一筯:筯同箸,食具,俗称筷子。一筯,一筷子,形容食物量少。”许少峰主编的《近代汉语词典》“箸”字条释义为:“量词:用于面条,犹称挂面之一挂。”并引《儒林外史》此例为证。这些注释或释义,从字面上解释“一箸”,无疑是正确的,但《儒林外史》文字常常包蕴机锋,这里的“一箸牛肉面”亦有讽刺之意,在具体语境中,能否仍旧理解为少许面,是值得推敲的。兹结合上下文,试析“一箸牛肉面”的潜在意义,以供读者参考。

薛家集上人家,凡有公事,就在这观音庵里来同议。正月初八,“到了早饭时候,为头的申祥甫带了七八个人走了进来”,这八九个人再加上姗姗来迟的夏总甲,约为十人,他们不早不晚,偏偏选在早饭时到来,毫无疑问,来者不善。

申祥甫发作和尚道:“和尚,你新年新岁,也该把菩萨面前香烛点勤些!阿弥陀佛!受了十方的钱钞,也要消受。”又叫:“诸位都来看看:这琉璃灯内,只得半琉璃油!”指着内中一个穿齐整些的老翁,说道:“不论别人,只这一位荀老爹,三十晚里还送了五十斤油与你,白白给你炒菜吃,全不敬佛!” 和尚陪着小心,等他发作过了,拿一把铅壶,撮了一把苦丁茶叶,倒满了水,在火上燎的滚热,送与众位吃。④

这是小说中常见的“一歌两声”法。写申祥甫发作,其实也是在写和尚。申祥甫一进门就给和尚脸色看,气势何其壮哉!但和尚吃着四里八乡的供养,格外畏惧这地头蛇,不敢驳一句话,只能小心翼翼侍奉。所谓“陪着小心”、“撮了一把苦丁茶叶”(乡间多饮白水,加茶叶即是恭敬表示,《外史》多具其例,不烦具言)、“燎的滚热”,都是极尽殷勤的意思。然后,和尚捧出茶盘,装满了云片糕、红枣,和些瓜子、豆腐干、栗子、杂色糖,摆满了两桌,又斟上茶来。文字细如牛毛,写尽了和尚的殷勤小心,煞是好看。最后,众人议完了事,“吃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箸牛肉面吃了,各自散去”,这句话略有歧义,可以理解为和尚吃面,也可以理解为众人吃面,原因在于标点不太妥当。从《儒林外史》汪原放标点本,到张慧剑先生的校注本,至于近世学术质量极高的会校会评本,大都如此标点。读者如不寻绎上下文,会误以为和尚吃了“一箸牛肉面”,也极易把“一箸”面理解为“少许”面。实际上,和尚绝不会在众人面前吃牛肉面,这“一箸牛肉面”应该是煮给十位乡民吃的,“和尚又下了一箸牛肉面”可理解为句中注,标点如果改为“(众人)吃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箸牛肉面。吃了,各自散去”,似更相宜。“牛肉”二字,十分醒目,奇之又奇,和尚下的是“牛肉面”,不是斋面,更看出和尚为巴结众人,不遗余力。

“一箸牛肉面”既然是这十人所吃,如果作少许面来理解,恐不妥当,那还不够众人填牙缝的呢。后文的一个饭局,对这几个人的吃法和食量有明白交代,可与此处互文:“每桌摆上八九个碗,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⑤这些食量极大的乡人,个个如狼似虎,少许面怎么能让他们心满意足呢?我们看到,当众人饿着肚子进庙时,把和尚骂得屁滚尿流,吴敬梓挥舞笔墨,洋洋洒洒铺叙数百字,蓄足了气势。而最后,“下了一箸牛肉面。吃了,各自散去”,众人再不多话,痛痛快快离开,可见,这“一箸”面非常令人满意。

我们留意到,《儒林外史》常利用饮食宴会来进行讽刺,其模式大都前有铺垫,后有余波。所谓后有余波,就是饮食宴会之后往往会有令人称奇的笔墨,或刻画人物,或描摹世情,来拓展文本空间。例如,第二回王举人在观音庵避雨,晚餐时鸡鸭鱼肉摆满春台,大吃大喝,而周进只吃了一碟老菜叶,一壶热开水。王举人走了,“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让“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个早晨”,李汉秋先生认为这是“天才的一笔”,因为“王惠不仅留下残渣剩屑让周进打扫,还留下穷塾师和阔举人两种生活的鲜明对照,让周进去仔细咀嚼回味”⑥。再如,第三回范进进学后,胡屠户来贺他,席中却把范进骂得狗血喷头,饭后,“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尽了范进的无力和屠户的骄横,也很值得我们回味。又如第十八回,文士雅集,酒宴之后,吝啬鬼胡三公子“叫家人取了食盒,把剩下来的骨头骨脑和些果子装在里面,果然又问和尚查剩下的米共几升,也装起来,送了和尚五分银子的香资,押家人挑着,也进城去”⑦。“押”字实在是神来之笔,作者继续点醒胡三公子的吝啬,颇值得我们玩索。

这种写饮食宴会的思路与笔法,为吴敬梓反复使用,也让我们对“下了一箸牛肉面。吃了,各自散去”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解。我们不妨贴近文本情境,或者可以再现当时场景:这时的和尚,应该是低头弯腰,满脸堆笑,极其恳切地对夏总甲、申祥甫等人说:“天寒地冻的,我为夏老爷、申老爷还有各位老爹下了一点点斋面,暖暖身子驱驱寒,尽一点心意”,然后端上来一大盆或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让众人尽情吃一个饱。也就是说,“一箸”并非实指,而有些虚化,可以理解为应酬的辞令,和尚的虚语。“一箸牛肉面”实际上是很多牛肉面,所以才能让众人吃得心满意足,再也不会挑剔。通过这一笔,继续点明和尚的殷勤小心,并让读者体会世情的味道。

“一箸面”是浮话,是虚语,它来自于吴敬梓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对人情世态的了悟。此外,吴敬梓这一笔也许曾受到过《水浒传》的启发,《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和尚裴如海欲勾搭潘巧云,大献殷勤:

潘公道:“生受了师兄一日,我们回去。”那和尚那里肯?便道:“难得干爷在此,又不是外人。今日斋食已是贤妹做施主,如何不吃箸面了去?师哥,快搬来!”说言未了,却早托两盘进来,都是日常里藏下的希奇果子、异样菜蔬并诸般素馔之物,排一春台。⑧

《水浒传》这一“箸面”竟然是希奇的、不多见的美味佳肴,正可与《儒林外史》互看,同样是和尚,同样献殷勤,同样是浮辞套话。但是,《水浒传》的这“箸面”是叙述性文字,较为直露,讽刺意味不强;而《儒林外史》这“一箸牛肉面”气韵内敛,藏锋不露,更有“婉而多讽”的效果,当我们细读之后,才感到对世俗的讽刺高人一等,入骨三分。

综之,《儒林外史》下的这“一箸牛肉面”不是实指少许面,一点点面,而有些虚化,当指很多面。“一箸牛肉面”是“微词之妙选”,是作家对生活的准确认知,传神提炼和完美表达,大大激发了文本的内在潜力,真可谓铸鼎象物,穷形尽相。鲁迅先生曾称扬《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伟大彰显在主题上,也许,伟大也深藏在细节中。唯有熟读深思,才不会辜负作者的苦心吧。

注:

①④⑤⑦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5、19、193页。

② (泰国)林汉强《一“斤(筋)”面?一“箸”面》,《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3期。

③⑧ [明]施耐庵《水浒》,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05、584页。

⑥ 李汉秋《〈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蕴》,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猜你喜欢

吴敬梓儒林外史牛肉面
非洲特色美食,兰州牛肉面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吴敬梓“休说功名”
牛肉面:兰州的味道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白象 红烧牛肉面
单宝塔诗
漫画+脑力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