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乾坤(三)
2012-12-15孙沛文
文 孙沛文
里乾坤(三)
文 孙沛文
第二编 眼镜藏品的鉴别与欣赏
第一章 怎样鉴别眼镜藏品的优劣
判断一副眼镜的收藏价值,一看它的历史价值,就是要鉴别年代;二看它的艺术价值,就是要辨识其设计与制作工艺;三看它的品相价值,就是要看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四看它的存世量多少,物以稀为贵。
一. 历史价值的判定
鉴别一副眼镜的历史价值,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
1.根据眼镜的形状、结构特点等给眼镜断代。不同年代眼镜的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双片手持、链线挂耳眼镜产生在南宋至明代时期;双片直腿夹持眼镜产生在明、清时期;双片曲腿挂耳眼镜产生在清末以后;根据这些,可以大致判别一副眼镜的制作和使用年代,再与那个时代的艺术品作横向比较,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一副眼镜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质和工艺给眼镜断代。我国眼镜在清朝之前镜片绝大多数为天然水晶,镜架为金、银、铜、玳瑁、牛角等贵重材料,根据材质的优劣及老化程度可以很好地推断其历史价值,镜架的制作基本没有螺丝结构,金属与非金属的连接都是铆合。镜架的设计一般表现为年代越早越简单,越晚越精美、完善。根据这些也可以大致推断出一副眼镜的产生年代。
二.艺术价值的判定
鉴别眼镜的艺术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材质。镜片以水晶为贵,水晶又有无色水晶和紫晶、茶晶、墨晶之分,无色水晶纯净与否,有色水晶色泽深浅、纹理对称与否,是云棉、丝棉还是块棉,有无特殊图案,都是判别一副眼镜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镜架以金、银、牛角、玳瑁等贵重和稀有材质为贵。
2.工艺和制作水平。如镜片打磨、抛光、倒角、钻孔的精度高低,镜架的设计与制作是否精巧合理。
3.看其中的文化含量。如玳瑁镜架的“福在眼前”、“福寿双全”图案、牛角架的云纹,金属架的桩头、中梁以及镜腿的特殊形状,制作标识以及铭文(如在镜架上标有店名、斋号、制作者姓名等)。这些都是判别一副眼镜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
三.品相价值的判定
看一副眼镜的品相价值,主要就是要看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好镜片的光泽与完整,镜架有无开裂、锈蚀、缺损,镜片与镜架的结合有无松动,有无修补痕迹等。
四.稀缺价值的判定
看眼镜的稀缺价值最主要的就是依据存世数量的多少以及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数量越少,代表性越强,就越珍贵;反之,就要打折扣。
镜盒作为盛放眼镜的容器,与眼镜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优劣的判别方法与眼镜完全相同。
第二章 眼镜工艺和眼镜文化
第一节 眼镜工艺
眼镜工艺主要指镜片、镜架以及镜盒的制作技艺和水平,是眼镜质量的主要标志。眼镜工艺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手工制作到机械制作的过程。古典眼镜以手工制作为主,机械加工为辅,因而具有更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镜片工艺根据材质不同,有不同的工艺要求。水晶石镜片的工艺程序包括选料、剥皮、设计、切片、粗磨、细研、抛光、割边、打磨、倒边、抛光、打孔、装配等十几道工序,在当时工具简单的情况下,能够制作出合适的厚度、精确的形状、准确的屈光度和光学级别的表面以及精密的钻孔,实属不易。
镜架工艺根据用料不同,工艺也各不相同。玳瑁、牛角基本上是纯手工制作,剪裁、雕刻、打磨、抛光等全是手工。金银等贵重材质也多以手工为主。最具中国特色的镜架是纸胎刷漆,其程序是先把镜片定型,然后用纸将镜片一层一层圈住后,再一层一层上漆,其优点是质轻、坚固、防水,尤其是根据镜片定制镜圈,有效减少镜片的内应力,即使眼镜掉在地上,镜片也不容易破碎。金属打孔镜架无论是直腿夹持式眼镜还是其他,均是在镜片上钻孔后再用铆钉将金属镜架固定,为了使其松紧程度合适,制作时先将铆钉插在木芯里面,有效避免了金属铆钉直接接触坚硬易碎的镜片,堪称巧思妙做。中国眼镜在清朝以前没有螺钉工艺,所采用的技术很多与木工相似,显然是借助了鲁班的手艺。
第二节 眼镜文化
眼镜作为一种供人们阅读使用的物品,一出现就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中国古典眼镜无论是从材料、款式、功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尤其“蚂蚱腿”的出现则更体现了民族特色。“蚂蚱腿”盛行于清朝中期,男人都梳着长长的辫子,把镜腿插到辫子里既起到稳定的作用,又承载了一定的重量。长期以来,我国眼镜由于手工制作加之用料考究,一直是宫廷和达官显贵才能使用的奢侈品,其雄厚的财力以及丰厚的学养,使眼镜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加。同时,眼镜还具有很强的装饰功能,不论是眼镜本身还是镜盒及其相关配饰,往往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体现出主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情趣,这些东西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镜片与镜架文化
镜片文化主要体现在材质上以及加工上。不同的水晶品种之间、水晶与玻璃之间、以及加工的精细程度不同,所体现的文化色彩以及内涵,常有天壤之别。
水晶在古代亦称之为“水精”,即水之精华,还被称之为“水玉”、“玉晶”、“千年冰”、“菩萨石”等。一般情况下,水晶无色透明,但含金属元素时,可具有不同的颜色,如:茶色、紫色、黄色等。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水晶“辛寒无毒”主治“惊悸心热”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等,而被人们视为圣洁之物,除了安心明目、去赤眼外还被用于“御邪魔、折鬼神”,故而被广泛应用于镜片制作中。时至今日,许多人仍对天然水晶镜片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情结。
镜架作为镜片的载体,在眼镜的发展历程中变化最大,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最大,体现在材质、图案装饰以及做工等诸多方面。
在材质上,金、银、铜、木、骨、玳瑁、纸、牛角、漆等几乎所有可用的材料都曾被应用到眼镜的框架制作上。帝王和达官显贵采用金、银、玳瑁、犀牛角、牛角、漆器等高档材料,而普通百姓则多用铜、铁、木、纸等材料,材质不同,体现出文化内涵也大不相同。以金、银、玳瑁、犀牛角为材料做成的眼镜及镜盒,华贵典雅;而那些铜质、纸质的则朴实大方,结实耐用。有些眼镜镜架用纸制成,外用黑漆涂刷,干后坚硬光洁,镜片夹在圆圈内,轻巧而避震,看上去也美观大方,用起来也较为方便。
外形方面,聪明的技师们在镜梁和镜腿上做足了文章。式样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是双片直腿加持式眼镜。从流传至今的眼镜实物看,较常见的镜梁图案有门字形、弧形、一字形、云纹形和雕花形等几种形状,还有的做成特殊形状,如“二龙戏珠形”、“竹节形”等,还有的在镜梁上面雕饰福(蝙蝠)、禄、寿、财(圆形方孔钱)等花纹图案,寓意“福在眼前”、“福寿双全”、“官运亨通”、“四季发财”。镜腿和腿柄上的装饰图案也多种多样,镜腿上的纹饰有云纹形、几何形、竹节形、荷叶形等,镜腿末梢主要为有古钱币形和扁圆形。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典眼镜的尺码往往较大,最大直径达到55mm,而镜架之大之重,使人佩戴起来并不舒服,但看起来却很有尊严。这一点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当尊贵与舒适发生冲突的时候,舒适永远让位于尊贵。
镜架制作工艺上,整体结构采用铆合、铸造、雕镂工艺等,表面处理采用包金、鎏金、镀银、镀镍、涂漆、抛光、打磨等各种技术,装配上采用无框钻孔铆合、有框连接铆合等工艺。有的整个镜架用一根金属丝圈成,极尽精巧之能事;有的是不同材质结合,如玳瑁镜圈与镂空金属中粱的结合,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审美价值。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
二.镜盒文化
眼镜在古代作为一种贵重物品,其外包装——镜盒也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特别是作为馈赠物品或者是情人之间的信物,就更加与众不同。
从形状上看,眼镜盒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长圆形、八角形、万字形、葫芦形以及花叶形等等;从材质上看,有黄杨木、紫檀木、花梨木、竹子、鲨鱼皮、牛皮、牛角、玳瑁、银、铜、铁、铝、漆器、绸缎、粗布、丝绣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材质;从镜盒上面的装饰看,更是多姿多彩:形式上有刺绣、雕刻、镶嵌、压制、贴印等;内容上有诗词、田园风光、佛教盛事、花鸟鱼虫、人物、民间故事、花卉图案、虎符、鱼符、官印以及店名标识等;色彩风格上或富丽堂皇,或典雅凝重,或朴实大方,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许多镜盒上还配有精美的饰物,如金丝、珍珠、玛瑙、玉器、中国结等。有的镜盒是情人间的信物,有的镜盒是晚辈孝敬长辈的礼品,人们在镜盒上题诗作画、写志言情。阅读这些镜盒上的文化,就像阅读一部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