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程度与用药依从性的关系及护理对策
2012-12-15侯玉清
侯玉清 黄 莉 吴 爽
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四川南充 637000
脊柱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并且由于脊柱结核发病隐匿[1],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控制脊柱结核病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与药物治疗,用药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疗程的长短及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性[2];但多数患者并没有严格按医嘱坚持用药或不规范的用药,从而致使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因此我们调查研究脊柱结核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和用药依从性的相互关系,并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护士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该科住院的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40 例患者,年龄均满18 岁、具中文读写、理解能力,且自愿加入。
1.2 方法
调查的方法为随机开放问卷调查法,问卷是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并由骨科及结核病专家指导修改认可的;内容效度系数为0.86,Cronbach,sa 系数为0.93。 首先护士向患者说明问卷中的有关问题和填写要求,在患者完全理解的条件下自行填写,若患者不能填写,则由患者口述护士代填;共发放问卷240 份,回收有效问卷228 份,有效回收率95%。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内容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月收入等。
1.3.2 脊柱结核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表 由笔者自行设计, 内容包括疾病诊断、治疗方法、临床症状、术后及出院后注意事项、服药种类、药品不良反应及预防、服药时间等十方面,并且均为客观题,患者可根据自己所掌握得情况进行作答,答对1 题得1 分,正确回答60%以上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得分越高,说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越好。
1.3.3 用药依从性的调查及评估方法 采用Morisky 推荐的Morisky-Green (MG)测评表[3-4],评价用药依从性的4个问题:“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 当你自觉症状有改善时,是否曾停药? 当你自觉症状更糟时,是否有停药?” 依从性好为当4 个问题的回答均为“否”时, 依从性差为4 个问题只要有1 个或1 个以上回答“是”即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年龄为16~68 岁,平均( 46.73±9.86 )岁,其中<50 岁138 例,>50 岁90 例;性别为男性148 例,女性80 例;学历为大专及以上69 例,中专及以下159 例;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为自费88 例,医疗保险或公费140 例。
2.2 脊柱结核患者疾病认知得分和用药依从性例数
疾病认知程度得分为(9.68±4.76)分,其中10 分62 例,<10 分166 例;在用药依从性的调查中依从性好,64 例(28 %),依从性差,164 例(72 %);不同用药依从性的脊柱结核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比较,见表1,用药依从性好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明显高于依从性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用药依从性的脊柱结核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的比较
3 讨论
用药依从性指的是患者按医嘱规定对疾病进行规律治疗的程度,包括用药、饮食、生活方式等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5]。 用药的依从性除与药物种类剂型、患者认知分辨力及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外,还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正确认知关系密切[6]。本调查研究发现疾病的治疗效果直接受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的影响,考虑是认知程度较低的患者对脊柱结核疾病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好,甚至存在一些误区,相反认知程度较高的患者对脊柱结核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和康复、用药知识有较深入了解,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应对方式也更加积极。 因此医务人员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需要更主动地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努力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及遵医用药意识,自觉改变日常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用药依从性。
4 护理对策
(1)提高脊柱结核疾病的认知态度和信念。脊柱结核病程长,常伴有死骨、脓肿、瘘道形成,甚至截瘫[7]。 患者术后认为手术已经成功,用不用抗痨药关系不大,在出院后也不坚持规律服药和定期复查及保养等,以至于再次复发或导致瘫痪。从表1 可以看出病人对自己的健康缺乏关心或认为这种疾病并不对自己的生活构成威胁,或认为治疗效果不明显,没有明确认识到脊柱结核的严重性以及复发后的治疗困难。 Fried land 等发现[8]对生存质量有积极影响的应对方式为以解决问题和改变认知为主,对生存质量有消极影响的应对方式为以缓解情绪为主,因此医务人员应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和护理,以达到治愈。 (2)对脊柱结核患者存在的知识匮乏、认知程度低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①加强对脊柱结核防治知识的宣教, 进一步提高患者对脊柱结核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医务人员采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治疗、转归有正确的认识。 在医院可用壁报、发放健康教育指南或开设讲座等介绍脊柱结核疾病的治疗及长期规律用药的重要性并提供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指导, 在社区可用橱窗进行宣传教育或散发健康知识小册子,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就医及用药观念,增强治疗信心,以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②加强药物治疗的教育,使患者明白掌握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而且对不遵医嘱用药的危害及后果要有充分的了解。 结核病用药疗程长,用药复杂,绝大多数患者需联合用药[7]。 但许多患者不了解该病用药特点, 不经过复查就自认为疾病已治愈或症状好转,不需要用药而擅自停药;另外由于抗痨药品不良反应较多,对肝、肾等脏器常有损害而自行停药;还有可能是在治疗期间又出现新的病症,要加用保肝药或增强身体免疫力的药物,或者其它类药物,几种口服给药与注射给药常常同时进行,病人感到不便往往因工作忙或怕麻烦而忘记用药或长时间停药,待一段时间后,感觉身体不适又再次继续用药;对此我们要对其特别强调遵医按时、足量、全程用药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积极治疗可以早日解除病痛的折磨,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更小。③饮食指导。 恰当、充足、良好、全面的营养是结核病患者最终痊愈、恢复健康的前提保证。 但在调查中发现合理膳食的合格率仅28%,医务人员要告诉患者宜补充高能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和高无机盐的食物,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细胞的免疫功能,家属在日常饮食中给予支持、参与和监督。 ④大力开展出院健康教育,是提高用药依从性的重要途径。 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及结核病的用药特点,出院时再次进行强化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脊柱结核用药的一般知识,并标明用法用量、告之用药注意事项;同时耐心解答药疗方案的必要性和适用性,详细说明定期复查、 连续用药的重要性以及自主选药、 自我调整用量、自我增减品种的危害性等问题。 特别注意在进行出院指导时对于不同对象应进行不同侧重点的用药指导,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及用药方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自觉遵医治疗,减少患者的不依从行为。 (3)加强随访,增进医患关系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关键。 医护人员必须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同时经常电话询问患者现阶段情况或短信通知用药、复查等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程度,达到最佳治疗目的,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5 小结
脊柱结核手术成功后患者规律的服药是化疗成功、控制结核病病情的关键,而其规律服药的依从性取决于患者对结核病知识的认知程度。 认知程度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病人的医学知识、健康信念和文化素质的掌握;另一方面取决于医务人员是否用病人能理解和遵守的方法与病人沟通、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所以,无论在社区还是医院,都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脊柱结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信念,大力宣传结核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 Maiuri F,Laconetta G, Gallicchio B,et al.Spondylodiscitis. Clinica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is[J].Spine,1997 Aug 1,22(15):1741-1746.
[2] 中国防痨协会.耐多药结核病化学治疗的意见[J].中国防痨杂志,2003,25(1):4.
[3] Morisky DE,Green LW,Levine DM.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Long-Term Predictive Validity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J].Medical Care,1986,24:67-74.
[4] 王慧,相锋,梁瑛琳,等.临床路径在脊柱结核患者用药依从性教育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9A):17-19.
[5] 王俐,谭礼蓉.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原因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2007,136(2):154-155.
[6] 赵星辉.高血压病人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4):389-391.
[7] 赵定麟.脊柱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678-691.
[8] Fried land J,Renwick R,MccollM.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as de-term in ants of quality of life in HIV /AIDS[J].AIDS Care,1996,8(1):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