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杭州企业创新创业——杭州市科委主任楼健人谈创新发展之路
2012-12-08
本刊记者
科技助力杭州企业创新创业
——杭州市科委主任楼健人谈创新发展之路
本刊记者
杭州,有一批如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通信、中控科技等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引领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创新。
杭州市政府的一份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杭州人均GDP将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科技创新成为杭州新一轮发展的迫切要求。为此,杭州市提出,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到2015年,将建成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
就在这几个月之内,杭州科技界“风云迭起”:响应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号召,召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中共杭州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推出“科技创新30条”。全市上下围绕创新驱动发展,部署落实。设立杭州省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区、县(市)、各类园区的创新发展导向,实施“科技西进”工程,设立“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组织设计创新链与产业链整合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此,记者采访了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楼健人,请他谈谈创新对于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记者:我们知道科技兴则产业兴,在当前生产要素制约日益凸显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愈发成为企业生存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利器。近年来杭州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和产业化上,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想问一下楼主任,杭州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中,这些探索有哪些特点?
楼健人:正像刚才你讲的,杭州这些年一直在探寻和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我们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这第一个生产力的体现,必须要进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深化以及产业化。实事求是地讲,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依然存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步伐不快的问题。
这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非常重要的是要把科技资源聚焦到企业。为什么讲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无非是几个方面:第一,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第二,企业是科研活动承担的主体;第三,企业是科研成果分享的主体,因为它和市场竞争在一起。要强化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就是要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自身努力,通过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来强化。只有企业强才能创新强,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的研发创新,而不是政府部门的同志来指挥。为什么?真正懂得市场需求的,一定是企业。企业在市场中拼搏,了解市场的需求,知道研发的方向。围绕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政府做好产业发展导向,园区集聚规划,保障要素供给,包括对企业创新研发活动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的资金扶持。
强化企业创新研发能力,首先要强化企业创新意识。有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尝到甜头,产品适销对路,附加值高,它就觉得值得创新,舍得投入;也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吃过苦头,市场好的时候靠设备,靠人力,靠资本,日子也好过,但一旦受到市场冲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路货产品,即便销得出去也没有附加值,它也会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代价太大。所以,相关部门要围绕企业强化创新意识,做好引导、辅导和服务。比如,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调整产品结构,去满足相关的认定条件,从而成为可以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就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记者:刚才楼主任给我们介绍了两点,一是企业对自主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二是政府部门怎么来做。杭州这几年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当中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温家宝总理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杭州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在杭州的高等院校非常多,目前我们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哪些新的亮点?
楼健人:建设创新体系,既包括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包括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源头和基础,也可以说是生力军。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怎么结合?国家对高校、科研院所有大量的投入,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这既是为了国家长久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但这么多科技成果特别是应用性技术,怎么样尽快和企业的需求结合,变成产品,这仅仅靠高校是解决不了的。而且这项工作也是薄弱环节。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使产业更新换代,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事实上无论是在开发条件,人才储备,信息获取等方面,许多条件不如高校院所。如何有效互惠和高校院所开展深层次、持久性的科技合作、协同创新,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多的是合作的理念,合作的机制问题。
和国内许多城市比,杭州的高校院所资源谈不上非常多。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与在杭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用好家门口的资源,如共建大学科技园,组建产业技术专家队伍,建设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另一方面,要拓展创新源为我所用,一是和杭州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支持国内外科研院所在杭落户。二是鼓励杭州的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如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推进协同创新。
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科技人员创业来促进创新。杭州在去年推出以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专家带技术、带成果,团队式来杭在杭创办科技型企业为主题的“青蓝计划”,在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他们开辟场地,提供创办企业的启动资金、转化成果的项目资金,结合科技金融多元化扶持,得到市内外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的积极响应。“青蓝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分两批累计认定了218家“青蓝计划”企业,其中包括多位高校的校领导创办企业,静下心来转化科技成果。促进知识和资本结合,创业和创新结合,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非常大。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感受到科技部门在企业和科研院所里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穿针引线的作用。
楼健人:搭建科技经济结合的平台和桥梁,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
记者:就是互补资源的不对等性,通过科技部门把它穿在一起,产生合力。我这里有一份数据,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事。2011年,杭州全年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较上年度增长了38.48%和10.45%,其中有发明专利的授权是四千多件,居全国省会城市的第一位,副省级城市的第二位。PCT——国际专利申请,是205件,也是全国省会城市的第二位,有效发明专利和百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都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2012年8月,杭州被授予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努力,杭州在开展知识产权作为推动城市核心竞争力,创建创新型城市重要发展战略,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楼健人:你提到了另一个内容,知识产权。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样,知识产权战略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重要的游戏规则是知识产权。你说的这些数据,实际上反映的也是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讲到这一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的主体也是企业。只有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越多、越高,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量占比越多,把专利技术转化为商品的积极性越大,科技经济结合的成效也就越大。而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支持企业强化知识产权的获取能力,鼓励推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我感觉到企业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因为他可以有针对性地来研发,而且成果转化非常快,能够立竿见影地出现效果。在杭州科委的一份工作报告中,我们也注意到了“科技金融”这么一个全新的概念,如果说科技型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工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体,科技金融就是企业成长的助推器,我们杭州又是怎么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楼健人:科技金融实际上就是金融资本怎么和科技进一步结合,双方都要主动。我们的工作就是将社会各类资本引导到投入创新科研活动和产业化。具体来说,首先,我们建立一个科技支行,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它定向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第二,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和国内外各类创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投向科技型初创企业、投向科技项目。第三,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真正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第四,建立市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就是集投资、银行、担保、中介为一体,促进资本项目的结合。
举个例子。科技资金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以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支持。企业有好的项目通过申报评审,如果是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无偿拨付,没有放大效应。而如果拿出部分钱,和银行、投资机构、和担保公司合作,综合采用担保、贴息、资助、奖励等间接性支持,就能在更大程度上缓解企业研发活动的筹资难题。政府资金引导与放大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型企业,投向创新科研活动。
记者:据我所知,杭州建立了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及科技服务综合网络平台。为什么把“搭好平台”看得这么重?
楼健人:这又是另一话题了。杭州市要以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为目标,就要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服务产业链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为重点,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导向,统筹协调、各方参与、机制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资源集成、整合和共享,打造区域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杭州的创新服务路线图将是这样的:国内外创新源发现→科技成果与创新团队评估→技术引进与转化试验咨询→初创科技企业孵化帮助→成果产业化推进。构建开放式、全方位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旨在实现“创新资源整合服务、技术转移促进服务、知识产权支撑服务、创新决策咨询服务、创新氛围宣传服务”五大功能。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年努力,把中心真正建设成为服务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助推科技西进、整合创新资源、集聚现代科技服务业的高端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服务提供创新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