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瘀通腑化痰开窍法在脑出血术后的应用探讨

2012-12-08

中外医疗 2012年34期
关键词:通腑出血性急性期

樊 炼

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 210029

脑出血神经外科常见危急重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出血量较大的患者需进一步手术治疗,手术虽然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但相应来说,需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病情更加危重,且手术作用仍未能定论[1]。 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采用祛瘀通腑化痰开窍法治疗脑出血术后60 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60 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2 组。 治疗组30例,男22 例,女8 例;年龄45~78 岁;平均(60.35±18.12)岁;出血部位:基底节18 例,丘脑3 例,小脑2 例,皮质下7 例。 手术方式: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6 例,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10 例,脑室穿刺引流术4 例。对照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8~76 岁,(58.12±20.03)岁;出血部位:基底节16 例,丘脑6例,小脑5 例,皮质下3 例。 手术方式: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0 例,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12 例,脑室穿刺引流术8例。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治疗,如脱水、抗感染、抗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组在术后2 周内同时口服或鼻饲中药煎剂,方剂组成:生大黄6 g 后下、石菖蒲8 g、郁金10 g、薤白12 g,根据不同证型病症加减。 1 剂/d,煎至200 mL,待肠鸣音正常后,分2 次鼻饲管注入或口服。 鼻饲时注意体位,防止反流呕吐导致误吸。

治疗2 周后予以疗效评定,观察两组GCS 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995 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依照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修订标准)。

3 治疗结果

两组病例入院时glassgow 评分治疗组平均为(4.63±8.3)分,对照组平均为(4.46±7.8)分,经t 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14 天两组glassgow 评分治疗组平均为(11.5±3.4)分,对照组平均为(8.0±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两组病例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平均为 (23.67±5.06)分,对照组平均为(24.06±6.78)分,经t 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14 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平均为10.38±4.87 分,对照组平均为(15.03±5.69)分,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见表2。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glassgow 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glassgow 评分比较(±s)

组别glassgow 评分术后第1 天 第14 天治疗组(n=30)对照组(n=30)4.63±8.3 4.46±7.8 11.5±3.4 8.0±3.6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注:治疗前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治疗后14 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4 讨论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中国占全部脑卒中21%~48%,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30 mL,小脑出血>10 mL 的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2]。 但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机的判定等仍存在争议[3]。 而且手术作用仍未能定论。另一方面,需手术干预的患者相应病情较重,预后相对较差。

中医学认为脑出血属于中风范畴,为离经之血瘀于脑府,致脑髓壅滞,肢体失和。 其病因主要表现于风、火、气、痰、瘀、虚等六个方面,但痰瘀交结,神明失司,是其关键所在。 尤其对于手术后急性期患者,痰瘀互结,腑气不通征象尤为明显。 因此治疗当通腑降浊、化痰开窍、活血祛瘀。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血逆乱,“血之于气,并走于上,使人大厥”(《内经.调经论》),“血菀于上”,脉络破损,血溢脉外,则为淤血。 张锡纯[4]指出“其人薄厥者,言脑中所菀之血,激薄其脑部,以至于昏厥者”,“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 又加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 这些阐释了出血性中风与淤血的关系。 近年来,活血化瘀法已成为治疗出血性中风中药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指出了中风的治疗当从“血”入手。“离经之血便是瘀血”。 唐宗海[5]说:“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生化之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瘀血不去, 新血不生”。 现代研究证实脑出血急性期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状态, 说明脑出血急性期存在着瘀血这一病理改变。 郑国庆[6]认为活血化瘀不仅有“清瘀血”的作用,还能改善“血瘀”的病理体质, 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起到整体治疗的作用。 黄培新[7]等认为活血化瘀法是祛瘀通脉的方法,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溢血的吸收和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消肿、消炎、改善神经功能恢复。

除化瘀外, 痰浊亦为重要病理因素。 离经之瘀血与痰浊互结,上扰清窍致神明失用,下滞脏腑致升降失司,腑气不通。 腑气不通,浊气上薰,火热、痰浊、淤血之邪无下走之路,则肝风痰火更旺,清窍蒙塞,真阴耗竭更甚,而致病情危重。 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唯有通腑泻下化痰降浊最为相宜。 通腑降浊法属中医下法范畴,下法具有推陈出新,清热泻火、釜底抽薪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运用通腑法治疗急性脑出血, 能够促进脑组织的新陈代谢, 降低颅内压, 从而使气血逆乱得以改善, 风、火、痰、瘀诸证得以缓解。 娄永和[8]认为,急性脑出血患者90 %以上有热结便秘, 急则治其标,实则泻之,六腑以通为顺,以通腑降浊最宜,而中风病治宜下燥屎,去实热,疏通气机,且该类药物尚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通腑法首选大黄为主药。 大黄古谓之有斩关夺门、推陈致新之功,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感染、降压、止上消化道出血等作用,藉其通腑攻下之力泻积热, 开上窍,可有效降低腹压及颅内压。

综上所述, 出血性中风在急性期治疗当通腑降浊、 化痰开窍、活血祛瘀。 故方中选用大黄苦、寒,用以清热、泻下攻积、通腑降浊以釜底抽薪;石菖蒲开窍化痰;郁金凉血活血、行气止痛;薤白行气导滞。 全方共奏通腑降浊、化痰开窍、活血祛瘀之功。

急性期过后,病机发生转变,气虚及血瘀证为主要证候,当及时更方,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方可选补阳还五汤加减,以加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1] 王任直(主译).尤曼斯.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03.

[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4.

[3] 王文娟,刘艳芳,赵性泉.脑出血治疗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2006,1(12):895-896.

[4] 张锡纯.医学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90.

[5] 唐宗海.血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6.

[6] 郑国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则治法阐发[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5):5.

[7] 黄培新,刘茂才.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3.

[8] 娄永和.通腑泻热法在治疗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J].天津中医,1994,11(4):18-19.

猜你喜欢

通腑出血性急性期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库尔勒市三例奶牛出血性乳房炎的诊治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
羊出血性败血病的防治方法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