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栗坡县无公害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2-12-08陶文良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全县茶叶生产

陶文良,骆 振

(1.麻栗坡县董干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麻栗坡 663609;2.麻栗坡县农业局,云南 麻栗坡 663600)

无公害茶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条件下,按照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指标符合无公害质量的标准成品茶[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营养和健康意识日益增强,无公害茶叶作为天然健康饮料,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茶叶是麻栗坡县山区茶农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有利于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是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1 茶叶生产现状

茶叶在麻栗坡县种植历史悠久,全县11个乡(镇)中有10个乡 (镇)种植茶叶,大面积集中分布在猛硐、杨万、天保、董干、马街5个乡 (镇),所生产的茶叶品质优、清香味浓,产品远销广州、广东、昆明等地。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 720 hm2,采摘面积1 280 hm2,年产干茶514 t,总产值1 285万元。麻栗坡县自2004年开展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以来,已认证无公害茶叶基地面积667 hm2,占茶园总面积的38.7%。同时在全县11家初具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中已有明宏茶叶加工厂、平和国信茶厂、者阴山茶厂及韵霖茶叶有限公司4家企业获得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品种有老山茶、高棚茶、瑶君山茶等系列产品共10余个茶叶品牌,为全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奠定了基础。

2 发展无公害茶叶的有利条件

2.1 自然条件优越

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东南部,地处东经104°33'~105°18',北纬 22°48'~23°34'。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海拔107~2 579 m,年降雨量1 051~1 900 mm,相对湿度86%,年平均气温13.1~23.1℃,年≥10℃的有效积温4 314.6~7 339.1℃,无霜期202~361 d。其中海拔900~1 400 m的地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无公害茶叶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适种面积广,生态环境优良

全县有国土面积2 334 km2,其中适宜种植茶叶的面积达3 000 hm2以上,土地资源丰富,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保障。同时麻栗坡县是一个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对自然生态环境污染较小,特别是广大山区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土壤肥沃,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乃至有机食品的最佳产地。

2.2.1 土壤环境质量好

全县宜茶区土层深厚,土类土种丰富,主要有红壤、黄壤、黄红壤等,有机质含量达1.9% ~6.5%,pH值为4.5~6.8,呈弱酸性,土壤中重金属和砷的含量符合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2.2 水质优良

猛硐、杨万等乡 (镇)茶叶主产区水资源较丰富,小河、山泉水分布较多,且水质优良,无污染,水中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含量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

2.2.3 空气清新

全县茶叶主产区远离村庄、工厂、矿山、医院、城镇居民点及公路主干道等污染源,森林资源丰富,空气质量较好,符合无公害茶园建设的生态环境条件。

2.3 群众基础好,技术有保障

麻栗坡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广大茶农通过多年来的种植与开发,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管理经验。同时,县、乡农业部门有多年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指导的专业人员100余人,能满足全县茶叶种植和管理技术指导的需要。

2.4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麻栗坡县位于中越边境,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全县11个乡 (镇)中有8个乡 (镇)与越南河江省接壤,国境线长达277 km。境内有国家级天保口岸及马崩、普弄等14个边民互市点与越南对接,是省、州建设“两强一堡”和“新高地”战略的前沿阵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麻栗坡县成为文山州乃至云南省通往越南及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和陆路通道,为产品出口创汇及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文山至天保口岸二级公路、麻栗坡至富宁柏油路穿境而过,项目区乡村全部实施了通达、通畅公路,为发展茶叶生产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5 地方政府重视,市场前景看好

麻栗坡县已将茶叶产业列为全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县政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从县财政拿出1 000万元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并对取得“三品”认证、QS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3万元。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制定出台了《麻栗坡县关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贴息扶持的决定》、《麻栗坡县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和《麻栗坡县关于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发展农业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推动麻栗坡县无公害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3 存在问题

3.1 群众无公害意识淡薄,生产管理粗放

一是部分茶农和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仍然使用国家禁用农药,并且滥用化肥,不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随意加大用量和施用次数,致使产品中农药、化肥的残留量超标,阻碍了无公害茶叶的发展。二是由于无公害茶叶生产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无公害茶叶生产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生产上存在盲目性。三是现有无公害茶园多属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种植的老茶园,由于规模小、树势老化,茶农管理粗放,投入不足,导致茶叶产量低、效益差。

3.2 初制加工技术滞后

目前全县共有11家茶叶初制所及相当数量的手工小作坊,由于大小规模不一样,加工质量和能力也不一样,部分初制所厂房小、机械设备简陋、生产卫生条件差,缺乏相关检测设备,加工质量及卫生不能满足无公害茶叶生产的要求。

3.3 产业化程度低

全县大部分茶叶生产基地主要以家庭生产为主,由于分散生产,加大了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难度,难以满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制约了无公害茶叶的发展。

3.4 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麻栗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处于有人员、无设备的状况,仅能对县城上市蔬菜农药残留进行速测,不能满足对茶叶等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测的需求,产品得不到及时检测化验,得不到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

4 发展对策

4.1 强化宣传和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标语等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无公害茶叶生产对全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和广大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为无公害茶叶生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采取专题培训、现场培训等方式,通过培训,让广大茶农掌握合理用药、科学施肥等茶叶安全生产技术。

4.2 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NY/T5018-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5019-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DB53/T173-2006《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等行业和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麻栗坡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规程,建立健全茶叶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完善生产、加工、销售质量档案,对茶叶生产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实现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全面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4.3 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

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执法监管,取缔违法经营,净化农产品生产资料源头,杜绝违禁品和无“三证”产品进入农资市场。同时,加大对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的监管力度,建立农资购买台账和生产记录,确保茶叶生产基地不滥用化肥和农药。

4.4 加强茶叶生产过程管理

4.4.1 加强产地环境质量认证及监测

进一步抓好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及产地整体认定工作,推进全县农产品产地基地整体认定进程。对原有生态环境优越的低产茶园,通过深耕改土、改造树冠、重修剪、补植缺株、改植换种等措施,使其成为高标准无公害茶园[3]。同时要经常性加强产地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管理。在规划新建茶园基地时,应把水源、土壤、大气等环境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因素来考虑,选择生态条件好、远离污染源、并能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区域建设成生产基地[4]。

4.4.2 加强病虫害防治,科学用药

从茶园生态系统整体出发,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恶化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并大力推广色板和灯光诱杀等优质高效物化技术。在用药方面,要有药物成分的明确数据并据此科学指导施用,尽量控制使用对环境有污染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5]。

4.4.3 增施有机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在施肥上,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的平衡施用,确保茶树生长对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肥料的种类应符合NY/T394的规定,肥料中重金属等有害元素的含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禁止使用工业废弃物、医疗和生活垃圾作肥料。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和茶树专用肥。农家肥使用前必须堆制腐熟,化学肥料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避免使用单一化学肥料,尽量减少化学肥料的用量,禁止使用硝态氮肥料[6]。

4.5 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和卫生质量

按照扶龙头、创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倾斜,扶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无公害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县茶农和初制厂提高生产和加工技术水平[7]。同时对部分设备简陋、厂地较小、技术较落后的初制所和手工小作坊进行取缔,保证茶叶的加工质量和卫生质量。

4.6 建立健全质量检测监控体系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产品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安全生产规程到农产品市场准入等“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是有效防止有害有毒农产品进入市场,防止发生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提高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8]。针对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薄弱等问题,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部门支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同时,生产管理部门、生产资料管理部门、流通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应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严格按要求组织生产、销售,保障无公害茶叶质量[6]。

[1]李自荣.茶叶无公害生产的重要性与有关技术探讨 [J].云南农业,2008(S2):3.

[2]陆传正,李德兵.含山县无公害茶叶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87.

[3]章松芬.潞西市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J].云南农业,2007(S1):339.

[4]王辉.实施茶叶清洁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J].云南农业,2011(4):9.

[5]章力建,谷振宾.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源头 (产地环境)抓起 [J].中国农业信息,2012(5):8.

[6]刘声传,李泽贤,何莲,等.无公害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5):76.

[7]孔维东,柴正所,黄初瑧.加大监管力度,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J].云南农业,2012(3):10.

[8]钱敏,李丹彤,陈蕊.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初探 [J].云南农业科技,2011(3):6~7.

猜你喜欢

全县茶叶生产
《茶叶通讯》简介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香喷喷的茶叶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