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塞腰鼓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2012-12-08马永军杜春斌

关键词:安塞腰鼓陕北

马永军,杜春斌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安塞腰鼓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马永军,杜春斌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总结回顾了安塞腰鼓的发展历程。研究认为,当前安塞腰鼓存在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发展的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建议地方政府应注重腰鼓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腰鼓动作的整合。以全民健身为根基,大力开展社区腰鼓,推进安塞腰鼓融入体育课堂。

安塞腰鼓;历史回顾;展望

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北民间的一种鼓文化艺术,由于这种艺术形态在表演时,动作粗犷,雄健有力,场面宏大。因此,演练者一场表演下来,不仅是心灵上的艺术享受,更是一种强健体魄的锻炼过程。安塞腰鼓融合舞蹈、传统武术、竞技运动等多种项目内容于一身,体现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的一面,堪称黄土地文化的典范。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当代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当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时,新的经济文化环境、新的思维模式,必将冲击着安塞腰鼓社会存在、功能取向和未来发展。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安塞腰鼓的过去进行回顾,并结合当代社会现状试图探寻其未来发展的合理去向。

1 安塞腰鼓的发展回顾

1.1 萌生与孕育阶段:(约前221—1644年)

安塞县位于陕北延安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在近现代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这一地区出土了大量商周文物、汉代墓、以及唐代至明代期间的石窟艺术,说明陕北地区早期已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集成区。由于陕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又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壤地带,蛮夷部族入侵中原的入口。因此,自秦汉以来至宋代,这里一直是各朝各代必争之地。而今天的安塞县正好是当时战事最多的地方,安塞县名即蕴含着“安定边塞”之意。战争使当地民众流离失所,环境屡遭破坏,在中原与北漠少数民族间几进几退的较量中,汉文化与草原文化交织沉淀于此,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内涵。

鼓在古代战争中是必不可少的战事装备,它对战术思想的传递、鼓舞战士战斗勇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据记载,秦汉时期士卒,在遇到异常情况时,就击鼓报警,传递信息。当两军对垒进行交战时,则用鼓声助威,凯旋则以鼓声庆贺。迄今,安塞腰鼓在击鼓风格、表演及装饰打扮上,仍然保留着秦汉戍边将士的影子和勃勃英姿的遗风[1]。到了宋代,边塞战事趋于平和,人们生活比较稳定,劳动之余,追求精神生活已成为可能。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沟壑地貌特征,这里的人们不可能有其它更为多样的娱乐方式,鼓便成了他们抒发情怀的主要工具。

我国古代诗人苏轼、陆游的诗篇中都有安塞腰鼓的记述。同时,由于生活上的不景气和对生存环境的无奈,人们常常会把美好的未来寄托于神灵,相信世间有鬼。他们认为鼓之震撼给人振奋也能驱邪,在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中都有鼓的影迹。久而久之,在这种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地形成了今天安塞腰鼓的早期雏形。

1.2 局域内化发展阶段:(1644-1935年)

明清时期到民国早期,与西方列强入侵下的中原大地相比,陕北相对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受交通、信息交流不畅的制约,陕北各县几乎是一种封闭式的发展状态。正因如此,腰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区域内化发展阶段。如,每年里的各种喜庆节日,包括腰鼓在内的多种娱乐活动是必不可少。重大祭祀活动中,各村都要推举庙会会长组织“谒庙”,在伞头的带领下,鼓手吹手紧随其后,变换队形,祈求风调雨顺,来年能有个好收成。正月初八到元宵节,各村鼓乐队开始挨家挨户拜年,每到一户先表演一段,然后即兴发挥,主家则热情招待,以求消灾,四季安康,俗称“沿门子”。通过这种串门拜年的形式,一方面活跃了新年的气氛,另一方面也逐渐加深了邻里间的情感沟通,营造出一种祥和的社会氛围。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无论是腰鼓的表演程式,还是动作内涵,或活动习俗,都在一定程度上被丰富、被规范,行为意识被强化。

1.3 新思想的融入与整合阶段:(1935-1984年)

1935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进入陕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融入打破了陕北地区固有的区域封闭下的思想状态。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艺方向。文艺工作者改变了轻视民间文艺秧歌的态度,与群众一起,指导改造了旧秧歌,使之成为反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新内容,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掀起了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的热潮,也促进了安塞腰鼓“老把式”向“新形式”的根本转变。边区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安塞腰鼓,边区干部群众一起学习表演安塞腰鼓。当时延安的干部大部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将自己对腰鼓的认识与理解渗透于新式腰鼓的表演之中,对传统腰鼓的现代发展起到了更新与整合的作用,为安塞腰鼓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后,尽管陕北与外界在交通上依然还不方便,但在党、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社会经济开始步入正轨,科技有所发展。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媒体,陕北人民对外界有了部分的了解,一些新的体育思想、体育形式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纳,并将其用于传统腰鼓的改良之中。

1.4 当代快速传播阶段:(1984-今)

改革开放以后,安赛腰鼓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而且现代影视媒介对它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一起点当属1984年陈凯歌编导的《黄土地》在全国上映。在拍摄时,当陕北汉子身穿黑袄裤,头扎羊肚白毛巾,腰扎红布带齐声鼓舞,辗转腾挪、翻卷入龙的情景,摄制组的人员也被震撼和陶醉其中。从此以后,安塞腰鼓,相继在1986年获得民间舞蹈大赛金奖;1988年在农运会绽放光彩;1989年舞进专题记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进入90年代以后,安塞腰鼓被特邀参加十一届亚运会表演,并在国际国内一些重大事件中都有安塞腰鼓的身影。安塞腰鼓已成为陕北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并在带动区域文化发展、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安塞县已把腰鼓作为文化发展的品牌之一进行推广,单就安塞一个县有腰鼓协会14个,经过正规培训注册的腰鼓手有4万余人,骨干腰鼓手达到6000余人[2]。

2 当前安塞腰鼓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对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未能深刻认识。安塞腰鼓是在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内涵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其丰富的含义。安塞腰鼓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缺少了文化学上的观点,是不能完全理解其精神实质的。

2.2 安塞腰鼓开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目前安塞腰鼓开展形式单一、项目内容陈旧,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现代体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开发、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是目前全民健身运动工作的一个重点。

2.3 安塞腰鼓发展的针对性不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安塞腰鼓的发展也一样,如果不针对社会和个人需求去发展,前途必将是死胡同。

2.4 安塞腰鼓的学校地位不明确。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同时,也肩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安塞腰鼓是一种文化,它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平台。然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中,尤其是陕北地区的诸多学校,并未开设安塞腰鼓课程,这很不利于安塞腰鼓的长久发展,更谈不上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3 安塞腰鼓发展的展望

3.1 转变观念,挖掘文化。安塞腰鼓的产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而真正被人们所认知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现代腰鼓的发展虽然有了一点成绩,但还远远不够,要想使安塞腰鼓大发展、大繁荣,就需要安塞县委县政府,转变观念,去挖掘腰鼓文化内涵。“思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安塞腰鼓的发展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把安塞腰鼓的发展上升为腰鼓文化、黄土文化去发展。文化的主体是人。用腰鼓文化、黄土文化去浸染、影响、塑造现代化建设者,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素养、境界和追求的人。用国际视野来拓展发展思路,用现代文化引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将使人国民族体育更加绚烂多彩。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只能使发展停滞不前。优先在学校中发展腰鼓教育,充分利用安塞县的腰鼓人才资源,选派大批青年骨干人才到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去传播,一定会使安塞腰鼓文化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3.2 科学定位,简化动作。科学、准确地定位安塞腰鼓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定位于为民所用、所需,一切为广大群众着想。任何体育文化的发展都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没有群众基础的体育文化只会消失,不会长久的发展。二是要善于整合腰鼓资源,扬长避短。把各种流派的腰鼓整合在一起取长补短,简化动作,去掉腰鼓中一些原有的难、偏,容易出现创伤的动作,增加现代舞蹈的动作,不断加以创新,使腰鼓运动为广大群众和学生所喜爱和更容易接受。

3.3 适应社会需求发展。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3]。《纲要》充分肯定了传统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安塞腰鼓作为陕北典型的传统体育形式,应当积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大众娱乐、健身目的为出发点,对传统的技法形式进行优化,使其能适应社会的总体的发展需求,同时又能满足不同人的生活需求,走多样化的发展之路。

3.4 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现代学校教育,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让孩子们热爱家乡腰鼓、更好地传承腰鼓,安塞县已将安塞腰鼓引进本县中小学校园、带入体育课堂,使校园成为安塞腰鼓的传播阵地,使安塞腰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同时也促成安塞县中小学健康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安塞腰鼓是陕北的一朵艺术奇葩,作为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校园成为安塞腰鼓的传播平台,让安塞腰鼓在孩子们心里和手中生根发芽。相信通过陕北、全省乃至全国体育教学中推广,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精神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

[1]马红伟,康靖华,赵延红.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体育运动的关系[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4):78-80.

[2]高兰新,周建东.安塞腰鼓打出黄土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10-14.

[3]曲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N].湖南日报,2009-08-07.

Research on historical review and prospect of Ansai Waist Drum

MA Yong-jun,DU Chun-b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 an University,Yan an 716000,China)

Using the documentation,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review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nsai waist drum.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it is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a single form,old content,no pertinence in the development,and many other issues at present.It is recommended that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aist-mining,integration of waist action.And it is necessary to be based on the national fitness,carry out community waist and promote integration of Ansai P.E class.

Ansai waist Drum;historical review;prospect

G85

A

1004-602X(2012)02-0101-03

2012-03-17

马永军(1972—),男,陕西渭南人,延安大学讲师。

10.3969/J.ISSN.1004-602X.2012.02.101

[责任编辑 朱联营]

猜你喜欢

安塞腰鼓陕北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文化·延安
党建地图·陕北
安塞剪纸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