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人的解放——兼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人学向度

2012-12-08冯文平

关键词:导言马克思哲学

冯文平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1844年2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发表在“德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德法年鉴》上。《导言》既然称之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马克思为什么要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呢?在《导言》中,马克思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回答。马克思认为,对“观念历史的遗著”——哲学进行批判,恰恰是当代问题的中心之所在。因为,在德国出现了哲学与现实的“时代错乱”。当时,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与德国的社会保持着同等的发展水平,并且能够真正的代表德国历史。而这一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德国意识形态的高度发达与德国现实的极度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思辨法哲学的批判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批判的“课题”。而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课题”只有深入德国的实践,同时运用实践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这不仅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缘由的回答,还是马克思在《导言》中对整个批判所做的一个逻辑总纲或逻辑前导,由此建构了《导言》全文的逻辑结构。于是,马克思便沿着“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人的解放”的逻辑展开了他的批判,在批判中建构人的解放终极旨向,凸显着《导言》的人学向度。

一、宗教批判:一切批判的前提

《导言》伊始,马克思就明确提出,宗教批判的任务在德国已经基本上结束。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还要对宗教进行批判呢?马克思指出:“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1]3宗教是一种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宗教是包罗万象的纲要,不仅它的逻辑是通俗的,而且它还具有唯灵论的特性。宗教是人创造的,而并非人是宗教创造的。宗教是颠倒的世界的总理论,它所辩护的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而在这个谬误所辩护的颠倒世界里,人根本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而是具有谬误所辩护的颠倒世界的幻想的现实性。人的真正地现实性在宗教的“虚构的花朵”的笼罩下被扼杀了,回归人的真正现实性,实现人们现世幸福,就必须撕碎那些锁链人们的“虚构的花朵”,就必须对宗教进行彻底的批判。其实,马克思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批判宗教,而是要实现人的解放。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首先批判宗教,进而在批判宗教的基础上批判政治,最后真正地实现人的解放。

宗教批判是政治批判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1]3现实中的苦难在宗教里得以表现,实现一种间接的反抗。因此,对宗教进行批判之后、摧毁真理的彼岸世界之后,历史的任务就在于对尘世、对政治进行批判,以致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1]4基于此,马克思的一切批判便随着联系副本而开始了。

二、政治批判:对德国现状的批判

对宗教批判之后,马克思便开始了对德国现状的批判。因为虚构的天国消逝以后,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确立现实世界的真实生活。在马克思看来,我们的目的也就在于通过政治批判实现人的真正解放。马克思毕竟是一个德国人,他终究还是要回到德国社会的。

马克思对德国的政治批判是围绕两个层面来展开的。一方面,从现实、实践层面来看,是对德国现实社会状况的批判;另一方面,思想、理论层面来看,是对德国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

就德国的现实社会状况来看,德国是一个“时代错乱”的国度,即使对它采取否定、批判的方式,其结果仍然是“时代错乱”。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现状是多么糟糕啊!1843年的德国比1789年的法国要落后的多。马克思认为,这种落后不仅在于对德国政治状况的否定是落后于现代各国的,而且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的制度还是低于历史的水平、低于任何批判的。虽然德国在许多方面落后于现代各国,但它仍然是批判的对象,因此,马克思高呼:“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1]6在马克思看来,我们找准了自己的敌人这个对象,就要运用“批判的武器”对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我们的目的不是驳倒敌人,而是要彻底消灭这个敌人。德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在维护一切卑劣事物的基础上,致使它本身就是卑劣的事物,只不过是卑劣的事物以政府的形式变现出来罢了。马克思又一次强调:“现代德国制度是时代错乱,它公然违反普遍承认的公理。”[1]7德国的落后再一次向全世界表征了旧制度的落后以及毫不中用。马克思在对德国现状的批判中看到了批判所要依靠的力量和所要采取的方式,也就是批判的性质、方式和力量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这种批判是一种“搏斗式”的批判,在这种“搏斗式”的批判中不仅要让人民觉醒,意识到压迫,而且要给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德国反对现状的斗争、反对压迫的斗争是具有狭隘性的。因此,要公开地反对德国的现状,就要反对一切“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也就是说,要反对一切现代国家中存在的旧制度的隐患,就必须争取一切联合、一切力量来反对旧制度,真正地上演一场“历史的喜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一旦现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本身受到批判,即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的现状,不然的话,批判就会认为自己的对象所处的水平低于这个对象的实际水平。”[1]8这里已经体现出了马克思对德国的现状进行批判的终极旨向——人的解放问题,即批判要提高到人的问题的层面,只有这样的批判,才不至于局限在只批判德国现状的狭隘批判之中。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对现代政治社会现实批判应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批判。整个国家不会因为个人获得解放而获得解放,相应地,对政治的批判也不会因为对德国政治批判的实现而实现,而应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批判。

就思想、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对德国的政治批判体现为对德国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在德国,哲学与现实发生了“时代错乱”,“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未来的历史”[1]9正是由于此,在德国,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对哲学和现实关系的认识是片面的,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实践政治派片面地否定哲学,认为哲学低于德国的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的水平。实践政治派片面地认为:“只要背对着哲学,并且扭头去对哲学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1]9马克思认为,实践政治派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止步于片面地否定哲学,而没有去实现哲学,究其根本来看,它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哲学。正是基于此,马克思严斥道:“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1]10而理论政治派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世界的批判性斗争。”[1]10于是它遵从于从哲学前提出发所得出的结论或把其他结论直接当作哲学的结论。马克思认为,哲学不仅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对这个世界的观念补充。你们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1]10

马克思对德国现实状况的批判是全面地、深刻地,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1]11在马克思看来,对德国的现实状况的批判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必须要在实践中,并且运用实践的力量进行彻底的批判,予以直接的打击。而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理论的群众则是根本的物质力量,人的作用则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马克思在这一批判之后,转入了对人的批判,也就是对掌握物质力量的群众的批判。基于此,马克思将其批判的视阈转入到了人的解放问题——一切批判的旨归,这也就深刻地凸显了马克思始终贯穿其中的人学向度,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对人的终极关怀。[2]

三、人的解放:一切批判的旨归

马克思批判宗教、批判德国的现状,其终极价值诉求就在于:实现人的解放,即他的一切批判的旨归。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11也就是说,其最终就必须要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解放的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德国的理论和现实发生了“时代错乱”。理论程度早已达到且已超越,但实践的程度却远远还没有达到。也就是说,彻底革命所需要的前提和基础,在德国恰好是不具备的。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彻底的革命以及彻底的人的解放是“乌托邦式的梦想”,是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在马克思看来,要使人真正地实现解放,首先应该要真正地、切实地意识到压迫并从这种压迫中真正地觉醒。人类要解放,主体意识必须觉醒,进而才能达到自觉。而要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就必须使“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1]14,并且使整个社会的缺陷都集中在这一阶级身上,同时,在这一阶级身上完全没有人的任何表征,它的存在表征了人的完全丧失,因为它是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这一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只有它才能够解放整个社会。无产阶级在实现解放的过程中,在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过程中,还必须争取一切联合、争取一切可以联盟的力量来实现解放。因为只反对德国现状的斗争是狭隘的斗争,实现德国的彻底解放才是德国人的解放。

要想真正实现人的解放,还必须把哲学和无产阶级相结合。“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17只有把哲学和无产阶级真正结合起来,德国人才能真正实现解放而成为人。哲学和无产阶级相结合,在这一结合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18只有这样,彻底的德国革命才能实现,真正的德国人的解放也就是真正的人的解放才能够实现。“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18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也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最终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人的真正解放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的实现,必然导致一切阶级随之消亡,当然无产阶级也就不复存在了,相应地,作为无产阶级精神武器的哲学也将随之消灭。人的真正回归大地也就实现了,人真正的作为人而成为了人。

总之,在《导言》中,马克思沿着“宗教批判——政治批判——人的解放”的路径行文,通过对宗教、政治批判,最终将其批判的旨归诉诸人的解放,真正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了人的主体性的回归,深刻地凸显了马克思始终贯穿其中的人学向度。《导言》“虽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是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4]马克思批判宗教、批判政治,并最终致力于人的解放,并将其毕生心血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冯文平.马克思新哲学从实践出发对人类世界的终极关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聂耀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

猜你喜欢

导言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小包哲学
论教学中的导言
“导言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分析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