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012-12-08

关键词:信仰现实马克思主义

刘 杰

(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图存、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历史选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因此,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毫不动摇的政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捍卫马克思主义,对克服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树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曲折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掀开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光辉篇章。然而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一)文革结束以前以“理想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而导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迷茫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是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年轻的共产党人对比革命斗争更为复杂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显然缺乏经验。客观上,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表现为“急于过渡”,并接连犯了“大跃进”、“反右斗争扩大化”等错误,直至文革的发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全面停滞。主观上,文化大革命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庸俗化为对领袖的个人崇拜,颠倒了信仰理论中个人与社会及历史的关系。以上错误可以归结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以“理想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规律,最终使国民经济受到重创,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文革”的灾难使人们开始反思,进而产生对政治信仰的怀疑情绪,并将这一情绪普遍蔓延开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果断地纠正了文革“左”的错误,澄清了人们心中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疑云,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削弱从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

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成立70年后顷刻崩塌。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一,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苏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二,官员腐败导致了人心背向,社会主义的坚强堡垒不攻而破;其三,西方世界“和平演变”的渗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其根本原因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改良主义”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导致的恶果。随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进入了非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阵营的快速瘦身与资本主义强国在经济上的表面繁荣和意识形态上的暂时强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的剧变,给中国人的政治信仰带来强烈的冲击。本来业已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似乎在更广阔的世界历史范围内得到了某种实际的印证,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演化为普遍性的社会政治情绪,马克思主义信仰再一次陷入低谷。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在理论上进一步澄清了人们心中的困惑,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

20世纪的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经济全球化既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但是,全球化进程也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会对国家的主权和民族认同构成威胁,使各种危机不断凸显。人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质疑最终会归结为对国家政治理念的质疑,信仰危机“首当其冲”又“深藏其里”。

如果说文革的发生是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愿望过于迫切而导致了冒进,人们在主观上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果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来自外部环境对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抛弃也没能使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对自身的道路选择产生动摇,那么当代中国在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及其在转型期所暴露出的许多社会问题又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颇多的相似之处。面对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对业已暴露的社会问题的医治和匡正,使我们开始反思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不是当今解决中国问题的一剂良药?来自内部的反思比来自外部的压力影响更为深刻。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去对信仰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特质决定了中国人民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一)马克思理论是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来自于马克思理论的科学。首先,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理性与信仰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纳入到实践中加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因其是一种合规律性的认识,所以能成为科学的信仰,并最终成为关于人类的现实与未来的一般学说。其次,从方法上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是在有限中寻找无限,在相对中追求绝对,在暂时中把握永恒,使科学信仰在科学认识中不断地得到检验、证明和丰富,又使科学认识在科学信仰的指导下不断得到深入和升华并最终转化为实践。最后,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迷信科学主义,强调对现实世界与未来世界的把握与理解要立足于人类自身的价值意义;马克思主义不迷信人本主义,强调对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把握应置于科学认识之上,从而为自己学说的可实践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指引了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阶级对立走向阶级消亡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从阶级性向普遍性不断趋近的动态过程。阶级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个逻辑运动的终点和最终归宿,即实现了从阶级性向普遍性的过渡。意识形态的这种演变过程完满地解答了人类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最终体现了人类的基本价值,因而代表了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前进方向。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我国就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为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点亮了一盏明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91年,无论是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还是在经历国内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之时,无论是遭遇社会主义的严重曲折,还是受到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冲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被干扰所惑,正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把握了正确的方向,形成了团结奋斗的强大思想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使其成为时代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但现实社会中的群众不会以高深的理论思维来判断某种理论体系的优劣,而是以一种直观的价值判断来评判社会现实,进而指向这种现实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理论体系。因此在当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必须加以科学而全面的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他们承认当时“对社会主义的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而导致一些意见、理论“在实践方面毕竟是过时了。”[2]229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依据,主要是因为: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在今天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全球化使私人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极大发展,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劳动的异化与人的异化问题并没有解决,经济危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展开,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在当今仍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其次,马克思主义终极目标指向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为终极关怀,以人的幸福为根本立场,以追求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理想,这在当代仍具有极大的鼓舞人心的推动作用。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当代仍能焕发生机。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不仅在哲学史上而且在方法论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理论范式以现实的人、现实的生产和现实的关系来分析现实的社会,为人们正确认识和观察人类历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因而成为无法超越的科学的唯物主义研究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3]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空想,主张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与现实相适应并对现实具有有效的批判功能,而不是主观设想的、颠倒过来的“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就中国的国情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逾越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包容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包容性以其理论的科学性为前提。马克思主义涉及人类认识活动的一切领域,它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因为客观世界总是按其固有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所以只要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思想观念,就应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研究范围之内。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包容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强调对以往人类思想文化成果要进行积极的扬弃、批判地继承,而不是全面的否定。从现实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与其它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并能够取长补短,使自己的理论体系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正是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一经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理想性

理想来源于现实,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理想高于现实,它是现实的升华。这种转化不是绝对的、自发地,而必须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想确立为人类信仰的价值目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写道:“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因此,不能庸俗的把“终极”理解为一种静态的时空上的“终点,”而应把“终极”理解为一种根植于现实的有限的“无限的过程”。正因如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终极理想”的蓝图,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73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价值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信仰是一个社会存在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首先要注重思想信仰上的建设。邓小平在总结我党革命胜利的历史经验时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5]6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真正把对人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致性。实践证明,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前提下,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不至偏离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进而实现健康发展。

(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内容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全社会得以确立和认可对于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作为共同的理想是共产党得以把握实际、凝聚人心、开创未来的精神动力,成为党领导人民共同行动的思想基础。这种理想不是脱离现实的观念,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它不是空洞的口号、僵死的条文,而是真实的历史过程,是历史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它作为个人信仰成为每个个体超越自我、奠定生命不朽价值的终极依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为人民服务”成为个人以有限生命获取无限价值的现实途径,共同信仰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才能有效地转化为个人信仰,最终形成社会合力。

(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纯洁性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始终高度重视自身的纯洁性。列宁在创建俄国工人阶级政党时就十分注重党的纯洁性,强调“只让有觉悟的真正忠于共产主义的人留在党内”,“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6]而“我们的任务是要维护我们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7]以此来要求每个党员都能在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忠诚于党的事业。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5]380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和文化价值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为了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进而引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观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解决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等问题,引导全体人民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目标。

总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0.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5.

[7]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72.

猜你喜欢

信仰现实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信仰的旗帜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