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边境民俗体育文化探析
——以广西龙州金龙板烟布傣舞凤为个案

2012-12-07陈支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马良族群文化

陈支越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论文选粹

中越边境民俗体育文化探析
——以广西龙州金龙板烟布傣舞凤为个案

陈支越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布傣(或布岱)人,一个只有18 000多人的小族群,聚居在广西龙州县中越边境小镇——金龙镇。解放初期进行民族识别时,自报为彝族,后来改为傣族,1958年被确定为僮族。1965年改为壮族。不过,布傣人一直自称为“根托”(布傣话,以为“土人”)或“布傣”(傣人)。提起金龙布傣,人们不由自主想到天琴,天琴是布傣人的骄傲,是布傣族群的标志。诸不知,布傣除了有天琴外,还有独一无二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舞凤(也被称为花凤舞),是土生土长的经历千余年传承不衰的传统游戏,是当地民族情之所系的民俗文化,在生产生活上对当地民众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体育人类学、民俗学为切入点,立足于田野调查,深入板烟屯实地考察和收集第一手资料,研究舞凤这一动态民俗事象中的布傣族群及其在特定乡土文化背景中角色,对布傣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探讨,由此透视布傣族群的族群意识和共同生存的和谐社会。

1 舞凤运动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1.1 舞凤运动的地理及生计

边境金龙镇离龙州县城约45公里,总面积2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万亩,辖15个村委会,共132个自然屯。其中的板梯、横罗、贵平、高山等四个行政村的16个自然屯与越南交界。全镇总人口28 557人,其中布傣18 054人,占人口总数的65%。按民族成分划分,金龙镇有壮、汉两个民族;按文化差异划分,可分为布傣和布侬两大族群;按壮族支系的族源、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划分,又可分为布傣,布侬、布雷、布板卡、布广等五个族群。调查地贵平村板烟屯,距金龙镇北7公里处,西北面与越南下琅县管辖的停丘、板境、陇域接壤。这里山峰相连、田地相拼,土地肥沃,以种植水稻为主,甘蔗和木薯为辅,养殖有猪、鸡、鸭、鱼等。

对生活在这里的布傣人来说,这里没有界碑的分割,只有绿地、重山、蓝天一个整体。在中国的板烟和越南的板境两屯上共有界碑11块。这两个屯相距不到一公里,居民都是布傣人,板烟屯居住着153户,近600人口,其中姓马有78户,其余姓农。板境屯目前只有7户人,全姓马。实际上都是兄弟姐妹一家人,只不过是一条边界线把他们分割成两个国家。笔者的调查时间为2011年11月和2011年12月。

1.2 舞凤运动的展演形式

舞凤,有一段儿子孝道传说:从前板烟有一个叫马良的人,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马良家贫,只有几分地,没有耕牛,常年吃不饱,母亲给人打工,每天劳作很辛苦,日复一日,母亲累倒在床,马良为给母亲治病,白天给别人放牛,晚上回家伺候母亲,当时马良只有七岁,母亲在马良的精心照顾下,病情渐渐好转,但尚未能下地干活。善良孝顺的马良天天牵挂母亲的身体,希望她早日康复,设法让母亲开心。有一天,马良在田边捡到了一个破猪笼,并在破猪笼上面盖上一块破布,用芭蕉干破开做成一个“鸟嘴”,在田边不停地舞动。在田边放牛的老人每天都看马良舞鸟之后,精神焕发,心情愉快。人们告诉马良:“你天天给你母亲舞鸟,让她开心,也许她的病就会痊愈。”于是,马良回家每天舞鸟给母亲看。果然,母亲每天观看马良生动风趣的表演,快乐无比,不久母亲完全康复了,家务农活样样能干,还活到了102岁才归仙。母亲去世后,马良还特意请人为母亲“舞鸟”送丧。

在金龙一年中有好几次群众性娱乐聚会,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属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侬侗节”,即歌圩。每个村屯过节的日子不一样,如武联村百里屯是正月初八,双蒙村版蒙屯为正月十三,越南高平下琅板境为正月十五,等等。错开日子主要是方便村民们走门串户,联络感情,互换信息,贸易往来。“侬侗节”最为突出和隆重的属板送屯,板送屯的侬侗节在正月十一举行,每年都吸引附近村屯的人和越南的傣族前来参加,还有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和中外学者。

节日当天,首先举行祭祀活动,由魔公推算当年的凶吉。在小屯空旷的空地上,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放贡品的小桌子,桌上放有猪头、鸡、鱼、糯米饭、粽子、酒、甘蔗、木耳等物来敬神。在神桌前的一张大席子上,坐着十几个男女魔公,他们手持天琴,口念经文,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仪式结束后,开始各种民间游艺活动,有舞狮、抛绣球、斗鸡,放花炮等。最为吸引人的是板烟屯的舞凤队,由板送屯村委出钱邀请到场表演助兴。娱乐活动之后,人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开始对歌,年轻人找情侣,中老年人对唱,谈论生活的趣事。

有意思的是,如此重要的一个节庆,在板烟屯却不举行。那么,板烟的舞凤在布傣各村屯之间扮演了什么角色?这是我们探讨的问题所在。从布傣舞凤的起源到世俗性看,它与神无关,除各类节庆之外,舞凤还是布傣人茶余饭后,农闲时节,红白喜事,拜年祝寿,新居落成等各种喜庆娱乐活动的助兴者。舞凤不受任何条件约束,男女老少均可参加。但如果参加祭祀活动,舞耍者应为身强力壮的男性。

1.3 舞凤运动的文化内涵

花凤制作,开始祖辈们制做的凤嘴,模仿仙鹤制作,鹤的嘴大约有30多厘米长。开始只有一个凤,到了第二辈有两个凤,为了区分凤的雌雄,用凤身的颜色区分,蓝布为雄凤,花布为雌凤。但由于原来的凤头鹤嘴大而重,不便于舞耍,后被改良为凤嘴长只有约15厘米,凤身也由原来的蓝色和花布改为用绸缎制作,并有粉红、黄、紫等多种颜色。外观上更鲜艳美观。并以凤头上的鸡冠大小区分雌雄,冠长的为雄凤,短的为雌凤。制作凤头所用的银木是从越南买来的,银木坚实,表面光滑细腻,敲打起来发出的声音响亮悦耳。整个凤头包括凤嘴、凤头、凤冠和凤脖,约30厘米长。花凤制作中难度最大的属凤嘴,从凤嘴到凤颈要凿开一个凤喉,用一根细绳连在凤的下巴,绳子穿过凤喉,舞凤者一手持凤颈,一手不停地拉绳子,使得凤的下巴击打上嘴唇,从而发出“叭叭叭”的响声。凤身用竹子编成一个扁而髋的背篓,大约与人的腰背大小,再用绸缎盖在背篓上,凤尾用金色的彩纸糊在有弹性的小钢丝线。

从“舞鸟娱亲”到“舞凤娱人”,从一只凤变为两只凤,从原始的芭蕉根做凤嘴,改成木制的头和嘴;凤身从破旧衣服改为花布装饰。随着时代的进步,花凤的制作也得到改变,更生动更生活化。

说到舞凤文化,不得不提到布傣人的稻耕文化,从马良在田边舞耍,用芭蕉干做凤头和嘴,用猪笼当凤身,无不与布傣的稻耕文化有关。布傣舞凤在舞耍技艺上基本保持传统风格,无论从程式上,还是从技术上,舞凤的基本动作要领变化不大。基本动作包括:双凤理毛、单腿跳、双腿跳、并腿跳、鱼跃跳和臀部扭动等。舞凤的健身价值:发展腰背部力量、腿部力量和全身的协调性,耐力素质要求极高。表演时间不限,以观众情绪而定,表演可持续十几分钟到一两个小时,对体力要求之大,不亚于一场篮球赛。舞者身背猪笼披上凤衣弯腰,一手持凤颈下的把手,另一手持一根与凤下巴连接的线,上下拉动连线,凤嘴可以一开一合并发出“叭叭叭”的响声,清脆悦耳。舞凤表演一般由三只凤组成,即一雌两雄,模仿雄凤为争夺雌凤而相互格斗,赢的一方获得雌凤的爱慕;夫妻间恩爱,相互逗乐,表现出雌雄“凤凰”的活泼、喜悦、亲昵等情绪。观赏的人群不时被打斗调情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人们喜气洋洋,好不开心。

值得一提的是,舞凤与其他民间游戏不同,多数的游戏用打击乐器伴奏,而舞凤有专门的乐队和专门的曲谱——“舞凤曲”和新编乐曲,乐器包括两把二胡和一把土制木琴演奏。如今乐队已增加到三把二胡、一把秦琴和一支笛子。

2 舞凤运动的社会功能

2.1 延续民族文化功能

就金龙板烟舞凤而言,它是一种民间游戏,是民间游艺的一种。这种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体育文化形式,随着乡土社会的演变而变迁。舞凤原名鹤舞(1958年改名为舞凤),鹤是延年长寿,快乐吉祥的意思。舞凤起源于金龙镇贵平村板烟屯,历史已超过一千多年,有记载的已有六代传人。现在唯一传人马汉伟,69岁,布傣,小学退休教师。始祖马福蔡,高祖马雲標,曾祖马仕农,祖辈农元兴,父辈马骏尧。

目前,会做花凤的只有马汉伟老人。一套完整的花凤制作,从服装到道具,要600元左右,从布料到竹子的修编,从银木的购买到凤头的雕刻,都是老人一人手工制作完成。从访谈中,了解到舞凤的制作面临失传的危机。凤的制作技术到舞耍技术,乃至乐曲,其传承方式都是开放的,不对后人有任何限制,也只有这样,人们的族群意识才得到培养,族群的凝聚力更强。板烟的舞凤运动在传承上并没有严格系谱规定,而是依靠地缘关系实现它的承继。舞凤,无论是作为民间运动技能,还是作为一种习俗文化,它都是代表族群性的文化,不可能成为家族垄断,更不可能按血缘关系进行承继。它是通过共同的参与来完成整个活动。

2.2 健身功能

无论是展演还是技术,舞凤都体现健身和娱乐功能,并没有竞技比赛功能,这恰恰验证了布傣人温和、积极乐观的心理。这种带有强烈乡土气息的文化形式,随着乡土社会的演变而变迁。作为一种民间技艺,舞凤有特定的动作,特别的道具和配套的乐曲。首先,就身体而言,人们在舞耍时,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对腰背部和腿部的锻炼尤其明显,在体能上也有更高的要求。一般人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专门训练,是无法担任舞耍者这个角色的。其次,就观看者而言,同样也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因为,布傣人的舞凤以鸟类生活为原型,模仿它们日常生活中的亲昵、恩爱、打斗场面,动作风趣幽默,逗得围观的乡民们哈哈大笑。

2.3 社会认同和边境民族团结功能

首先,舞凤得到布傣人的普遍认同,具体表现在布傣人对舞凤有这深厚的感情,在板烟屯,只要一提起舞凤,人们由衷地产生一种自豪感,喜爱之情溢于言表。2002年,在马汉伟老师发动下,板烟屯的农民自筹资金组建“龙州金龙板烟花凤表演队”。目前,表演队有十名队员,其中,六名为舞凤者,四名为乐器手。每逢喜庆日子,舞凤队到金龙各村屯表演,甚至远及到越南的下琅县,同时也提高了舞凤队的知名度。

其次,舞凤作为族群符号,最能体现布傣人的文化特点。金龙一带的布傣人以稻耕“那”为主,以甘蔗、木薯、芭蕉为辅,饲养的家禽有猪、鸡、鸭、鱼等。我们从马良制作花凤和舞凤的环境可以清晰看出,与布傣人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马良用芭蕉干做凤头,用猪笼做背篓,用破衣做凤衣,在田边舞耍凤,等等。舞凤融入了布傣人的习俗和世俗,体现布傣人的日常生活,更成为布傣人与外民族交往和互动的纽带,因此,它也成为布傣人文化凝聚力的代表。

再者,作为千年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运动,用浓郁的民俗文化维系着本族群文化的认同和族群间的交往,是各村屯和睦共处的休闲娱乐载体和族群整体性格的延续。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均可成为舞凤者,年龄也无限制,在体质体能方面也无特殊性要求,笔者认为,舞凤者的选拔没有严格的体质要求。说明了它注重的是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娱乐性,而非体育竞技项目,也无体育竞技效果,说明布傣人的舞凤是无体育意识带来的非体育目的的身体活动,是一项看起来类似体育运动的一项民间游戏,同时作为展示民族本土文化的表演形式。最后,不管是出于自觉还是不自觉,任何文化展演的背后总是隐藏一定的利益关系,族群符号也概莫能外,因为展演不仅出于自我的需要,也是他者的需求,它体现出的是交换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益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布傣各种重大节庆之外,越来越多的布傣个人出钱请花凤到家里表演,如新居落成,父母过寿,老人归仙,等等。表演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龙州县正在力争申请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金龙镇作为重点,更以打造舞凤品牌为核心。舞凤犹如板烟屯的族群标志,板烟屯人要传承舞凤,不光需要政府“扶一把”,还需要商业化包装运作,将凤身、凤尾进行舞台化、艺术化,促进舞凤运动的技术丰富和形式多样化,参加不同形式大小民族体育展演,保持活力,维护边境民族稳定和谐,象天琴一样走出金龙,走出龙州,走向国际。

责任编辑:刘红霞

猜你喜欢

马良族群文化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我读《神笔马良》
我想成为神笔马良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谁远谁近?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и контакт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