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实施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研究
2012-12-07王晓春孙永平
王晓春,范 巍,孙永平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论文选粹
体育教学中实施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研究
王晓春,范 巍,孙永平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13个城市的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利用基础教育教研中心组织的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的机会,对参赛的全体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回答质量较高。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97.8%。其中小学48份,全部为女教师;初中80份,男教师57份,女教师23份;高中48份,男教师29份,女教师19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学中实施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现状
2.1.1 对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认识
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运动中承担适宜的运动负荷,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学习的很多技术都具有预防伤害事故的作用,如游泳技术、防身技术等。不论是体质的增强,还是运动技术的掌握,都有利于对抗某些外来的侵害,保护自己。某些项目的竞争性、对抗性、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机智、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是很好的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完全可行的占75.6%,基本可行的占20%,两者合计占被调查者的96.6%,说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是可行的;各学段体育教师对此认同度较高且无明显差别。
2.1.2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行为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安排一些有关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时间,经常进行的占71.1%,其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占比例最大为81.2%,这与小学生年龄小、自治能力差,老师们对他们格外关注有关。女教师经常进行的比例高于男教师,这符合女教师的母性关怀、心思细腻的特征。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过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的占23.9%,利用语言强调的占27.3%,利用运动项目进行的占27.8%,而实际操作的仅占9.1%。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想法”和“行动”之间,要建立良好、快捷的条件反射,往往需要一些实际的经验,因此在很多领域,为了避免事发时的措手不及,平时要进行一些实战的演练。而为了避免在发生伤害事故时,学生惊慌失措,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实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在危险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但调查结果表明这方面存在的差距较大。
在体育教学中,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和对新课标教材进行开发来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调查中,有42.1%的体育教师能够经常在体育教学中改造传统项目进行学生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师占64.6%,明显地高于初中、高中体育教师。很少和没有进行运动项目改造的教师为57.9%,原因在于体育教师受传统体育教学教育思想的影响,习惯于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课程开发能力较弱,认为这种改造和开发有难度。
2.1.3 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 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是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培养的有效措施。目前,辽宁省体育教师接受培训的情况较好,调查数据显示,占调查对象总体的72.7%的体育教师接受过培训。
从接受安全意识教育内容来看,体育教师接受安全意识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但主要的还是集中在交通安全、运动安全、人身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等几个方面,而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体育教师接受安全意识培养的途径来看,主要来自电视、网络、报刊、学校、广播等,频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电视(79.0%)、网络(64.8%)、报刊(52.8%)与学校(52.8%),女体育教师来自电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说明女体育教师受电视的影响较大。
关于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方式,体育教师认为应挖掘各种渠道,充分吸收现代教育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双重作用,开发现有课程资源,使对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成为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对生命的珍视与关怀。
由于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具有特殊的特点,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因此,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清理论问题,一方面更应该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也就是要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力争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对学生接受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亲身体验与案例分析是最重要的方式。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会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仍然是束手无策,不具备实践能力。在前文的调查结果中显示,目前的安全教育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实践,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当今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低下,学生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的原因了。
2.2 影响学生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影响学生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是多因素的,第一位的是学校64.8%,其次为教师61.4%,两项均超过半数;第三位的是家庭44.3%,学生自身35.2%,其它10.2%。由此可见,学校与教师承担着对学生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不可推卸的责任。
2.3 体育教学中实施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途径
2.3.1 理论途径 在体育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学生要会处理不同情况下的安全和对周围事物安全情况的辨别能力的基本理念。为此,学校体育界首先要转变学校体育观,把对人的生命生存和质量提升作为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学校体育教育观,树立生命健康安全意识,关注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关注通过体育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要求,应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意识及人的生理、心理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可以先对各种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和精加工,然后再将它们做成课件或视频,最后利用体育理论课进行教学,达到向广大学生普及应急逃生知识的目的。
2.3.2 实践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体育课的特点来进行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自救自护的游戏,开展一些安全技能训练如“人工呼吸、外伤如何止血、遇到交通意外如何报警”,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自护自救的方法。对学校现有体育教材内容进行安全因素的挖掘。在已有体育教学内容的学习中渗透安全意识培养内容。一些运动项目本身具有保护的作用,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教学的例子使学生懂得在遇到意外情况时,能用这些动作来进行自我保护。例如,学习体操技巧的“鱼跃前滚翻”和“前滚翻”时,教学不只强调学生学习技术,还要强调“滚翻”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如何运用;滚动时低头前滚能很好地保护人的头部及缓冲对外界的冲击力,人从高处下滚时,应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头部,并记得在体育课上老师的讲解及示范,自己能迅速做出动作反应。“单足跳”不只强调锻炼身体素质,还强调在发生伤害事故时的自救;“耐久跑”在强调锻炼心肺机能的同时,还强调对生命生存的顽强抗争等等。设计以实际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为教学背景的课堂教学,如在发展下肢力量的教学中,设计“楼房火灾”;在发展上肢力量的教学中,设计“误入陷阱”等情境教学,融入浓烟漫漫、蹲走逃生,落入井底、攀爬自救的情境。运用田径、体操等体育教学基本内容,使体育课堂生活化,创造生动的课堂气氛,既能完成教学任务、锻炼学生的身心,又能培养学生自护避险、应急自救的技能,具有实效性。
3 结论
1)中小学中有96.6%体育教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是可行的。
2)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64.2%人能经常安排一些安全教育,其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占比例最大,女教师的比例高于男教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实际操作的比例过小。
3)中小学有42.1%的体育教师能够经常在体育教学中改造传统项目或对新课程教材进行开发来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但也有一半以上的体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较弱,认为这种改造和开发有难度。
4)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方式中,亲身体验与案例分析是最重要的方式。
5)影响学生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培养。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培养与干预机制研究》子课题(项目批准号:L07DSH039)。
责任编辑: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