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时代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及振兴策略
2012-12-07杨玲
杨 玲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民族传统体育学
休闲时代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及振兴策略
杨 玲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休闲时代为传统体育文化的振兴提供了土壤。鄂西传统体育的健身、游戏、养生等功能,与当今体育休闲需求有较高的一致性;因地域的特殊性,它除具备悠闲娱乐等传统体育的普遍特性外,还有着山地民族勇敢顽强、团结互助、乐观浪漫的文化特质。分析了鄂西传统体育文化在休闲时代的价值:造就集体品格,发挥教育特殊功能,满足现代健身休闲需求。探究了振兴路径:与区域社会发展相溶,扩大本体影响力;步入学校体育,筑牢传承主阵地;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提高本体吸引力。
休闲时代;鄂西传统体育;价值;发展
21世纪,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人们余暇时间大幅增加(约占50%)[1],休闲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作为一种人文实践活动,以独特的魅力和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逐渐成为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休闲时代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2]。传统体育文化在千百年的自然状态中形成,推崇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心旷神怡的悠闲心态,强调身心的愉悦性、审美性、娱乐性,淡化单纯的竞技性,这种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正符合现代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需求[3]。鄂西传统体育文化因其地域的特殊性,除具备悠闲娱乐等传统体育文化的普遍特性外,还有着山地民族勇敢顽强、团结互助、乐观浪漫的文化特质,具有健身、教育、娱乐、审美等多重价值。近年来,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全面开展,鄂西传统体育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它所表现的“特色化”、“游憩性”与人们文化旅游的多样化个性需求一致,能丰富休闲文化元素。但由于大众文化及体育全球化的影响,鄂西传统体育文化客观上处于弱势乃至边缘地位,其发展未能与时代民族社会发展同步。分析休闲时代鄂西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探讨了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的振兴策略,为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进程提供参考。
1 休闲时代与鄂西传统体育文化
1.1 休闲时代的体育特征
当今,社会进步使生产方式快速升级,体力劳动大幅减少,脑力劳动迅速在生产活动中跃居主导地位。脑力劳动的占据使人们身体出现了“肌肉饥饿”现象,它直接推动了体育在休闲浪潮中所占的分量。现实中,人们进行体育活动不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追求心理与身体的双重健康,在强身健体同时,享受娱乐休闲、消除孤独寂寞、拓宽社会交往、增进情感交流。在休闲时代开展体育活动,应突出体育的休闲与娱乐两大特征,展现体育的趣味和魅力,表现出个性化与多样化,以满足不同个体身心享受的选择需求[4]。传统体育项目重娱乐、重表演、重修身养性,能使现代人获得更多的心理上的补偿、愉悦和振奋,是促进人们积极休闲的有效手段。
1.2 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鄂西即人们通常说的“一州两县”,即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它位于祖国腹地,地理环境复杂,山高坡陡、丛林密布、峡谷幽深、岩石遍地,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为各种野生植物和动物,采集狩猎曾长期为该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巴人和土家族的摇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到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辐射,形成了土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特点,具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主流,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民众生产生活、民间信仰和节日礼俗、以及诸多战事密不可分,深深打上了山地民族文化烙印:一些体育活动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环境所独创的;一些集体活动是为了抵御大自然侵袭传承的,一些游艺活动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体现了本民族勇敢顽强、团结互助、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它历经时代变迁演变,成为当今多类多样的体育活动,从形式和作用上主要可分为健身表演运动、游艺运动和竞技运动三大类:健身表演类有摆手舞、茅古斯、板凳龙、肉莲响、跳花灯等;游艺类有牵羊肠、喀蟆报蛋、抢山头、偷营、擒毛等;竞技类有抢花炮、射努、赛龙舟、竹马球、跷旱船等。鄂西传统体育具有健身、游戏、养生等功能,与当今体育休闲需求有较高的一致性。
1.3 休闲时代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1.3.1 积淀民族精神,体现集体品格 文化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精神文化,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价值观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5]。传统体育文化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风俗习俗中所凝结的处世态度等,可以汇聚成自身素养,逐渐积淀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本民族在外来文化与主流文化冲击中,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并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
鄂西族先民们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最初是为了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野生资源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保障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威胁,毒虫猛兽的侵袭在历史上是常有的事,它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勇敢沉着的品质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如“脚踩独木穿激流”、“撑杆越沟”、“倒挂金钩”等锻炼了勇敢沉稳的心理素质;“摆手舞”、“茅古斯”、“撒叶嗬”、“抢花炮”等体现出群体力量。此外,闭塞的环境、较充裕的自然物质给予以及幽深的自然景色,使人们生活处处充满了浪漫色彩,民俗民风豁达开朗、乐观浪漫,如“擒毛”、“拦门”、“偷瓜”等休闲游憩活动。
这些活动一般在较固定的区域和族群内进行,需将生活习俗、道德意识、民间信仰等传统文化元素集合在一起。它不是单纯的身体活动,体现出了集体的价值观念、道德认同感等,也包涵了明智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等,能获得许多有益的人生启迪。这些启迪在现代化程度发达的今天,不仅没失去意义,对培养勇敢顽强的作风、优良的团队精神、豁达的处世态度等都彰显出了不朽价值。
1.3.2 充实素质教育内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学校素质教育包涵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身心素质是其他素质的生理学前提,是其他素质的载体和重要物质基础,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民族传统体育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壤所培育的,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在思想观念与行为指南方面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
现代体育讲究“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锐意进取,充满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中国传统体育提倡的是与自然和谐同步精神,符合阴阳调和、圆缺盈亏的生物节律,体现了和谐之美[7]。鄂西传统体育活动不少是从生存技能中演变而来的,它与自然环境相依相存,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如“荡藤”、“爬树比赛”、“撑杆越溪”、“倒挂金钩”、“打秋千”等,不仅可以锻炼勇敢顽强的意志,而且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处的和谐美;有些活动需利用藤条、青草、石子,动手动脑、互帮互助做器材,如“抢走鸡”、“发界鸡”、“喀蟆抢蛋”、“捡子”、“举石锁”等,通过生活意境的创设,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学业负担过重、考试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些活动能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因压力而带来的一些偏激行为,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齐心协力的作风、和谐向上的态度。这些都是教育青少年正确为人处事、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内容。
1.3.3 丰富体育文化元素,满足现代健身休闲需求 与现代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更偏重娱乐性,它作为健身手段、祭祀形式和男女社交方式,以表演性项目居多,没有很强的竞技性,通过身体活动进行娱乐的成分很高。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体育的社会功能从促进生产劳动转变为提高生活质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悠闲游憩文化更贴近人们体育生活的需要。鄂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丰富,许多都是消闲性的体育游戏,它们有的在村民聚会时展开,如“摆手舞”、“茅古斯”、“抢花炮”等;有的在节日喜庆中,如“划龙舟”、“追鸭”、“偷瓜”等;有的在人生礼仪中,如“家家酒”、“女儿会”、“跳丧舞”等;有的生产劳作本身就是很好的活动项目,如“赶仗”、“蓐草锣鼓”等,尽管开展的场合不一样,但都带有浓郁的休闲游乐性。
近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面启动,体育在文化旅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年国内外前来参观三峡大坝、游览三峡的游客络绎不绝,游览之余参加地域特色活动是游客们的首选,也有不少是专门来进行运动休闲的,如参加“激流探险”、“放竹筏”、“穿越峡谷”、“巴山舞”等体育活动。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深入推进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丰富本地区大众健身内容,其“特色化”、“游憩性”还满足了人们文化旅游多样化个性需要,对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打造有着积极的意义。
2 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
2.1 现代生活造成的传承主体缺失
20世纪后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资金和物质要素的投入,社会的变革使民众的生活方式与观点发生了嬗变。一方面,随着90年代打工潮的兴趣,传统的乡民走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空间到城市打工,大批人口流动使得土生土长的农民变成城里的“农民工”,这批庞大的群体本应是传统体育文化继承的中坚力量,因长期脱离本乡本,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造成文化传承主体缺失。经走访调查,鄂西长阳、五峰两县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占据了整个年轻人的80%以上,一些世代相传的技能很可能就在这一代中断层或消失,严重影响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袭与发展。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社会面临文化变迁时代,大众文化主导文化消费,便捷的交通通讯和媒体步入了穷乡僻壤,大众文化占据了族民生活的重要位置。这些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人影响巨大,他们尽管生长在农村,但与父辈不同,他们会更快更多的接触和接受现代社会带来的影响,传统的生活方式无论从物质或精神层面来说,都已不为他们所认同,大部分蕴含在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传统文化自然也被疏远了。如今只有在地区文化馆,民俗文化村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商业性表演活动中才能较完整地看到土家族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活动[8]。
2.2 现代运动对传统体育的冲击
主要是主流体育教育带来的压力。一直以来,我国体育课程的模式以前苏联模式为主,现代竞技项目几乎占据了整个体育课程。民族地区中现代竞技项目的占据为学校体育教育带来了更广阔的体育文化视野,但它又以新的知识体系,将各族群与本土体育文化隔离开来,使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失去了传承的土壤。一些现代体育资源匮乏的民族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另一种令人堪忧的现象:新的知识体系没得到传播,民族的又没有传承,学校体育教育走入了困境。
鄂西地处山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以及教育思想(主科与副科资源投入的悬殊)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尽管民族体育资源丰富,但民族体育课程却没得到很好的开发。学校体育教育一方面现代体育设施、体育师资倍缺,一方面民俗民间体育资源闲置,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陷入了资源短缺而又富足的矛盾境地。主流教育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扩宽视野、扩充知识的同时,给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压力。
2.3 缺乏创新导致的本体吸引力丧失
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是先民在劳动、生活、祭祀、战斗、娱乐中创造发展而演变成的体育活动。过去由于交通极不便利,与外界交往贫乏,古老的民间体育大都是在族群内通过生产和生活模仿习得。它不仅包括了运动的技术技能,也包含了蕴含在运动中的意识形态与观点认知。在文化生活单一的环境里,传统体育文化以其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长期占据着族民们文化生活的重要位置。有闭塞的环境、固有的生活方式作屏障,传统体育文化不需改造创新便可得以世代传袭。但传统的农耕文明必将会步入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涌入,与农耕社会相适宜的传统体育文化远不及大众文化全民性、世俗性及快乐性所产生的吸引力。鄂西传统体育文化若不进行改造与创新,满足现代土家儿女健身娱乐全面需求,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道路只能会越来越狭窄。
3 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振兴
3.1 与区域社会发展相溶,扩大本体的影响力
体育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行为,它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同步节奏,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着基础性的因果关系[7]。当探究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与传承时,必然要分析社会与经济发展形势,寻找有利因素,使之融入时代民族社会发展的框图中,成为时代社会所接纳的文化现象,扩大本体的影响力。
近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且已被国家纳入重点发展视野。这是一项繁复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湖北省政府力争五至十年时间,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魂,以发达的旅游产业为引擎,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并以此促进鄂西乃至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资源,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发展前景广阔。鄂西传统体育项目产生于农耕文明,充分延续着中华民族传统游戏的休闲娱乐价值与审美情趣,以游艺表演性项目居多,可以丰富文化旅游内容,能使久在樊笼中的都市人从传统娱乐方式中获得更多心理上的补偿、愉悦和振奋。这些与休闲时代相适宜的传统体育项目,一旦被大众认可,融入文化旅游圈建设主流,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地位就显而易见,其影响勿用宣传,它会因与休闲时代的游憩性高度契合而成为一种潮流风尚,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大环境即可形成。
3.2 步入学校体育教育,筑牢教育的主阵地
传承民族文化是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共同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指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教育不仅是将来社会生活的预备,同样也是社会生活的过程。”
鄂西传统体育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传统体育项目走进课堂、走进校内外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掌握技术技能。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传统体育文化富集的地区,宜大力挖掘开发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使学生不仅学会民族体育知识技能,还培养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造就集体人格,让传统体育文化世代传递、生生不息。据悉,现今鄂西部分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引入了民族体育项目,如摆手舞、高脚马、抵杠、跷旱船、打陀螺、跳房子等,但还存在着普及面窄现象。将这些健身性、娱乐性兼备的项目引入课堂,在各级各类中小学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全面推广,是民族地区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重头戏。
鄂西传统体育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方面。其一,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民俗民间体育知识技能,培养民族精神;其二,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科教研究工作,如民族体育课程的研发、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研究等;其三,加强地域民族体育文化的社会服务工作,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将优秀文化进行传播,如组织学生参加民族特色节日、在大众健身展演中进行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参加传统体育项目竞赛等。
3.3 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提高本体的吸引力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竞技文化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跨越了民族和地域的限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奥运模式全球化发展,迅速成为当今体育文化领域中的主流文化[9],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渐渐成为文化传统被封存异化,富有浓郁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多为表演项目,供赛会与游人欣赏,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模式也是效仿西方竞技体育[10]。但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重获珍视,它“天人合一”的顺应自然的特性,给人们悠闲游憩和生态保健理念带来了实践空间。提高本体吸引力是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发展的根本。
3.3.1 更新资源库,提供不竭的传承源泉 建立资源库是搞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前提基础。资源库建设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体育文化理论成果的汇集,另一方面是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人的培养。调查发现,有关鄂西传统体育的资料书籍甚少,理论研究近年得到重视,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领域集中在土家族体育文化和某个具体项目,如摆手舞、毛古斯等;教育传承人多流散在民间,没有专门的传承人才资源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推进:一是加强体育项目的整理汇编,出版专著,使技术技能的传授推广有科学资料可循;组织人力物力编写通俗易懂的技术与套路图解,将传承与创新结合,创编不失民俗风格、展示民族精神的体育活动内容。二是培育专门的教育人才,包含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除在高校中培养专业人才外,还要挖掘社会人才,如老艺人的特聘等。三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方便学习查找。
3.3.2 打造特色,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 文化研究巨匠、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你在文化方面不会受到那些被你认为文化不如你优越的人的影响”。现实中,人们往往更关注那些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在市场上俏销走红的文化、优秀的文化、高位势文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客观上处于弱势乃至边缘地位,所以一般不受到更多的关注,除非将其锤炼成为经典。响彻神州大地,飘出国门的湖北《龙船调》就是成功的先例。鄂西传统体育文化也有颇具影响的范例:20世纪70年代,鄂西土家“跳丧”舞在被进行改编创新后,形成了一种时尚的广场健身舞——巴山舞。在结构上,它打破了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了各地精华;在音乐上,消除了丧味,选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山歌、民歌为基调,并加上了弦乐伴奏,使其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动作上,增加了和谐度和美感。最重要的是巴山舞根除了“女子跳丧家破人亡”的传统禁忌,形成了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健身舞,进而使这门宝贵而古老的土家传统文化绽放了新的光彩[11]。现在,晚上街头广场会看到成群人在跳土家“摆手舞”,前来度假休闲的游客也会不自觉地参与进来,不仅成为了当地全民健身的内容,还为游客们增添了一道文化美餐,成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成功范例予以了我们启迪:一是来自民间,将原汁原味的东西呈现出来了;二是有专业人员的慧眼识珠,挖掘整理,并与现代元素结合,使璞玉放出了光芒。打造经典、创造品牌,在增强本体吸引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3.3.3 加强管理,形成传承的稳定模式 同类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最缺乏的是科学现代的管理模式,巫师、族长是管理的主体,民俗活动是主要载体,沿袭着一种松散、自发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12]。鄂西传统体育也受着同样的困扰,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定期组织民运会、少数项目成为旅游开发资源、部分学校开设了民族体育课,但目前尚无专门机构对传统体育资源进行管理,人群参与率不高,未形成传承的稳定模式。首先是要增强社会成员的文化自觉意识,重视对传统体育文化富集地区干部群众进行传统体育活动的教育与推广,举行各类培训班;二是要加强大众健身路径的健身,让传统体育活动步入人们日常生活,牢牢吸引在现代化环境生活中的广大人群;三是定期组织传统体育活动,竞技与娱乐并重,以赛事促发展、以活动造影响,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4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影响,鄂西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传承代断裂、主流教育冲击、本体吸引力丧失等传承发展困境。休闲时代为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振兴提供了土壤,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寻找切入点,使之融入时代民族社会发展的框图中,成为时代社会所接纳的文化现象,能扩大本体的影响力;浚其源泉、打造特色、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能提高本体的吸引力;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广泛开展,筑牢教育的主阵地,是使之生生不息、世代传袭的有效措施。
[1]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3.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4.
[3]牛晓梅.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8(1):68-70.
[4]胡小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J].体育与科学,2006(3):1 -3.
[5]胡小明.胡说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10(3):1-6.
[6]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等[EB/OL].新华网,2007-04-23.
[7]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7.
[8]谭永洁.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刍议[J].中国体育科技,2005(6):53-55.
[9]王少春.中外体育文化相遇的发展格局[J].体育科学,2011(5):79-81.
[10]高守清.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及理性规避[J].体育与科学,2011(1):83-85.
[11]覃发池.长阳巴山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2]万 义.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定位与发展导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81 -83.
[13]肖艳光,刘金利.优势凸显,地位淡出——中西体育文化的对比及中国传统体育的复兴[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65-69.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Value and Rejuvenation Strategy in Leisure Era in Western Hubei
YANG Ling
(Sports School,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Hubei,China)
Leisure era for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provid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soil.The traditional western Hubei sports fitness,games,health and other functions,and the sports leisure demand a higher consistency.Because of regional particularity,it has common characteristics,such as carefree entertainment traditional sports and also has mountain national hardnosed,solidarity,optimistic romant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western Hubei leisure time value,make collective character,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 of special features,meet the demand of modern fitness center and explore the rejuvenating the path:and regional social developments are soluble and expand the ontology influence;Enter school sports and build up a firm inheritance main position;Strengthen their hematopoiesis function,improve the ontology attraction.
leisure era;traditional western Hubei sports;value;development
G852.9
A
1004-0560(2012)02-0131-04
2012-02-10;
2012-03-15
湖北省民宗委经济文化研究课题重点课题(课题编号HBMW200926)。
杨 玲(1969-),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任编辑:乔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