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享运动理念促进我国青少儿足球发展
2012-12-06谭广鑫胡小明
谭广鑫,胡小明
以共享运动理念促进我国青少儿足球发展
谭广鑫,胡小明
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足球,需要构建全面、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机制。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足球发展历史,认为中国足球的症结在青少年早已是全社会的共识,“足球从娃娃抓起”的朴素观念已提出近60年,但青少儿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仍未建立,方法性的措施至今无从着手,足球现实发展更是处处碰壁。借助体育人文观,提出“共享运动”的青少儿足球发展新理念,强调体育事业的公益属性。通过学习日本等足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构建由体育行政部门牵头,教育、民政、新闻出版、共青团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足球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联的青少儿足球人才培养网络,这将成为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基础。
人文价值观;中国足球;共享运动;青少儿
中国体育健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最终拿下金牌总数第一的桂冠,取得了奥运竞技历史性的突破,完成了几代体育人的夙愿。而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出“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1],这说明我们还不是体育强国。北京奥运会勇夺51枚金牌,时至今日,能有多少夺金瞬间铭刻在心?北京奥运会也有令人遗憾的一面,刘翔因伤退赛、集体项目无一斩获;中国男足仅是历史象征性的完成了进一球、得一分的任务,便被小组淘汰;中国女足在8强赛中输给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队,能留在球迷记忆中的却只有一句娱乐性话语——“谢亚龙下课”。而摆在体育工作者眼前更尴尬的问题是社会各领域取得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质连年不断下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中国足协注册青少年球员总数更是不足7 000人,而近邻日本青少年球员在册人数已超过60万,中国足球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体育是应用科学、实践科学,再高深的理论也要脚踏实地[2]。当笔者应用人类学理论上山涉水,到贵州省凯里市台江县施洞镇原始、神秘的苗族寨子里,到清水江两岸开展对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笔者还是困顿于体育理论如何脚踏实地,怎么把理论应用到实际。2011年初,笔者接触到由“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的人文价值,半年后,眼界才定睛到足球这项曾经为之狂热的体育项目上。
1 中国足球的症结与境况
1.1 中国足球的症结在青少儿
如果要问,全世界哪项运动吸引了最多的关注者,拥有最多的参与者,创造了最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毫无疑问,答案一定是足球。人类无数的情感表达方式都在足球的场上、场下挥洒出来,而在中国,这种对足球的挚爱,似乎还要加上些许不屑,甚至是说不清的恨。1985年,刚刚在1984年亚洲杯上获得亚军的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以下简称“国足”)第3次向世界杯足球赛发起冲击,5月19日,在亚洲区预赛小组赛中,国足在北京最后一个主场对阵香港队的比赛中只需打平即可获得小组出线权的情况下,以1:2失利,未能进入第2阶段的比赛。在场的约8万名球迷为此痛哭流涕,在沉痛的打击中爆发了,他们围堵双方球员、砸烂公共设施,要求与足协领导对话,这就是“5·19事件”。就在那一夜,中国足球抹上了一层黑色的面纱,从此国足与世界杯每每擦肩而过,直到米卢带领国足以神奇的表现闯进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但那也仅仅是“潇洒走一回”便无功而返,从此中国足球走入了谷底。2009年反赌扫黑的大幕拉开,谢亚龙、南勇、陆俊等昔日中国足坛响当当的高官、金哨纷纷锒铛入狱,中国足球在病入膏肓之时,似乎又让人看到了一线正义。
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种种乱象的原因何在呢?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指示“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他曾对警卫张宝忠说:“我生平最喜欢看足球,看了几十年了,看到我们足球队,就是有股闷气。”1979年1月,邓小平在接见体委领导时就说过:“增加‘娃娃’的事,要专门写个报告,要包括军队在内……足球不从娃娃抓起,是搞不上去的。”[3]
青少儿足球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下降,是导致各级“国足”与职业联赛水平长期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4]。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接见深圳大运会女足冠军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时说:学校体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的主要途径,校园足球是培养优秀足球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国足球要从基层抓起、从学校做起、从青少年做起,为向体育强国迈进奠定坚实基础[5]。现任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韦迪[6]指出:足球实行职业化后,过去青少年足球赖以生存的业余体校体系已难以适应现今的需要,新的、适应职业足球的青少年培养体系没有有效建立,加上急功近利的思想驱使,以大打小、虚假年龄、锦标主义现象泛滥,导致中国足球青少年基础积聚坍塌,最终酿成了今天中国足球的苦果。
1.2 青少儿足球缺乏可操作理念,现实发展处处碰壁
既然问题一目了然,那为什么中国足球会成为社会各界的笑柄,其中的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我国青少儿足球成绩向来显赫,不但是世界大赛的常客,还屡次上演以弱胜强的好戏,1985年世青赛扳倒英格兰队跻身8强,2001年世青赛“超白金一代”在1/8决赛中以1∶2惜败东道主阿根廷,可我们总是在“少壮真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怪圈中游走,成年之后只落得“伤仲永”的结局,当中国足协严格进行骨龄检测,仅在广西梧州一次检测1 300名1997-1998年龄段的青少年球员,就有120多名小球员骨龄超标,甚至国脚李铁、周海滨、冯仁亮都曝出年龄造假事件,我们才恍然大悟,青少年阶段的辉煌战绩往往是用以大打小、虚假年龄等欺骗手段获取的。
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曾经红红火火,那时家长都认为踢球会赚大钱,一窝蜂让孩子踢球,但如果一个孩子没踢出来,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又缺少必要的基础教育,大多只好混迹于社会中下层,这种连锁影响就可能会波及十个家庭。足球能培养青少年团结有爱、公平竞争、机智勇敢、集体主义等优秀品质,是任何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但对于孩子越来越金贵的中国,面对职业足球的超高淘汰率,没有对未来学业的基本保障,不会有家长送孩子踢球。改革开放后,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达到巅峰,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对社会发展具有巩固政权发挥外交功能、振奋民族精神、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等功能,这是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需要,新世纪的体育将发生两个重要转变:从群体的政治需要转向人类的根本需要;从社会的强制性需要转向个体幸福生活的主动需要[7]。足球需要华丽转身,因为它的社会影响极大,而它的发展深受劣质文化的影响,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假赌黑轮番冲击着中国足球的根基,其已成为中国体育的劣根。
留洋也不是中国足球发展的万能解药,随着国内企业越做越大,不断赞助足球各项事业发展,青少年足球更是支持重点。真心热爱足球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宣布:3年至少出资5亿元人民币,全面支持中国足球振兴,其重点是:万达与足协共同选拔16岁以下青少年留学欧洲,3年分3批共60人进入欧洲3家顶级足球俱乐部培养;支持3个不同年龄组全国性质的青少年足球联赛,扩大足球人口,这种支持中国足球青少年发展的规划不可谓不大。其实,留洋也并非新鲜事,1847年容闳等3人便由传教士带往美国求学,在国富民强的现代,留学热情更是一浪高过一浪,1992年广东健力宝集团出资,由中国足协选拔当时国内最好的U15足球人才组建健力宝青年队,历时5年三赴足球王国巴西留学,但健力宝队一直被认为是留学模式落后的尝试,历时两年全国选拔的优秀足球青少年选手送到巴西,一没与巴西强队交手,二没邀请巴西名教上课,而是在巴西某市郊区画地为牢进行封闭训练,这种模式又何苦到国外受罪呢?近十年,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到国外足球发达国家留学的事例都不少,但我国球员却绝迹于欧洲5大足球联赛。
1.3 “共享运动”的青少儿足球发展新理念
改革开放以前,足球运动员以专业队的形式存在,靠国家拨款,青少儿球员由区、乡一级体校逐级选拔到专业队,淘汰的小球员被分流到社会各阶层,有实力的工厂和乡镇、街道还组建了基层球队。职业化初期,后备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足球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业余体校、“健力宝模式”等培养形式并存。随着中国足球改革的深入,原足球青少儿业余训练体制逐渐被职业梯队、业余足球俱乐部为主导的培养模式所取代。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协作的青少儿足球教育,被一股脑的推向尚不健全的市场,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不足7 000人,原有的体校和业余体校模式一去不返,这使得本不牢固的中国青少儿足球基础坍塌。
综上分析,中国青少儿足球人才的培养,过去往往仅考虑一个阶段或一代人的足球生计,缺乏长远、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比如,笼统地以“青少年”指代孩子所有的成长阶段,而忽视了萌芽期的学龄前阶段,青少儿足球应从幼儿始。我国的体育体制形成了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行业专权,几乎包揽了体育运动发展的所有事务,不同程度的存在部门利益化现象,行使职权忽视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这与惠及民生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背离,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缺少支撑体育体制的理论尚未建立。“足球应从娃娃抓起”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果仅盯这句话就是把人才培养的朴素性命题变成了方法论,而操作层面是我们未能建立青少儿足球人才发展的路径,目前急待思考和解决孩子们为什么要踢球和如何踢球。
习近平[8]同志在致亚洲政党“发展与社会共享”专题会议的贺信中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胡小明此前提出“分享运动”的理念:以提供公共产品为杠杆,通过促进广泛的运动参与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更多的人通过获得运动体验来提高身体运动能力,从而实现增进大众体质与健康水平的体育发展目标[9]。这一理念再细化,可拓展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分享运动,拥抱未来”,这样,“健康第一”可上联科学发展观,纳入正确的理论轨道;“分享运动”下接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践,实现增进民族体质健康的目标。
在发展青少儿足球时,借用“共享运动”的概念,明确体育是“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强调体育的公益性质,努力构建长效、公共的青少儿足球服务体系。
2 中国青少儿足球的出路:共享运动
足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足球发展应有足够的人文智慧,做到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这三句话在职业足球中所诠释就是顶级的职业联赛,耀眼的足球明星以及赏心悦目的足球比赛,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青少儿足球。“共享运动”的体育观念必须要在制度层面寻找一个具有承载能力的平台,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也要使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儿“体有所育”,提供青少儿足球的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
2.1 足球政府管理部门的自我救赎
面对广大人民对足球的不满与嘲弄,现在是足球政府管理部门自我救赎的时候了。这里所指的足球管理部门绝不仅仅是足协、足球管理中心或是其上级国家体育总局,因为足球发展绝不仅仅是国家体育总局一家可以独揽、独办的,如同青少年体质连年下降问题一样,青少儿足球人才培养必须做到政府各部门携手进行制度创新,青少儿足球要与校外、课外、假期、家庭、社区体育活动衔接,政府部门要把自身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通过公共财政、社会组织、企业与家庭的合作,调动包括工会、社区、妇联、共青团、少先队、新闻媒体在内的各方面力量推动青少儿足球发展。
纵观新中国竞技体育史,举国体制被稳固确立后,一直强调人力、物力、财力的高度集中,在体操、乒乓球、举重等受市场经济影响不大的项目上,这一体制可谓屡试不爽,在后台长期备战,赛时用尽策略,场上一显身手的奥运会上,我们已经登峰造极,今后也将大有可能独孤求败,但在职业化高度发达,挥金如土的足球项目上却举步维艰,偶能昙花一现,却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举国体制下最不该缺的“钱”成为中国足球的困境之一,足球的阴暗面大多与“钱”密切相关。足球是市场项目,不是计划项目,现有“举国体制”对于中国足球来说不好使,足球还是团队项目,不可能靠抓“点”出成绩,必须寻求面的突破。体育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是使公共体育服务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2005年日本足协发展宣言是“百年梦想”,他们提出2050年要拿世界冠军,当时国内媒体报道了这件事,但媒体报道时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足协提出到2050年的时候,日本踢球的人数要达到一千万。中国的足球政府管理部门,也要像日本足协一样,要把足球看做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搞“健力宝留洋”、搞职业联赛,甚至是现在做的校园足球,目的是要打进足球世界杯,而不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足球,共享运动。目前,足球政府管理部门急需要做的是打破行业垄断和封闭,实行管办分离、官民分离、政企分离、政企分开,优质体育资源试行股权分置改革,争光任务坚决实施政府采购,足球项目从专业竞技过度到真正的职业竞技。
2.2 以共享运动理念构建体教结合的青少儿足球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面对中国足球的困局、青少儿足球人才的枯竭,2009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及“实施方案”,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长杨贵仁、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副局长蔡振华,以及足协的主席、主管副主席多次视察校园足球开展情况,并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可见政府拿出了很大决心和气力,足球再一次从娃娃抓起,这次我们一定要抓紧,还要抓对路。长期以来,体育与教育形成了两层皮的局面,很难搞到一起,对于开展校园足球,教育界渴求增强学生体质,体育界希冀拯救中国足球,教育与体育分不开,二者实现资源共享,“体育回归教育”是发展中国足球的必然之路。
坚持体教结合,就要贯彻“共享运动”的理念,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校园足球,培养更多的专兼职教练员,办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级足球联赛,夯实足球发展的社会基础。目前,在各级校园足球联赛中,优秀的青少儿足球教练员奇缺,培养过程中,教练员扮演着核心角色,也是训练成效的主要决定者。由于青少儿足球训练一直实行专业或半专业体制,这就使得我们的训练时间绝不少于国外,青少儿训练积极性很高,但青少儿球员在技术能力和足球意识等方面达不到国外同龄人水平,这就更需要培养本土执教能力和水平高的教练员。足球改革以来,我国参照国际经验逐年加强了教练员培训工作,陆续开设了不同等级的教练员培训课程,但从实际情况看,问题同样存在,比如培训过程多走过场,考核不严,质量不高,再就是选聘教练员尤其是缺少对教练员工作成效的考核管理[10]。
这里我们可否借鉴近邻日本的做法,当年,一部《足球小将》的漫画,引发了日本青少年学生踢足球的热潮,但日本也面临教练员缺乏的问题,这时他们并没有说只是把小孩送出去留洋,更多是把教练请进来,培养自己强大的青少儿足球训练体系,这样才是可再生的,才是可持续性的发展,这也是全球层面的“共享运动”。这与上文提到花大价钱送小球员出国留学的方式不同,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优秀青少儿足球教练员是青少儿足球的基础,足球人才投放市场,得到学校、社会、家庭的认可和合理回报,所选聘的教练员至关重要。
2.3 培育和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力量参与青少儿足球
如今,在中国足协注册的各年龄段青少年男子球员不足7 000人,女子球员不足1 000人[11],面对14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说我们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几近消失。央视体育频道著名主持人刘建宏就曾谏言,中国足球未来的N+10年都还很困难[12]。这要我们从青少年足球基础做起,调整好政策,着眼未来,把N年的基础抓好,才能经过10年育人有所突破,而且青少儿足球人才培养的政策必须长期贯彻,否则又得经历下一个N+10年的周期。公共产品通过非市场的政治程序来解决生产和分配问题,足球服务从产品属性可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政府作用领域一般是公共产品,非政府组织作用领域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而市场作用的范围一般是私人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借助足球的魅力培育和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儿足球人才的培养。
这里再次指出足球从娃娃抓起是朴素观念而不是方法,我国现存足球职业联赛对国内青少年球员的容纳量太小,且关注度、薪酬按联赛级别呈几何倍数的逐级递减,甚至有的中甲联赛主力球员仅能拿500块钱赢球奖金[13],哪位家长会把孩子送去踢球?目前必须解决孩子踢球的出路,因为我们眼见的都是中超联赛的足球明星,而绝大多数没踢出名堂的孩子只能被淘汰出局,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才是足球“从娃娃抓起”的根本。这就需要社会这个大的“蓄水池”接纳这些小有一技之长的青少儿足球人才,直接的推动力就是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完备的各级各类联赛体系。这需要调动政府部门的教育、体育、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和各大青少儿基金会的力量,它们不仅需要完善中超、中甲、中乙联赛,还要负责U18、U15、U13和U12全国青少年比赛,以及教育部门牵头组织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联赛,再此之外,可由全国运动会的足球比赛统领函盖全国各地省市县乡的地区足球赛事,构建政府主推的公共足球产品。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全国总工会、国资委的力量,建立“中国企业联赛”,这可以成为我国青少儿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出口,参过高中、大学联赛或是在足校梯队未能直接进入职业联赛的球员,可以在企业联赛选择一家企业边工作、边踢球,如果他们水平能达到职业球员水准,也可能会被职业队选中。这样,社会能形成一股足球氛围,大家都是足球的管理者和参与者。
总得来说,我们要把中间的足球爱好者、足球参与者放大,这样的话我们整体的蛋糕才能做大,这样青少儿足球人才培养才会更容易见效。但这个前提是我们要具有社会公信力,我们要有更好的联赛体系,国家代表队、顶级联赛球队、顶级足球明星要不断地激励大家,有一贯的青少年的培养体系,这才是中国足球的未来。
2.4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联的青少儿足球人才培养网络
2007年中央七号文件有一个新的提法: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网络,文件指出建立这个网络的操作者是“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组织”,它们担负着“青少年体育、卫生、健康工作的组织、指导、服务,加强家庭和社区青少年体育工作”,而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缺少协调衔接的单位,2010年成立的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可以担负起这个角色,利用遍布全国的业余体校和新建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体育无缝对接,构建青少儿足球人才培养网络。教育的社会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最佳效果必须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这里也运用了“共享运动”观念,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共享运动”向外延伸为校内的体育运动资源与校外共享、专业的资源与社会分享、城市的体育资源与农村共享、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体育资源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共享,以及家庭教育与社会和学校联合等。
中国足球发展与教育基本脱节,职业化改革前,教育系统全国性的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不少,如U12“萌芽杯”、U14“幼苗杯”和U16“希望杯”,但如今这些赛事都已不复存在。我国足球改革近20年,是抛弃学校足球,忽视青少年培养的20年。恶劣的足球环境也使许多家长让孩子远离足球,如今应是对足球建立信心的阶段,从家庭抓起,从足球人口抓起。目前开展较好的校园足球项目是大学生足球联赛,而试点学校、传统项目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等形式的人才培养也未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由教育系统培养的足球竞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提出的开展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已经有3 000多家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涌现出300多名希望之星,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在人人参与、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发现更多有天赋的孩子,正可解决我国足球人才培养断档的困境,足球回归校园是中国足球未来的必由之路。足球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一间大熔炉,青少儿足球人才培养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非政府组织必须介于市场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不仅要为校园足球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还要为小球员提供未来的出路,这样家长才有信心送孩子踢球。
发展青少儿足球,借用“共享运动”的概念,就是要明确体育是“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必须强调体育具有的公益或准公益性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联的长效、公共的青少儿足球人才培养网络。
2.5 新闻媒体改变宣传角度,定睛大众足球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刚一接手足球工作,便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座谈会,他提出:“足球的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只有对足球的认识提高了,更多的家长、孩子喜欢它,青少年足球发展才算是一种成功。”[14]建立信心可以把它看作是媒体责任,媒体作为“社会良心”不能唯利是图,面对中国足球的没落,媒体却有落井下石的意思,央视几年前便不再转播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各类媒体的体育频道和版面满眼都是美职篮、欧洲足球联赛的“精彩”,中国足球的消息只能是边角余料,甚至沦为被调侃的对象。这种舆论导向可以使孩子不再关心中国足球、嘲笑看中国足球伙伴,甚至不再参与足球运动。
中国足球水平低、踢得臭这是社会现实,不是新闻媒体背弃中国足球的理由,相反,越是水平低,我们的媒体越应该给予关照和帮助,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和平崛起,足球也不应被落下。对于社会各行各业来说,共享运动的理念就是要提升公共服务意识,在国内把各行业垄断的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新闻媒体应由以往紧盯各类比赛,体育赛事成为媒体盛宴的报道视角,转变为贴近百姓生活,展现媒体良知,推广校园足球、企业联赛、社区联赛,这是体育的功能“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15]的根本性转折。
各级领导对中国足球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全国人民都需要从足球运动中体悟快乐,享受足球。如果把中国足球国家队比喻成“尖刀班”,而足球联赛形容为“滩头阵地”,“滩头阵地”的稳定需要援兵——青少儿,只有这三方面的权衡才能促成中国足球的发展。借助共享运动的理念,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足球,政府各部门形成合力,体育主管部门起到牵头作用,满怀信心的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相联的青少儿足球人才培养网络。
[1]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8-09-2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29/content_10133305.htm.
[2]胡小明,杨世如,夏五四,等.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一)[J].体育学刊,2009,16(12):1-8.
[3]李海鹏.小平未了心愿(五)——“足球要从娃娃抓起”[N/OL].[2007-02-07]南方周末.http://news.sohu.com/20070207/n248107468.shtml.
[4]中国足球协会.中国青少年足球十二五发展草案(征求意见稿)[S].北京:中国足球协会,2010.
[5]焦心.刘延东:校园足球培养优秀人才 从青少年抓起[EB/OL].[2011-08-25]http://sports.qq.com/a/20110825/000257.htm.
[6]韦迪.“急功近利”让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坍塌[EB/OL].[2011-07-16]http://www.chinanews.com/ty/2011/07-16/3187291.shtml.
[7]胡小明.新世纪 新体育[J].体育学刊,2000,7(5):1-7.
[8]习近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EB/OL].[2011-09-04]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9/04/8925677_0.shtml.
[9]胡小明.分享运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J].体育科学,2010,30(11):3-8.
[10]杨一民.关于我国青少年足球主要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33-35.
[11]刘鹏.刘鹏同心谈足球:青少年注册球员仅7 000[N].京华时报,2010-12-28(2).
[12]刘建宏.中国足球面临挑战 未来N+10年是困难期[EB/OL].[2009-12-28]http://sports.163.com/09/1228/11/5RKA755B00051C89.html.
[13]记者.中甲联赛气象新问题也不少工资裁判问题首当其冲[N].球迷报,2011-05-06(5).
[14]蔡振华.足球的信心比黄金重要 如何提升校园足球[EB/OL].[2010-12-28]http://sports.sina.com.cn/c/2010-12-28/21105385317.shtml.
[15]胡小明.新世纪——中国体育的理论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6.
Promotion Children’s Football Development by Sharing the Movement Concept
TAN Guangxin,HU Xiaoming
(School of P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Facing the ravaged China football,what we need to do is neither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 nor turn a blind eye,but establishes a long-term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operational mechanism.That the crux of the Chinese football is in youth is already all social consensus,the regularity of the ideas“football should start from children”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nearly 60 years,but so far no method,the reality development meet rejection everywhere.Borrowed with sports humane view put forward“sharing movement”as children’s soccer development new idea,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with the joint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and set up the school-family-society associated children’s football talent training network,this will be the future of China’s football.
humanities value;China football;sharing movement;teenagers
G 80-05
A
1005-0000(2012)02-0112-05
2012-01-28;
2012-02-10;录用日期:2012-02-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ATY001)
谭广鑫(1982-),男,辽宁大连人,编辑,研究方向为体育人类学与科技期刊编辑。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