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体育文化引领作用助推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

2012-12-06

体育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阳光体育

刘 霞

(1.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南充 637002)

“阳光体育运动”的初衷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但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高压之下“健康第一”往往被“升学率第一”所替代,学生体质健康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短暂的热浪过后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阳关体育的抓手作用也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与意识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如何让“阳光体育”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从根源上找寻学生体育锻炼缺乏的原因,从根源上改变学生对体育认识的误区,让学生像爱电脑一样爱体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1 “阳光体育”在质疑中艰难前行

阳光体育从 2007 年被中央 7 号文件确认和实施,到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被强调,近达 3 年。期间,政府部门出台了诸如“学生冬季长跑”、“每天锻炼一小时”、“中考体育考试加分”等多项旨在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举措,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并没有明显好转,距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5年内实现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的目标更有明显差距。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我国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并出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等。可以说,近视、肥胖和体质下降,已经成为扼杀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三大“杀手”。面对调查结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不无忧虑地说:“成绩高分、身心‘软骨’的孩子,难以担当民族脊梁的重任。”

从学校的层面看,长期以来,学校都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对于学校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学校体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变得可有可无,体育课成为了一种形式和走过场,学生们利用上课的时间来到操场集合、整队、解散,又迅速回到教室里,埋头于书本中。体育课成为一种摆设,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升学率是学校成为市重、省重和国重的重要指标,据走访调查,一些西部地区的省重点中学甚至是国家级重点中学体育课都只是走形式,更不要说大课间体育活动等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在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指导下,体育课成为了竞技训练课,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重复着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着相同项目的考核,考核标准却一降再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

从社会层面来看,实际上,多数中国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谓不高,为了孩子,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然而,这些钱都花在了幼升小、小升初、兴趣班等方面,其最终目的,是进好学校、考好成绩、进好大学,仍然陷入应试教育的逻辑循环。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还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一切都是枉然。从幼儿园到博士后,学生的书包一开始就以严重的超标分量出现着,压迫着学生的发展,迫使学生是生活本身成为了手段,为了知识,人们忘却了自己,忘却了生活,甚至牺牲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教育支配了学生的全部生活目的,天下的父母也心甘情愿,不惜卖房租地,任凭自己的儿女为受教育而生,为受教育而死,任教育的肢解和分裂[1]。据调查,60%的学生认为家长仅从“升学”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前途问题,对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持怀疑或否定态度[2]。

2 阳光体育践行的关键:学生主体自觉

阳光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甚至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特殊时期的一种强势手段,其抓手作用不尽明显,成效也不尽人意。现在的关键是,我们不是缺乏发现这些问题的途径和信息,也不是缺乏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政策和措施,而是缺乏体育观念,缺乏体育参与意识。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的实质性变化,其动因的主要方面并不是取决于外因,而是取决于内因。在一项关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研究显示:在制约个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诸多因素中,“自身惰性”居首位。学生缺乏对体育的兴趣有其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表现为对体育的认识不足,外在要求同本身的身体活动需要相矛盾;其次学生对体育课价值认识不足,将体育课视为可有可无,身体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成绩的重要性,由此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体验;再加上体育课的内容、形式不够多样化,不能够吸引学生,也是造成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在目前的价值取向下,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可能减轻,学生也不可能喜欢同时也不敢尽情参加体育活动,导致学生体育践行缺乏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处理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所处的态势,以及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和具有的人格特质[3]。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关键在于广大青少年在理念上和价值取向上没有树立积极的体育健身意识,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深入挖掘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变学生的健康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开展,是体育领域实现和谐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认识同一件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人都是从自身需要的角度来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代表了自身利益,并从自身的价值实现与满足来判断。人们需要体育是因为认识到了体育在健身、娱乐、实现自身价值、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以自己的视角来支配自身的体育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人对阳光体育的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体育认识在体育参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主导地位,但它是否得到认同并融入人们的思想,成为持久的体育行为,是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主体期望、主体认知和实际表现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并存。如果学生主体对阳光体育的价值认识不足,不能将对阳光体育的认知与主体期望融合,那么就代表着阳光体育的价值取向在学生心中的缺失。

如果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融入思想和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就说明学生主体自觉、主体期望与阳光体育活动和谐交融,学生已经从思想到行为层面认可了阳光体育。

3 深入挖掘体育文化,转变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追求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体育文化因其特殊性,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感召力、渗透力、影响力,对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体育文化所处的地位呈显著提升态势,体育文化的社会地位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宗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相呼应、相协调。它在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以科学的体育理论武装学生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一直在“生物体育观”的“工具理性”下发展,巨大的运动负荷背后隐藏的是对身体的摧残和人性的扭曲,是对生命价值的忽视,人们只是肤浅的看到体育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却忽视了体育的深层哲学内涵。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中缺少文化,阳光体育实践中缺少理论。体育作为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育科学体系和具有不同研究特色的学科群。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深入了解体育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社会价值等多元价值;让学生全面掌握体育在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方面所遵循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掌握体育在调节人的精神紧张,缓解压力中所能发挥的有益功能;让学生掌握体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体育文化中所折射的超越、竞争、创新、求实、奋进、协作等积极因子,阳光体育中独特的情感激发、思想启迪、心灵撞击、智育培育等智慧之果为人们钟情于体育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以科学的体育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挖掘体育的教育和文化价值,使阳光体育功能价值最大化[4]。

3.2 以正确的体育舆论引导学生

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我国青少年不良状况的宣传,利用网络、广播台、橱窗、宣传栏、电视、知识竞赛等方式营造重视青少年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舆论环境,形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利用舆论手段消除人们“读书第一、重文轻体”的错误思想,举行有关体育科学知识,健身方法的报告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体育教育的熏陶,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的价值与功能,促使他们从现实需要出发,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使他们的体育行为长期化、习惯化。同时,宣传要走出校园,加强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合作,促使更多的公共体育机构和设施想学生和学校优惠开放,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健康创造条件,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5]。

3.3 以高尚的体育精神塑造学生

社会学家曾证言,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通过体育塑造人的精神气质,通过全面占有自身本质实现自由的境界,与马克思讲的“人的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相通的,人们之所以对竞技体育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竞技体育的超越代表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奋斗,优秀运动员给予了许多普通人的梦想,我们的社会也因为对这种精神的认同而给予体育充分展示的舞台。青少年正处在学习、长身体的时候,其个性的发展,心理意志品质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体育教学中,体育本身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心理、意志品质及人格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将人格塑造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通过诱导、渗透、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进行具体的体育练习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培养。阳光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它相对于体育课显得活动的空间更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更自由、更能表现出不同运动所体现的不同精神品质。学生在活动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运动项目,不受场地限制,可以是单个进行,也可以是一个小群体,运动形式多样,个体自由活动,个体之间进行对抗比赛,小组、群体之间进行竞赛、游戏,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可以是自编的,也可以是老师传授的,活动因没有任何外加的教学任务,所以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也能保持高涨的热情,做自己喜欢的运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更多机会与别人竞争比赛,促进他们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3.4 以优秀运动员的事迹鼓舞学生

所谓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这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学生的行动也不外乎于此。因此,结合实际,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取得成功的经历,通过讲故事,介绍体坛明星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特别留意收集和他们同龄的小运动员刻苦锻炼的动人事迹,及时讲给他们听,用他们的坚强意志鼓舞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正确动机,对培养学生的意志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经常表扬他们身边的为校争光的小队员,使他们有看得见、够得着的榜样,激励他们刻苦锻炼。坚持榜样教育,使学生做到自我暗示、自我要求,从内心深处燃起积极参与锻炼、磨炼意志的动机。

4 结语

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体育文化因其特殊性,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感召力、渗透力、影响力,对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作用。阳光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开展需要在体育文化的引领下积极作为,转变学生的主体认识,将主体自觉与学生的主体期望充分融合,变要我运动为我要运动,改变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发挥阳光体育在体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1 康伟.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致思取向与教育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6(1):1-6

2 王艳,王冬冬.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89-92

3 张天宝、王攀峰.试论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及其培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08(2)

4 杨芳、高海利.阳光体育运动的局限与超越——由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误区引发的思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157

5 陈凤广.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及发展策略.福建体育科技,2010(1):11-13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阳光体育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体育运动
走,出发!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走在阳光路上
我们的“体育梦”
呆呆和朵朵(13)
三月,乘着阳光出行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