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菜秸秆腐解进程及碳氮释放规律研究

2012-12-03胡宏祥汪玉芳邸云飞马友华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碳素碳氮比表层

胡宏祥,汪玉芳,邸云飞,刘 晶,马友华

(安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秸秆产生量也随之骤然增加。我国每年生产约7亿t秸秆,占世界秸秆总量的30%。7亿t秸秆被利用的不足2 000万t,约97%的秸秆被焚烧、堆积或者遗弃[1-2]。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生物资源,富含纤维素、木质素以及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更新、土壤有机质平衡的维持和土壤的改良,并且能达到培肥地力的作用[3-5]。对秸秆的不恰当处置不仅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更是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也就影响了交通安全、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6-8]。油菜属于十字花科植物,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南北均有分布,多集中于长江流域。2009年中国油菜播种面积达700万hm2,占世界油菜播种面积的25%以上,当前每年油菜秸秆的产量可达2 000万t[9-11]。因此,如何做好油菜秸秆就地转化也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农业问题。然而,当前制约秸秆就地还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秸秆腐解速度问题,因为中国很多地方都是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轮作,前后季作物之间的时间间隙很小,前季作物秸秆还田后往往来不及腐解,从而影响下季作物的正常播种或生长,因此秸秆腐解速度慢制约了农民实行秸秆就地还田的积极性。目前,关于秸秆还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后的初态与终态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上[3,5,12],关于秸秆养分 释 放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对 水 稻和小麦秸秆上[13-14],而关于油菜秸秆分解进程及养分释放的详细规律研究很少[15]。在此针对江淮地区水稻-油菜轮作的特点,研究油菜秸秆腐解进程及碳氮释放规律,为调控还田秸秆腐解速度,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提供技术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试验于2009年11月~2011年9月在安徽农业大学农翠园试验地和盆钵场进行。实验点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98mm,多集中在6月到8月,年平均气温15.7℃,地形为波状平原,地带性土壤类型为黄褐土。供试土壤的初始性状:土壤容重1.42g/cm3,有机质17.05g/kg,全氮1.22g/kg,碱解氮99.19mg/kg,全磷0.39g/kg,有效磷7.50 mg/kg,,全钾16.45g/kg,速效钾92.05mg/kg,pH为6.35。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利用大田种植水稻作物,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油菜秸秆还田。大田种植水稻,将油菜秸秆粉碎成长度为1cm的小段,根据尼龙网袋面积(20×30cm2)计算出的装入尼龙网袋中的秸秆。根据油菜籽粒2 400kg·hm-2,油菜秸秆与油菜籽粒质量比为3∶1,计算获得油菜秸秆全部产量为7 200kg·hm-2,所以每公顷油菜秸秆的全量、2/3量、1/2量、1/3量分别为7 200kg、4 800kg、3 600kg和2 400 kg。装入尼龙网袋(面积20×30cm2)的秸秆全量、2/3量、1/2量、1/3量分别是43.2g、28.8g、21.6g和14.4g。试验设置不同还田量处理和不同还田深度处理两大类。

不同还田量处理设置:按照全量、2/3量、1/2量、1/3量的形式装入尼龙网袋(面积20×30cm2)中,埋入大田土中,埋深10cm。均设置3次重复

不同还田深度处理设置:油菜秸秆1/2量还田,深度设计有表层还田0cm、10cm深和20cm还田。均设置3次重复。

由于大田接受自然降雨和灌溉水,水稻田一直保持过饱和状态,表层始终有一层水。

1.2.2 试验样品采集与测定

样品采集:在油菜秸秆还田后15d、30d、60d、90d、120d分别采集秸秆样品,烘干称量秸秆的质量,采用百分之一天平称量。

分析方法: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水分含量采用烘箱法;全氮采用半微量开氏法。

1.2.3 结果计算

秸秆腐解率指秸秆腐解的相对百分含量。

秸秆腐解率=100×(初始秸秆质量-阶段剩余秸秆质量)÷初始秸秆质量。

养分释放率=(初始秸秆养分量-阶段剩余秸秆养分量)×100÷初始秸秆养分量。其中,秸秆养分量=秸秆质量×秸秆碳或氮的含量。

1.2.4 数据统计分析

应用EXCEL 2003软件和SPSS13.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秸秆还田腐解率的变化

2.1.1 油菜秸秆不同量还田腐解率的变化

通过图1可以看出,油菜秸秆在不同处理下的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腐解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秸秆累积腐解率呈增加趋势,腐解率在前期增加的快,后期增加的缓慢。这说明秸秆腐解总体表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其中前30d腐解率达到30%左右,经过90d腐解后,秸秆腐解率可达50%以上。不同秸秆还田量,其在不同阶段秸秆的腐解率大小略有不同,总体表现出秸秆腐解率与秸秆还田量呈反相关的关系。图1的腐解率显示,全量还田<2/3量还田<1/2量还田<1/3量还田。

图1 油菜秸秆不同量还田后的腐解量

2.1.2 油菜秸秆不同深度还田腐解率的变化

图2显示,油菜秸秆同时还田后的相同时间段,10cm深度还田秸秆腐解率最小,除前半个月外,表层还田的腐解率最大,20cm深度还田的秸秆腐解量居中。例如到30d时,10cm、20cm及表层还田秸秆的腐解率分别是36.76%、45.37%和46.30%;到120d时3种深度还田秸秆的腐解率分别为60.28%、68.52%和72.69%。这与各深度土层的水热等条件,尤其水分条件有很大关系。

图2 1/2量油菜秸秆不同深度还田的腐解率变化

2.2 油菜秸秆还田养分释放率的变化

2.2.1 油菜秸秆不同量还田的养分释放率变化

图3 油菜秸秆不同量还田后碳素的释放率

油菜秸秆中碳素的释放规律如图3,秸秆腐解过程中,秸秆中的碳素呈持续释放状态,均在60d时,碳释放率达到50%以上。在还田初期,油菜秆碳释放较快,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碳释放速度减缓。就不同量还田的秸秆碳释放率来说,1/3量还田的秸秆释放碳速度相对平稳,在15d时碳释放就达37.49%,但在120d时碳释放仅为65.89%;而1/2量还田的秸秆释放碳的速度相对变化最大,在15d时碳释放仅达26.34%,但在120d时碳释放上升到74.91%。

油菜秸秆中氮素的释放规律如图4,秸秆腐解过程中,秸秆中的氮素释放率也呈增大趋势,在还田期间,油菜秆氮释呈现先快后慢的整体趋势。就不同量还田的秸秆氮释放率来说,呈现出与碳素释放相似的变化规律:在1/3量还田的秸秆释放氮速度相对平稳,在15d时氮释放就达34.98%,但在120d时氮释放仅为54.04%;而1/2量还田的秸秆释放氮的速度相对变化最大,在15d时碳释放仅达5.73%,但在120d时碳释放上升到65.01%。

图4 油菜秸秆不同量还田后氮素的释放率

2.2.2 油菜秸秆不同深度还田的养分释放率变化

不同深度还田的油菜秸秆碳与氮素释放率均呈增加趋势,均随时间延长而释放率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但不同深度之间略有差异(图5、图6)。就碳素释放来说,秸秆表层还田的释放最快,从30d开始,其碳素释放率就一直明显高于10cm及20cm深度还田的对应碳素释放率,而10cm深度还田的碳素释最慢。就氮素释放来说,10cm深度还田的秸秆氮素释放呈现稳定态势,氮素释放率呈稳定上升趋势;而表层还田和20cm深度还田的秸秆氮素释放则先快后慢更加明显,在30d时,表层还田和20cm深度还田的秸秆氮素释放率分别达到36.65%和29.99%,而10cm深度还田的仅为22.23%,到了120d时,则分别为63.75%、67.69%和65.01%。

图5 1/2量油菜秸秆不同深度还田后碳素的释放率

图6 1/2量油菜秸秆不同深度还田后氮素的释放率

2.3 油菜秸秆C/N的变化

2.3.1 不同量还田的油菜秸秆C/N变化

碳氮比是影响秸秆分解的重要因素。由图7可以看出,供试油菜秸秆中含有更高的碳氮比,但是随着秸秆的腐解,油菜秸秆中碳氮比的变化幅度不大,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就不同的还田量来说,1/3量还田与1/2量还田的秸秆中碳氮比下降的幅度较大,而全量还田与2/3量还田的秸秆中碳氮比下降的幅度较小。秸秆中碳氮比初始时均为75.16,但到120 d时,1/3量还田与1/2量还田的秸秆中碳氮比下降为55.78和53.90,而全量还田与2/3量还田的秸秆中碳氮比仅下降到69.56和69.45。

图7 油菜秸秆不同量还田后碳氮比的时间变化

2.3.2 不同深度还田的油菜秸秆C/N变化

不同埋深对秸秆碳氮比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秸秆C/N比逐渐下降。从图8可以看出,表层还田处理的秸秆碳氮比下降的更快,10cm深度还田的秸秆碳氮比下降的相对平稳。在60d时,表层还田处理的秸秆碳氮比已经下降到50以下,甚至到了120d表层还田处理的秸秆碳氮比低到仅为45.22;但在120d时,10cm深度和20cm深度还田的秸秆碳氮比均保持在53.9以上。

图8 1/2量油菜秸秆不同深度还田后碳氮比的时间变化

3 讨论与结论

不同方式还田的油菜秸秆腐解率、碳氮元素释放率均呈增加趋势,但增加的速度逐渐减小。这主要是因为在腐解前期秸秆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如多糖、氨基酸、有机酸以及无机养分较多,为微生物提供了大量的碳源(能源)和养分,微生物数量增多,活性增强;随着腐解的进行,秸秆中可溶性有机物逐渐减少,剩余部分主要为难分解的有机物质,导致微生物活性降低,秸秆的腐解也随之变慢[16],秸秆先快后慢的分解特点决定了秸秆腐解率、碳氮元素释放率增加的速度逐渐减小。

油菜秸秆表层还田腐解率最大,碳氮释放速度最快,10cm深度还田时秸秆腐解率最小,碳氮释放速度最慢。在夏季,水田表层不仅温度高,而且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比较活跃,油菜秸秆接触表层土壤时,会接触到很多活性微生物,分解速度较快;在20 cm深度,虽然土壤温度相对较低,但水稻根系泌氧作用、根部通气作用和微生物活性都较强[17-18],还田秸秆的分解速度也相对比表层慢,但比10cm处快;10cm深度土层水热组合一般,微生物活动性较弱,不利于秸秆的腐解,从而腐解率相对最小。从油菜秸秆的腐解率来看,水稻田中油菜秸秆不宜埋入10 cm深度还田,表层秸秆还田腐解率大,理论上最好,但是种植水稻期间,若田间水面上漂浮秸秆等物,就会被风吹动导致秧苗被压倒,因此实行油菜秸秆水稻田表层还田在农村暂时还没有办法实际推行,建议利用农耕埋入15~20cm深度还田,这在农业实际生产中最可能推行。

随着还田秸秆的腐解,秸秆碳氮比降低。一季后稻田油菜秸秆的碳氮比还在45以上,比土壤腐殖质的碳氮比高,说明一季后秸秆不能完成其腐殖化过程。一般来说,碳氮比大的秸秆矿化较困难或速度很慢。原因是当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同化5份碳时约需要同化1份氮来构成它自身细胞体,因为微生物自身的碳氮比大约是5∶1。而在同化(吸收利用)1份碳时需要消耗4份有机碳来取得能量,所以微生物吸收利用1份氮时需要消耗利用25份有机碳。也就是说,微生物对有机质正常分解的碳氮比为25∶1。如果碳氮比过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就慢,且要消耗土壤中的有效态氮素,所以在施用碳氮比大的有机肥(如秸秆等)或用碳氮比大的材料作堆沤肥时,应该补充含氮多的肥料以调节碳氮比。

[1]张福锁.我国肥料产业与科学施肥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庆玲.水稻秸秆还田现状与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6,(8):223-224.

[3]杨志臣,吕贻忠,张凤荣,等.秸秆还田和腐熟有机肥对水稻土培肥效果对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3):214-218.

[4]Dezhi Yan,Dejian Wang,Linzhang Yang.Long-term effect of chemical fertilizer,straw,and manure on labile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in a paddy soil[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07,44(1):93-101.

[5]陈尚洪,朱钟麟,吴婕,等.紫色土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特征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141-144.

[6]Michael A Blazier,William B Patterson,Steven L Hotard.Straw harvesting,fertilization,and fertilizer type alter soil microbiolog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in a loblolly pine plantation in the mid-south USA[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08,45(2):145-153.

[7]Stewart B Wuest,Caesar-TonThat T C,Sara F Wright,et al.Organic matter addition,N,and residue burning effects on infiltration,biological,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n intensively tilled silt-loam soil[J].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5,84:154-167.

[8]Li LingJun,Wang Ying,Zhang Qiang,et al.Wheat straw burning and its associated impacts on Beijing air quality[J].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8,51(3):403-414.

[9]王汉中.我国油菜产需形势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1):101-105.

[10]宋新南,房仁军,王新忠,等.油菜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6):984-99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2]李新举,张志国,李贻学.土壤深度对还田秸秆腐解速度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1,38(1):136-138.

[13]刘世平,陈文林,聂新涛,等.麦稻两熟地区不同埋深对还田秸秆腐解进程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6):1049-1053.

[14]沈佳音,张悟民.稻秆深施与面施对养分释放的影响及其增产效果[J].土壤肥料,1999,(3):42-43.

[15]李逢雨,孙锡发,冯文强,等.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2):374-380.

[16]何念祖,林咸永,林荣新,等.面施和深施对秸秆中氮磷钾释放的影响[J].土壤通报,1995,26(7):420-421.

[17]Zhang Y S,Lin X Y,Luo A C.Chemical behavior of phosphorus in paddy soil as affected by O2secretion from rice root[J].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2000,14(4):208-212.

[18]汪晓丽,司江英,陈冬梅,等.低pH条件下不同氮源对水稻根通气组织形成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26(2):66-70.

猜你喜欢

碳素碳氮比表层
半潜式平台表层卡套管处理与认识
水体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收及释放研究进展
内蒙古草原露天矿区复垦地重构土壤碳氮比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焊接参数对Q235A碳素结构钢焊接接头晶间组织的影响分析
碳素工具钢T8表面脱碳规律研究
邯郸源泰碳素科技有限公司
不同碳氮比培养基对泰山赤灵芝农艺性状的影响*
纠正按摩碳素笔
超声波光整强化40Cr表层显微硬度研究
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对双季稻产量和碳氮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