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海:从裁缝儿子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
2012-12-02余芳倩
今日文摘 2012年14期
作为一个裁缝的儿子,林建海通常可以有几种出路:成为一个更好的裁缝,或者顺应打工潮,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但这些,在这个农村长大的儿子看来,都不满意。当个读书人,从农田中解放出来,走到上海、北京,走到大世界,这是他的梦。
2012年3月8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命他为秘书长。由中国籍永久雇员担任秘书长这样的高级职务,他是第一人。全球很多媒体都在报道这一消息,都会有意无意地提起他的中国人身份。
有人特意问道,“您真是在中国出生的中国人,而不是美国出生的华人?您现在还是中国国籍吗?”
“我觉得中国护照挺好的,也没什么不方便啊。”他回答。
“豆芽菜”从农村到美国
照片上的林建海风度翩翩。高,瘦,戴副眼镜。他的家乡,温州乐清当地侨办的工作人员这样描述他,可以称之为“帅”。
但五十年前,在那个叫磐石的小镇里,人们记得他小时候不过是个普通的农村娃娃。跟同龄人相比,林建海又瘦又小。他的姐姐,比他大三岁,总想摆脱身后的“豆芽菜”,特别是在刚上学的时候,“你不要跟着我!老师会说我的。”姐姐训他。
那时他虚岁六岁,实际年龄不到五岁。小孩子表现出来的好学让家里既欢喜又担忧。家里商量后,快开学时,舅舅带着他去找小学的老师,请老师帮忙收下他。林建海成为班上最小的学生。但他成绩很好,还当上了学生干部。
但到了初二,书念不下去了。学校停课了,大批学生上山下乡,本来就在乡下的他们,也只能本本分分待在田里劳作。种田、上山砍柴,放鸭子、放鹅,林建海什么都做。如果要当农民,林建海也可能是个好农民。但是他离不开读书。
再读书的机会来了,村里可以推荐一名学生上高中继续念书,林建海开心极了。姐姐也高兴,因为,磐石镇还同时给了一个工作指标,小学老师。
镇上给他们家一道选择题。“总不能两个指标都给了你家,只能二选一。”家里开了家庭大会。姐姐做出了牺牲,让林建海继续念书。
日后,林建海的姐姐只是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直到2000年之后,赶在退休前,她才转正,享受到正规的教师待遇。她说,“弟弟还为此说,对我感觉有点亏欠,其实也不是他欠我的。”林建海说,“姐姐更聪明,她有机会,更会有出息。”
高中期间,林建海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期望会有一天有机会读大学,但这个愿望遥不可及。因为高考没有恢复,他只能等。高中毕业,林建海成绩优异被学校留校教英语,这已经是他的幸运。
等着等着,终于有了指标可以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后来北京外贸学院去招人,就把人才“拦截”到北京。毕业的时候,林建海成绩优异,又被留校了。而后,在北京外贸学院出国考试中,他的总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就这样一步步,从小镇走到北京,又去了美国。
IMF的晋升速度
美国学业毕业后,他先进了投行,觉得自己不适应那里的应酬。在IMF招人时,他报名,被录取。但是进入这个经济学家云集、专业性非常强的地方,林建海又一次发现优势不明显。
这里需要英语好、经济专业强的人。这两者,林建海都算胜任,但两者加在一起,要求就变得很高。
林建海得追上。为了一次印度尼西亚的出差,他把印尼三年来的社会经济资料啃了下来。并且,把和印尼相似的马来西亚、泰国情况也学习了一遍,进行比较。
为了准确表述一种情况,他加班到凌晨三四点,但还是不确定。想了想,跟IMF更有经验的经济学家请教。对方从床上起来,跟他解释。“IMF很多老同事对待工作都非常热情,我跟他们请教,他们从来没有不耐烦过。”他说。
从进入IMF成为一个普通雇员,到现在成为秘书长,林建海很少准时下过班。每天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到家,而早上又比别人早一点到。就是这早一点,晚一点,林建海不知不觉开始领先。
IMF有完整的职业晋升体系,在体系内,林的晋升道路一帆风顺,而且速度很快。对于大多数职员来说,通常晋升到某个职位就升不动了。林建海如何突破晋升瓶颈?
他说,除了脚踏实地的工作,善于观察、思考取人之长,还有一点,“敢于承担责任”。
2002年,一次下属报表数据中犯了个小错误。上级追查下来,林建海说,我是他们领导,他们犯错责任都在我,请不必追查具体的个人。上级不松口,连续追问几个礼拜,他扛着。后来,下属感激,工作更努力,上级也因此更尊重他。
父亲是“教授级”裁缝
林建海对记者谈到了家庭,特别是已经故去的爸爸。
林爸爸解放前就开始在上海打工,在服装厂里做裁缝。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跟家人团聚。虽然他在家里待的时间不长,但在林建海的眼里,简直是偶像。“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很大。父亲一辈子没骂过我们,更不用说打我们一下,他一辈子对人都很温和。”
一直在上海服装厂工作的父亲爱读书。林建海记得小时候有次去上海,跟爸爸去医院。排队等挂号的时候,爸爸跟前面的一个大人聊天。末了,对方说,“您是教授吧?”爸爸笑了笑,我只是在服装厂工作。而对方,真正是复旦大学的教授。
“爸爸只上过一年半的学,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等等都有很深的了解。自学成才。不论家里条件多苦,他都告诉妈妈,一定让我们念书。”林建海回忆,“爸爸告诉我们,上海是什么样的。要出去,改变生活,就只有靠读书。”
父母被接到美国安度晚年。朋友们来家里串门,都会赞叹他爸爸的儒雅气质和博学的知识。“他们问我,爸爸是不是教授?”林建海哈哈地笑。“爸爸喜欢把一支钢笔插在口袋里,看起来也真像个教授呢。”
(陈佩佩荐自《中国周刊》)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