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接访解民忧 干部下访促和谐
2012-12-01鲍枫吴娜
文/鲍枫 吴娜
领导接访解民忧 干部下访促和谐
文/鲍枫 吴娜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部署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将领导接访干部下访解决问题作为消化信访存量、减少信访增量的治本之策。领导干部变“坐堂等访”为主动下访,直面纠纷、化解矛盾,由于信访工作作风的转变,促进了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
大接访畅渠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人民内部矛盾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使各级领导主动以联合接访、定点接访、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等方式密切联系群众,听取民声,对化解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年5月18日,集宁区一建筑工地的20多名河南籍务工人员气愤地来到乌兰察布市联合接访大厅反映情况,要求开发商兑现拖欠他们的工资。乌兰察布市有关领导亲自听取来访群众诉求后,迅速召集劳动、城建、规划、公安和集宁区政府相关部门人员进行研究,第一时间拿出处理意见,来访群众对处理意见非常满意。他们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拆迁改造、转制企业遗留等信访问题,每月安排一名党政领导负责接访,谁接访,谁负责办理、督查,直至案结事了。如今,乌兰察布市已构建起领导接访、驻厅及预约单位联合接访、信访部门日常接访、带案延伸接访“四位一体”的大接访机制,并按照领导分工,为群众安排了工业、城建等方面的接访,既引导群众有序上访,也避免了交叉接访。
目前,我区大部分盟市、旗县(市、区)都开展了联合接访工作,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已成为常态化工作机制,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201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组织了近20名省级领导、120余名厅局领导、240余名盟市领导、2万多名干部,深入到问题较多、矛盾复杂的地方带案下访,通过主动走访、现场办公等方式,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广大群众最清楚、最直观地看到领导干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群众从认识领导到熟悉领导,从怀疑领导到感激领导,从缺少沟通到密切联系,从不理解、不配合到理解、谅解,多了一份温情、少了一份积怨,为营造和谐信访环境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一把手”解难题
上访群众张翠花的婆婆在私房改造期间拥有39间房屋,1958年,原集宁市商业局批准对其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留给张翠花的婆婆一间自住房。1987年以来,张翠花以没留自住房为由频繁上访。相关部门认真调查后发现张家生活非常困难,1989年,原集宁市房产局决定给张翠花家退还3间平房,并按当时政策给予补偿,张翠花不服。1999年,房产局再次为其补助2200元,张翠花签订了《息诉罢访意见书》。一年后,张翠花又开始缠访闹访,并提出天价补偿要求,甚至多次越级赴区进京上访。为了彻底解决这起多年的信访积案,消除信访隐患,2010年,时任集宁区委书记的罗虎在亲自负责包案处理该信访事项,通过主持召开协调会,决定为张翠花提供一套面积为58平方米的楼房。最终,张翠花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从此息诉罢访。至此,一起僵持33年之久的信访积案在当地党政“一把手”的协调处理下得到妥善解决。
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中,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了信访工作由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连续三年出席信访工作会议,与各盟市委书记签订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经常听取信访工作汇报,对重大事项亲自研究部署、亲自包案处理、亲自推动落实。各盟市、旗县(市、区)每年都召开多次党委常委会或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干部下访、下基层工作,推动了大量重大疑难信访问题的解决。
完善政策促和谐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解决了大量群众平时难以解决的疑难信访问题,而且使领导决策层充分知晓了当今社会凸显的各类矛盾,了解政策执行后社情民意的反馈,使决策者和领导干部不断改进作风,完善政策体系,减少因失策、失误而引发的矛盾,进而从源头上解决群众信访问题。
2000年,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皮毛厂由于生产经营举步维艰而转制为民营。由于多种原因,转制后的新企业于2007年停产。2008年,400余名下岗职工联名请求旗委、政府对皮毛厂转制后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养老医疗等问题予以解决,从而引发群体性上访。针对这一问题,当时的旗委书记张平亲自包案,走访调查、协调处理,不仅解决了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险问题,还筹集了800万元对原皮毛厂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纳部分作了补贴,并为下岗职工安排了再就业扶持资金。这起信访案件的妥善化解,推动了该旗相关政策的调整完善,解决了40多个类似企业的转制遗留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对在接访下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解决的现场解决;当时不能解决的,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解决;本级不能解决的政策层面信访问题,及时提出调整、完善政策的建议,提交上一级直至自治区党委、政府解决。2010年以来,自治区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推动部分政策层面信访问题的解决,积极回应利益群体合理诉求,促成了“文革”伤残人员有关待遇、“五七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等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共惠及50多万人。这些“老大难”问题的逐步破解,极大地削减了信访存量。同时,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2010年自治区出台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在企业改制、机构改革等12类重大决策出台和重大项目实施前,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做到“应评尽评”。目前,12个盟市和绝大多数旗县均建立了这一机制,全区已对500多个重大决策和工程项目实施了评估,切实从源头上减少了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的产生。
干部下访化积案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群众路线一直是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奋进的一大法宝。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正是传承了这一路线,不仅为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改善了民生,化解了民忧,而且使之真正成为领导干部高度关注民生、解决群众疾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平台。
赤峰市敖汉旗羊场办事处羊场居委会居民贾某属于多次进京非正常上访的信访“钉子户”,曾给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2012年,敖汉旗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走访专项行动以来,敖汉旗旗委、政府、羊场办事处两级班子亲自到贾某家中走访,进行教育疏导,帮助她协调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并基于贾某对本街人员比较熟悉、交际广泛、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观察能力,具备维稳信访信息员条件的特点,聘任她为治安维稳信息员,增强了她的社会责任感。2012年4月下旬,贾某到信访办签订了《息诉罢访承诺书》。至此,持续了近三年的贾某上访事项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近者悦,远者来。尊重群众就意味着向营造“和谐信访”迈进了一大步。“和谐信访”的前提是沟通,而沟通的条件是建立畅通的民情表达平台。借助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这一沟通交流的平台,形成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长效机制,切实促进“事要解决”,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政府,明白政府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施政目标。
督导检查促落实
组织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推动“事要解决”、为群众排忧解难,必须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为此,我区积极改进信访督查方式,从责任落实上发力,推动督查重点由“事后督查”向“事前督查”转变,实现了各级信访工作力量向督查倾斜、督查重心向基层下沉,盯住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抓落实。通过面上督导、重点督导和驻点督导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实。2011年,自治区将14名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全部选派到自治区信访局挂职,任信访督查专员,随即,这批挂职干部直接下到盟市,就近督查,强化了对基层工作的督查指导,有效促进了信访问题的办理和解决。
最近,信访部门领导及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参加的信访工作专项督导调研组,深入到全区9个重点盟市、20多个旗县(市、区),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实地调查走访、查看工作档案、与当地干部座谈、与来访群众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各级各单位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落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指导意见,有效地促进了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信访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的深入落实。
几年来,我区通过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着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使许多信访问题和隐患在基层、属地得到妥善化解和解决,防止了矛盾累积,减少了上行压力,疏导了群众情绪,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2011年,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0%;进京非正常上访量同比下降近30%,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自治区信访局)
(编辑/麦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