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闻桂花香

2012-11-30张海涛

青年文学家 2012年28期
关键词:韩老师漓江桂林

张海涛

在桂林读书三年,从来没写过一篇关于桂林的文字,虽然那里山水如画、风景秀丽。倒是来丽江工作后的一个秋天,外出散步,街角的两株盛开的桂花树发出的幽香一下子把我带回了在桂林读书的日子,于是有了这篇文字。

——题记

十月的一天,在丽江街头,转过一个街角的时候,我突然闻到了久违的桂花香,那浓郁的甜香,一下子让我仿佛回到了桂林,回到了那个因为桂树品种繁多、种类齐全,因此几乎一年四季都被馥郁的桂花香笼罩的美丽的城市,回到了在那里苦读硕士学位的难忘的三年读书时光。

七年前,我这个已经在高中工作了十年的语文教师、这个已过而立之年初为人父的游子,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重新背起书箱,背起行囊,像那些对美好的未来充满着无限向往的年轻人一样,走上新的征程,到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去圆梦,了却高中毕业刚考上大学就产生的一种缺憾——考大学只考了一个师专,而且还在本地市,将来只能做孩子王所带来的无限惆怅。

桂林,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城市,很小的时候,小学课本上对漓江的描写就让我产生了对她的无限神往,“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些优美的语句不知给幼小的我带来多少幻想,考研选择广西师大,不能不说与此有一定关系。经过了十年的教书匠生活之后,再到桂林,到广西师范大学读研,对我来说,真是脱胎换骨。没有了升学率的重担,没有了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也没有了琐碎工作带来的各种烦扰,当然也没有了工资——我的经济来源,我完全变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整天夹杂在那些年轻的学子中间,上课,到图书馆看书,写文章、听讲座,颇有点我们俗话所说的回炉的感觉,说高雅点儿就是返璞归真。但在忙碌的学习中,将来的出路问题时常困扰着我的心,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硕士找不到工作,留不了高校。这几乎成了我当时的一块心病,毕竟三十多岁的人了,缺乏竞争力啊。当初考研,虽说有相当大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生活不想过得太庸俗的成分,但毕竟我还没成为不追求物质条件的圣人,作大学老师,改变一下工作环境的因素也是很重的。

就是在桂林读书的三年中,我养成了晚饭后散步的习惯。当时的初衷,自然不是为了追求一种高雅或悠闲,而是更好地学习的需要,紧张的学习需要休息,需要锻炼,而我又不是一个爱运动,爱出大汗的人,所以就选择了这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有时约上一两个知己,有时只身一人,在弥漫全城的、醉人的桂花香中,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之间徜徉徘徊,成为我一天中最为惬意的时候。沁人心脾的花香,总是使我变得心旷神怡,一切的烦恼和忧愁,甚至连我自己都忘却了,完全陶醉沉迷在那香香甜甜的空气中。

初到桂林,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桂花,我以为她应该像莲花一样高洁,像菊花一样高贵,像桃花一样鲜艳……但当路人告诉我路边那一排排不起眼的树就是桂花树,那一簇簇普普通通、星星点点、黄色的小花就是桂花时,我有点不敢相信我的耳朵和眼睛,如此细小、如此平凡的黄色的花竟然能发出如此香甜、如此令人迷醉的香味,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而这种幽香而不露,秀丽而不娇的品质却令人肃然起敬,这种品质不知迷倒了多少诗人,使他们留下了不少关于桂花的诗,宋代李清照说“何颂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道其美;梅尧臣的“空中桂花多,艳色粲然发”,是夸其色;唐代李德裕的“翠于生岩下,金英在世间”,是颂其韵;宋代杨诚斋的“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更是把她神化了。世人推桂花为上品香花,品评其为“浓、清、久、远”俱全,并给它一个芬芳馥郁的雅号——“九里香”,实在是太恰如其分了。我崇敬并喜欢桂花的这种品质,做人应该像桂花一样低调,不事张扬,却香飘万里。不求大富大贵,不求美艳虚浮;只求拥有一份淡淡清香的优雅、宁静、怡然。

迷人的芳香和秀美如画的山水如此和谐,温润地糅合在一起,桂林宛如一个曼妙多姿、充满灵气、温柔如水的女子,她的秀发和身上散发出的淡淡幽香,令你的心头变得暖暖醉醉。

在桂花林中散步,闻着扑鼻而来的阵阵花香,有时候不由得会想起“蟾宫折桂”的故事,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祝贺堂弟白敏中中了进士第三名的诗“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这些与桂花相关的故事和诗句偶然也会给我这个为前途担忧的人带来些安慰,有时甚至竟也飘飘然了,我突然为自己一生中能来桂林读书,感受桂林甲天下的山水和香压群芳的桂花感到骄傲和自豪,尽管三年后自己何去何从还不可知。

学习之余,到桂林各风景名胜地走走也是一件乐事,吃饭可以节俭,看风景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读研一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都像我一样,对这个风景秀丽的城市充满了好奇,都有一种想一览名城风光的愿望,正好一年级的课也不算太紧,于是就经常有同学约着去各处游玩,我虽然年龄稍长,但对此也乐之不疲,来者不拒,因此在桂林还是去了不少的地方,比如桂海碑林、七星公园、像鼻山、伏波山、古东瀑布、兴安灵渠、阳朔……

在众多的景点游玩之中,徒步漓江是颇为值得一提的事,记得那是研一的第一学期,上了两个月的课以后,同学之间彼此也较为熟悉了,一次课后,陈丕武提议周末去徒步漓江,我欣然答应了,那次同去的还有我的两个同门李贵龙、莫玉逢以及殷祝胜老师的一个学生陈胤,还有周苇风老师的学生黄九莲。说是徒步漓江,实际上并不是漓江的全程,而是从杨堤至兴坪这一漓江的精华段。一大早,我们就坐船来到杨堤,然后开始步行。走在漓江的江岸上,你才会感受到陈淼《桂林山水》一文中的话写的有多真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举目皆风景,处处是画卷。眼前的风景使我们一行五人忘记了道路的艰险,忘记了疲劳,一路上兴致勃勃,斗志昂扬。或说笑、或观景、或嬉闹,不知不觉走完了全程大约25公里,中间三次乘船过漓江,历时约5小时,沿途“九马画山”、“黄布倒影”、“浪石风光”、“20元人民币背景”等景点尽收眼底。

在桂林读书三年,我认识了很多老师和同学。老师当中,有著作颇丰,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个子高高、待人和蔼可亲、慈祥敦厚的胡大雷教授,他对南北朝文学的研究卓有成就,声名远播;有口才流利,上课生动,充满激情,现已退休的词学专家沈家庄教授;还有经常随身带着两副高度近视眼镜,读书时不断交替使用,一心学术与科研,大冬天也穿着一双凉鞋,操一口标准广西白话口音的楚辞学专家力之教授……同学当中,有身材婀娜、形容娇美的院花黄阳华;有憨态可掬、来自东北,高高胖胖,为人厚道,后来在北京某报社找到工作的柴贺;有家境贫寒,但意志坚强,勤奋刻苦,后就读扬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高胜利……

我的导师韩晖教授,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所有硕士生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个。他个子不高,经常穿一身红色的唐装,戴一顶鸭舌帽。虽然年轻,但在先唐文学尤其是辞赋学方面造诣颇深,出版发表了不少论著、文章,不到四十岁,就评上教授。韩老师身上很有桂花的品质和美德,在学术上,严谨勤奋;在做人上,淡泊名利。像桂花一样高贵又素朴;像桂林的山一样坚定而执著。韩老师对学生很严格,一入学,就给我们同门四人列了详细的读书书目,要求我们看完一部文学经典,至少写一篇论文。每周到他家里去一次,检查读书笔记和询问学习情况,这样的导师是不多见的,因为很多导师对于自己的学生都是放羊式管理。韩老师还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我们参加桂林市和学校组织的学术研讨活动,在桂林三年,我就参加了两次桂林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陈弘谋的纪念活动,和一次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尤其是后者,我和几位同学还参加了会务活动。在这些学术活动中,我遇见了许多学术界的泰斗,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领军人物,与他们交谈,聆听他们的言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在生活上,韩老师知道我有家庭,没有经济来源,就安排我参加高考改卷,上本科函授课,一方面可以挣些生活费,另一方面提高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每周到他家去汇报学习情况,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因为韩老师和他的夫人孙老师总是很热情,他们不把我们当学生,而是当客人来待。每次,韩老师都早早的泡好了茶,孙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我们边喝茶、边吃水果,边聊学习和生活,常常忘记了时间。韩老师不主张我们早早的、草率的发表作品,但我研二时,背着他把我的一篇写朱自清治学的课程作业发表在《古典文学知识》上,为此还获得二百余元稿费,当我告诉他这件事时,他又由衷的祝贺我,我知道他不急于让我们发表文章,是因为我们才刚学,刚入门。这也是他治学严谨的一个表现。

我的师兄李黄振是我值得一提的一位同学。他很特殊,特殊在他有着中国人的相貌,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却不是中国人,他来自韩国。他本来在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教韩语,后来师从胡大雷老师读博士。黄振师兄外表很文静,戴一副眼镜,但性格很豪爽。我们很谈得来,他经常请我去吃饭,而且一吃饭就喝啤酒,经常一次下来,几件啤酒被消灭。三年的相处,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我在学习上是一个非常勤奋刻苦的人,三年的读书生涯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自习室和教室度过的。令人欣慰的是,成绩还算不菲,研究生一年级,我就连过英语四级、六级,这在我们专业四十个同学中屈指可数,直到毕业,有的从本科直接上来读研的同学还在为英语过级发愁;发了三篇本科学院级的专业论文;研二、研三分别获得学校研究生奖学金改革后的一等、二等奖学金。

又是一年金秋季,桂林的公园、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江畔湖滨的桂花一定是全部怒放,尽吐奇葩,满城飘香。我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们现在还好吗?他们身体健康吗?我那些相处三年的同学当然早已各奔东西了,他们在远方过得好吗?真的好怀念桂林,怀念那里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怀念那里的读书生活!

猜你喜欢

韩老师漓江桂林
桂林,美
桂林行
漓江情画
我的老师
月下漓江
漓江夕色
竹筏上的漓江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黄金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