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加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2-11-30俞国文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夹脊椎动脉颈椎病

俞国文

(福建省金鸡山温泉疗养院,350011)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之一,主要是以眩晕、头痛为主的一组综合症状。目前我们对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针刺加牵引、中频加牵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通过疗效比较,找出了较理想的治疗方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0~65岁,平均38岁;病程25 d~15年,平均3.5年。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2~68岁,平均40岁;病程15 d~11年,平均3年。

1.2 诊断标准 96例患者确诊均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的诊断标准[1-2]。临床症状:眩晕、头痛94例,颈部僵硬有神经根症状56例,恶心、呕吐者21例,体位性猝倒4例,所有患者均摄X线片。临床表现主要有:①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40例。②椎间隙变窄51例,以C5-6多见。③椎体缘或钩椎关节增生,齿状突两侧间隙不等宽,椎间孔C2、C3、C5变小36例。④项韧带钙化25例。体征:颈椎棘突间或棘突旁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枕大神经出口处压痛。本组病例排除外源性、耳源性眩晕等其他疾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先针刺后牵引,即针刺结束后进行牵引治疗。①针刺取穴:颈夹脊穴、风池(双)、肩外腧(双)、百会。穴位常规消毒后,取28号1.5寸毫针。颈夹脊穴针尖向脊椎斜刺0.5~1寸,并使针感向颈肩背部放射;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0.5寸,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向头顶颞部扩散;肩外腧穴直刺0.5寸,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向肩部扩散;百会穴平刺0.5寸。均用平补平泻法,捻转得气后,连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1次/d,12次为1个疗程。②颈椎牵引:采用牡丹江产ZQ4型颈椎牵引机进行牵引,患者取坐位,颌枕带固定,颈椎前屈15°~25°,20 min/次,1次/d,12次为1个疗程。牵引力设定值依年龄、病情、体质情况而定,首次最大牵引力3~4 kg。

对照组采用先中频后牵引,即中频治疗结束后进行牵引。牵引方法同观察组,为持续牵引。电脑中频疗法:北京翔云电子设备厂85-G型多功能电脑治疗仪,用50 cm×2电极置于颈部两侧,选择电脑处方1#,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20 min/次,1次/d,12次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临床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颈椎功能正常;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颈椎功能正常;有效:眩晕等症状减轻;无效:眩晕等症状未改善。

2.2 两组疗效比较(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治愈天数:观察组16.6 d较对照组22.1 d为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多种因素作用于椎动脉,以椎动脉扭曲、狭窄、痉挛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颈椎内源性稳定或外源性稳定的失衡导致椎体力学平衡和肌肉平衡的破坏,其次钩椎关节增生,增大关节突压迫交感神经受刺激也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一切影响肌肉改变的因素(创伤、退变、病理、先天等)均可使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引起颈椎失稳,使颈部引起异常牵张和局部创伤性炎症,刺激颈椎管内外的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挛缩,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易反复的退行性病变,恢复颈椎内源性、外源性的动力平衡是治疗本病的基础和关键,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上多采用非手术方法,为提高疗效及降低复发率,应使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颈椎牵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借助椎间韧带和关节囊的弹力和牵引时的拉力,使椎间隙增宽,扩大椎间孔,关节对位正常,消除因椎间盘变性、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的纵形压迫和刺激,达到治疗作用[6]。电脑中频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作用,可有效地解除颈局部痉挛,缓解对神经根及椎动脉的刺激,增强外源性稳定作用[7],因此中频加牵引方法对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由于人体上部经气不足,督脉气血不能上荣,脑失所养而致。颈夹脊穴内靠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上达清阳之窍。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在颈部的要穴,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又可维系诸阳经脉,使气血上注于脑[8]。百会穴为百脉汇聚处,能通调全身气血运行,醒脑利窍。肩外腧具有舒筋活络、解痉止痛作用。对颈夹脊、风池、百会、肩外腧施以电针可解除局部软组织痉挛,扩张血管,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恢复颈椎内外平衡,从而改善脑部的供血,缓解眩晕[9-10]。有学者通过TCD检测研究表明,针刺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改善,血管弹性和有效血流量增加[11]。因此,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疗效。临床治疗中,我们观察体会到针刺加牵引方法对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共同改善颈部肌群的紧张状态,缓解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和对颈神经根的刺激,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改善颅脑供血供氧,达到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的较理想的目的。本文通过两组治疗方法的比较,发现针刺加牵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想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

[1]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马军光,刘海潮.针刀垂直浅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19-2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翟宏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7):668-670.

[5]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7-129.

[6]马文央,王少军,龚星军,等.牵引加微波并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8):482-483.

[7]乔志恒,华桂茹.理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5-90.

[8]朱冬梅.电针风池穴、供血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7):41-42.

[9]周利,郑会芬,邹燃,等.颈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32-234.

[10]周立志,彭力,穆敬平,等.电针加三维正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38-240.

[11]李芳,张定强,涂小华.齐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的TCD评估[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7):440-441.

猜你喜欢

夹脊椎动脉颈椎病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