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M 2.5的研究进展

2012-11-29蔺凯王媚张阿昱马志鹏范歌梅

中国化工贸易 2012年9期
关键词:滤膜微粒颗粒物

蔺凯 王媚 张阿昱 马志鹏 范歌梅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一些河流污染严重,部分省市自治区出现雾霾现象,冬季尤为突出。大气污染防治中,PM2.5为其中一个重要监测因子,对PM2.5的监测有利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PM2.5 研究进展

一、前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部分城市经常出现雾霾等恶劣天气[1-3]。颗粒物(PM )污染是空气中最常见的一种污染物,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空气首要污染物。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提出,在基本项目中增设PM2.5年、日均浓度限值。

二、PM2.5概念及其来源

PM2.5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通常也叫细颗粒物。PM2.5来源广泛[3]、成因复杂,主要为人为排放,包括燃煤、烧秸秆、烧烤、机动车出行、餐饮油烟、建筑施工扬尘、喷涂喷漆装修等。

三、PM2.5对人体的危害

PM2.5表面吸附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如Pb、Cd、Cu、Ni、NO3,多环芳烃类,甲醛等[4,5]。这些物质通过人体呼吸作用进入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人体其他组织器官,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6]。

由于PM2.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如美国PM2.5年、日均标准浓度限值分别为为0.015mg/m3、0.035mg/m3,世界卫生组织PM2.5年、日均标准浓度限值分别为为0.010mg/m3、0.025mg/m3[7,8]。

1. 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

细颗粒物直径在2.5至10微米的通过呼吸可以进入呼吸道,一部分被鼻腔绒毛阻拦,而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进入人体肺部,研究显示[9]: PM2.5可引起大鼠呼吸系统显著的免疫损伤,其中以高剂量的PM2.5染毒对机体的损伤尤为显著,机体暴露于高剂量沙尘暴细颗粒物PM2.5环境可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危险。

2. PM2.5对人体遗传方面的影响

些PM2.5颗粒上吸附有重金属、多环芳烃类等有毒物质,有些研究发现,颗粒物粒径越小,致突变作用就越强[10,11]。国内外研究PM2.5对人体遗传方面的影响已有很多[12,13],其中张文丽研究小组[14]采用采用滤膜法采集太原市和北京市大气中细颗粒物,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以人肺泡上皮细胞作为靶细胞,测定细颗粒物对细胞的损伤,结果表明:细颗粒物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毒性。

PM2.5的危害还有很多,如对人体免疫系统、细胞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四、PM2.5的监测

1.样品的采集

样品采集一般用总悬浮微粒采样器等进行,计算一定时间、一定流量下滤膜上沉寂微粒的质量,进而研究微粒中各种组分的含量。有研究发现[15],聚氯乙烯滤膜不易吸水、阻力小、带静电、采样效率高、分析空白值等优点。

2.样品的分析

样品浓度的分析[16]:将滤膜放置在温度25℃和相对湿度50%的恒温恒湿室内48h, 然后用精密天平称量样品采集前后滤膜质量差,通过大气的采集体积可得出大气气溶胶的质量浓度。

样品成分分析:由于PM2.5颗粒物来源很广,其中还有很多类物质,也有研究发现里面还有病毒和细菌[6],因此,对于不同物质类别的采用相对应的分析方法。

2.1 PM2.5中无机元素测定

PM2.5中无机元素种类较多,如Pb、Cd、Cu、Ni等,其一旦进入人体,将会严重损害健康。将样品采集后,称重,计算其质量浓度,然后通过消解,使微粒中吸附沉积的重金属成游离态。常见消解方法有电热板消解法、密闭容器消解法、干灰法、X射线法等[17]。常用检测方法有:原子吸收法(AAS)、ICP-MS法、氢化物发生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分析仪等。其中Cu、Cd、Pb、Zn、Mg等元素采用AAS法测定,As、Hg采用氢化物发生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2 PM2.5中有机物测定

PM2.5能吸附一些如甲醛,多环芳烃等有机物质,对于这些物质,常用的方法有: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

2.3 PM2.5中遗传毒性物质研究

PM2.5微粒通过呼吸作用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对人体多个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有研究发现,PM2.5能改变血液成分组成与数量,改变心脏的功能状态等等[18]。

五、展望

我国空气颗粒物监测主要是对PM10的监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PM2.5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家环保部也出台了对PM2.5监测的“四步走”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些成熟的监测方法会使我们更加全面的评价环境空气质量。

参考文献

[1]殷永文等.环境科学,2011, 32(7):1894-1898.

[2]张丹,周志恩.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1, 33(5):14-18.

[3]屈成锐,赵长遂.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2):22-26.

[4]牟玉静, 吴海, 宋文质等.环境化学, 2003, 22(1) : 32-37。

[5]Zhang Yuan xun, et al.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 2006, 267(2): 497-499.

[6]岳常丽,刘红刚.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 25(4):437-440.

[7]陈魁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 36(1):47-50.

[8]US EPA Office of Air and Radiation. Office of air quality planning and standards fact sheet: EPA recommended final ozone and particulate matters standards(S). 1997.

[9]晓开提等.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4(10):1097-1104.

[10]Carero ADP, Hoet PHM, Verschaeve L, et al. Enviromen tal and Molecular Mutagenesis , 2001, 37(2): 155-163

[11]Maeshima E, liang XM, et al.. Archives of Enviromental Health, 2002, 57(5): 425.

[12]Van M J M, Borm P J, et al. Inhal Toxicol, 1999, 11(12):1123-1141.

[13]Nehls, Peter, et al.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7, 105(Suppl 5):1291-1296.

[14]张文丽等.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 20(1):3-6.

[15]严向宏.广州化工,2011, 39(3):130-132.

[16]王玮等.环境科学研究,2000, 13(1):1-5.

[17]吴晓霞等.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3):44-47.

[18]Sorensen M, Daneshvar B, et al.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3, 111(2) :161- 166.

猜你喜欢

滤膜微粒颗粒物
浅谈冬奥会前期朝阳市空气质量及细颗粒物变化及成因
纳滤膜在盐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思路浅述
纳滤膜的改性研究进展
纳滤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固相萃取—离子色谱测定大气颗粒物的甲胺类及其氧化产物
气象条件对青岛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分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于大气重金属采样滤膜的研究
细颗粒物悄悄地杀你?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