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坟运动”的政治与文化因素
2012-11-29何三畏
何三畏
有媒体报道河南周口“平坟复耕运动”的消息,第一句是这么写的:“被传为千年‘第一难事的平坟工作,近来在河南周口市破题。”我吃了一惊:“平坟工作”竟然是“千年”来的政府的日常工作?历史上的政府也“十分重视”和“强力推进”平坟工作?历史上“坟墓和发展”的矛盾也像今天这么尖锐?
我不知道数千年来有哪个政府真干过这样的事情,除了在战争和军事的紧急情况下。我相信在土地私有的年代,政府不太方便做这样的事情。恰恰相反,慎终追远,才是封建时代的“政治正确”。如果某一任州官以“复耕”的理由要求某一家族把祖坟铲掉,他恐怕是已经疯了。
正是因为农村土地“国有化”(表面上集体所有,实际上集体根本没有权利处置,只有上级领导才能以国家的名义处置),每一个家庭和家族都没有土地,理论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作为私有的墓地,墓地再难以家庭和家族为单元,多半时候是被干部临时指定的,所以只能零星地分散在集体的土地上。这就是为什么1949年后,农村到处都是乱坟。同时也表明,数千年的殡葬文化骤然中断。
到了“文革”时期,甚至墓碑都因为属于“四旧”而被破除。那个年代的乡民(当时被称为“人民公社社员”)死了,一般没有名字,就一个土堆,分散在“农业学大寨”的土地上,非常简陋,简直不像一个诞生过孔子的民族,看不出一点“慎终追远”的想法。
“文革”结束,农民分得了“责任地”。原则上,只有自家的“责任地”,才能是自家的坟地。这样一来,农村的坟墓就更加分散而零乱了。而这时开始有一些文化上的宽容,允许人们追宗认祖,加上农民渐渐开始实现温饱,后来又出现了经济分化。于是,农村分散的墓地开始由小土堆变成了真正的坟墓,一般会有一块墓碑。再后来,坟墓“等级化”,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在农村建豪华坟墓。这成了农村非常突出的景观。
在山区和丘陵,坟墓一般会自动集中到高地,也就等于把适合耕作的土地留了下来。但在平原,坟墓就星罗棋布在责任田里,占用大量耕地,也使土地不能用大机器耕作。而今天的政府,虽然名义上说农村土地是农民的“责任地”,但同时也觉得自己对它“更有责任”。他们相信权力的能量,包括“挖祖坟”这种为传统文化所不能容忍的行径,都不在话下。
如果地方政府真要“不留死角”,“一战到底”地开始“平坟运动”,我相信这会成为“千年来第一大难事”。但我也相信,实际上它会留下“死角”,或者网开一面。例如,“处级以上”干部的祖坟,“革命烈士墓、知名人士墓和古墓,以及少数民族、华侨、外籍华人墓地、港澳台同胞墓地等。”
建坟是文化,挖坟也是文化。历史上,很多“干部”的坟墓确实也被挖了,否则,现在的地面到处都是大干部和名人的坟墓。就说封建社会“最大的干部”皇帝吧,如果他们的墓都没被后人毁掉,那今天将会为中国的旅游产值作多大贡献啊。但它们大多不在了,今天能够卖个好价钱的帝王,远近的都已经很少了。至于有规模的,以建制的队伍挖百姓家的祖坟,则是一种“新文化”,历史上还没有大规模发生过。
新中国以来,有过好几波“平坟运动”。除了前面提到的“文革”时期,还有“大跃进”时期。大致说来,前30年“平坟”的理由多半是“政治”,后30年,主要是“发展”。这方面的知识由于很少被提及,差不多失传了。笔者小时候的惊恐记忆之一,是看到大人们把祖坟挖开,把残留的白骨和陪葬抛出来,取出石头来,做了两件事:一,建牛圈和猪圈,二,砌毛主席语录碑。今天的“平坟运动”,都是异地任职的领导,在外地挖别人祖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