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点分析

2012-11-28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舅舅大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总是有着一定写作目的和创作意图:文以载道,寓教于乐。这里的“道”和“教”通过作品体现出来,那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作品主题。作品的主题是我们理解把握文章的关键,是最终的归结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散文和小说时应当学会提炼和概括作品主题。作品主题,又是在平时的考试乃至高考当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考点和考查方向。高一阶段,我们在阅读散文和小说时应该有意识地积累提炼和概括作品主题的方法。

提炼和概括作品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

方法解说

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形象是散文的生命。散文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散文借助形象来表达意义,形象是手段,意义是目的。这里所说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意义包括感情、思想等,也就是作品的主旨所在。在抒情性散文中,作者可以把感情寄托于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中;在说理性散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可以通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加以阐释和证明。

我们首先要通过粗读文本,识别其类型,然后具体剖析所写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统观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要准确地解读文本,还要弄清形象群中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提炼概括主旨的过程就是理清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弄清形象与意义的关系的过程。能够理清诸多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品主题也就得到了准确解读。

文本展示

预 言 家

许锋

新的一种职业是预言家。就是能提前知道有些事儿。几千年前,秦始皇就想让自己不死,求神问卜,算命测字,穷忙活了好几十年,还是死在了半路上。连遗嘱都被人改了。若那时就有预言家,老秦起码不至于暴毙。

预言家知生死,富贵,凶吉,情仇。世间万物了然于胸。

河谷间要建一座桥。河谷两岸山壁林立,怪石嶙峋,多急流险滩。几十年来只有一条铁索,胆大者过桥时要把自己倒悬于半空。因敢过此桥者寥寥无几,因此自有铁索以来还没人从桥上掉下去。没死过人。

拍板建桥者为A官。A官说要建一座济困桥,民心桥,幸福桥。就是好桥。预言家闻讯而至,道,此桥不可建。A官问何故?道,建了会死人。A官大怒,下令把预言家赶下山去。

预言家孑然立于山巅,声嘶力竭地劝阻人们不要建桥。人哪里肯听,当预言家是神经病。预言家道,此桥,乃山谷幽冥之路。然后,倏忽不见了。人们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大为惊诧。

A官若有所思。

A官回到办公室,把包工头叫来,把十万块钱扔给他,说,桥必须给我建好,保证用五十年,少一天都不行。包工头急切地说,桥我一定建好,但这一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这么长的桥,怎么着也能抠出点辛苦费不是?

A官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都去现场抽查,而且从今天开始,你老婆孩子以及所有的親属都不能外迁,直到桥建成验收合格。

包工头一激灵,拎着装钱的袋子扭头去了现场。

预言家出现在A官面前,一脸颓丧之色。

A官哈哈大笑,怎么样,那桥还会是幽冥之路吗?预言家缓缓道,你用心架桥,那桥自会稳固得很。但预言家又缓缓地说,但你不可能天天去现场,也不可能时时盯着看,而且,你也看不出钢筋里面的猫腻。

A官一激灵,急切地问,那你说怎么办?

预言家道,我只预知未来,不可以救世。

A官叫来其他两位未中标者,让其中之一监督包工头的原材料采购,另一位监督现场施工。同理,从当天开始,两位的老婆孩子以及所有的亲属都不能外迁,直到桥建成验收合格。两位信誓旦旦领命而去。

桥的两端还各架了一台监视器,全天候监控。

山风凌厉地在山谷间划着音儿。老鸹从彼岸到此岸飞来飞去,“呱呱”的叫声吵碎了预言家的心。预言家颓丧地坐在一块石头上,预测着桥或者人未来的命运。

桥终于建成了。

A官剪彩之后,第一个上了桥。预言家紧随其后。还有包工头一家子。两位未中标者的一家子。还有桥两边的山民。还有建桥的工人。桥上站满了人,挤得满满当当的。

A官说,预言家说,此桥建了会死人,大家敢不敢跺跺脚看此桥会不会垮,会不会死人?

一时响声如雷,犹如千军万马。

结实得很。

再看预言家时,他已须发皆白。

这是预言家辉煌的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预言。预言准,便生,成仙。不准,便死,速朽。

预言家颤巍巍地问A官,送上门的肥肉不吃你心甘?

A官耳语,与你打赌的另一位预言家给了我一个更好的承诺,你说我听谁的?

预言家气喘吁吁道,他承诺什么?

A官说,你死了,让我当预言家。

(选自《羊城晚报》2011年5月16日)

小说中“A官耳语,与你打赌的另一位预言家给了我一个更好的承诺,你说我听谁的”,请结合文本主旨探究,这“另一位预言家”

是: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非常典型的主题探究题。解答这道题要整体感知全文,把握主题,抓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清A官转变的前因后果。预言家“声嘶力竭”的劝阻以及“此桥,乃山谷幽冥之路”的谶语让人们大为惊诧,狐疑满腹,A官终于幡然醒悟,采取得力措施最终建造起一座“济困桥、民心桥、幸福桥”。

参考答案: A官在预言家谶语的警醒下,在良知和责任的感召下,幡然醒悟,最终采取得力措施建造起一座“济困桥、民心桥、幸福桥”。“A官耳语,与你打赌的另一位预言家给了我一个更好的承诺,你说我听谁的?预言家气喘吁吁道,他承诺什么? A官说,你死了,让我当预言家。”是点睛之笔,由此推知,其中的“另一位预言家”当指做人的良心、为官的责任。

二、梳理情节,明晰主题

方法解说

小说的情节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段。情节的发展就是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成长史,更是揭示主题的过程。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小说就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对主题思想的揭示与升华。

相对而言,散文的情节不像小说那样完整,也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戏剧性。散文的情节具有片断性、跳跃性和意象性的特点,比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在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和揭示深化文章主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而,分析作品的主题离不开对情节的探究品读。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品读,对线索结构的梳理,动态地分析作品的主题是解读小说和散文的重要方法。

文本展示

大姐的婚事

刘庆邦

堂嫂给大姐介绍了一个对象,是堂嫂娘家那村的。堂嫂家和我们家同住一个院子,大姐当时又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堂嫂和大姐可以说天天见面。可是,堂嫂没有把介绍对象的事直接对大姐说,而是先悄悄地跟母亲说了。母亲暂且把事情放在心里,也没有对大姐提及。她认为这是家里的一件大事,需要先和我商量。父亲去世后,我作为家里的长子,被母亲推到了户主的位置,遇到什么大事都要征求一下我的意见。我当年正读初中,住校,每个星期天回家一次。等我星期天回到家,母亲才把堂嫂给大姐介绍对象的事跟我说了。

大姐比我大五岁,是到了该找对象的年龄。堂嫂给她介绍的对象,是一位在县城读书的在校高中生。高中生的父亲是我的老师。我在我们学校的篮球场见过那个高中生,他的身材、面貌都不错,据说学习也可以。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他的家庭成分是富农。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是以家庭成分划线的,一个人的家庭成分对一个人的命运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如此,一个不好的家庭成分,还会对其所构成的社会关系起到负面的辐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家和那个高中生结成了亲戚,在我们家的亲戚关系中,就得写上其中一家是富农。这对我们兄弟姐妹今后的进步会很不利。我还有二姐、妹妹和弟弟,第一个找对象的大姐,应该给我们开一个好头儿。另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父亲曾在冯玉祥部队当过一个下级军官,被人说成是“历史反革命”。因为这个问题,我们家几乎成了惊弓之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姐找一个富农家的孩子作对象,我们家会招致更多的歧视。于是,我断然否定了这门亲事。母亲说是跟我商量,其实是以我的意见为主。

按说别人给大姐介绍对象,决定权应该属于大姐。就算不能完全由大姐决定,大姐至少应该有知情权。然而,我和母亲把大姐瞒得严严的,就把堂嫂给她介绍对象的事回绝了。

接着,又有人给大姐介绍对象。这个人识字不多,但家里的成分是贫农。既然成分好,我就没有什么理由反对。这个对象后来成了我们的大姐夫。大姐夫勤劳,会做生意,对大姐也很好。据大姐说,刚和大姐夫结婚时,他们家只有两间草房,家里穷得连一个可坐的板凳头儿都没有。为了攒钱把家里的房子翻盖一下,大姐夫贩过粮食,贩过牛,还贩过石灰和沙子。有一回,大姐夫从挺远的地方用架子车往回拉沙子,半路下起雨来。他舍不得花钱住店,夜里就睡在一家供销社窗外的窗台上。为防止睡着后从窗台上摔下来,他解下架子车上的襻绳,把自己拴在护窗的铁栅栏上。他带有一塊防雨的塑料布,但他没有把塑料布裹在自己身上,而是盖在了沙子上面。风吹雨斜,把他的衣服都潲湿了。大姐夫和大姐苦劳苦挣,省吃俭用,终于盖起了四间砖瓦房。大姐夫特意在院子里栽了一棵柿子树,每到秋天,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连柿叶都成了红色。

然而,大姐家好日子刚开头,大姐夫却去世了。去世时,还不到六十岁。

当年农历十月初,我回老家为母亲烧纸,大姐也去了。在烧纸期间,大姐在母亲坟前长跪不起,大哭不止。一边哭,一边对母亲说:“娘啊,你咋不说话呢?你咋不管俺家的事呢?夜这样长,我可怎么熬得过去啊!”

为了陪伴和安慰大姐,这次回老家,我到大姐家住了几天。在和大姐一起回忆过去的事情时,我才对大姐说明,堂嫂曾给她介绍过一个对象。大姐一听,显得有些惊奇,说自己一点儿都不知道。因为同村,那个人大姐是认识的,大姐叫出了那个人的名字,说人家现在是中学的校长。我还能说什么呢,因为我的年少无知,短视,自私和自以为是,当初我作出的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情我之所以老也不能忘记,是觉得有些对不起大姐。大姐一点儿没有埋怨我,说那时候都这样,找对象不看人,都是先讲成分的。

(《散文选刊·下半月》2011年第8期)

本文的内容和主旨: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一是要梳理故事情节:“文革”期间,堂嫂给我大姐介绍了一个对象,是堂嫂娘家那村的,但因为我嫌弃男方的富农成分,一票否决了大姐的婚事,乃至于造成了大姐后来的多灾多难。大姐却毫不认命,时至今日依旧活得那么乐观豁达,而“我”却始终感觉到自己对不起大姐。情节梳理清楚了,文本的内容也就容易概括了。二是要把握大姐的性格:毫不认命,坚韧顽强,乐观豁达。“大姐一点儿没有埋怨我,说那时候都这样,找对象不看人,都是先讲成分的”,既是大姐对我的谅解与包容,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也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化与升华。

参考答案:“文革”期间,堂嫂给我大姐介绍了一个对象,是堂嫂娘家那村的,但因为我嫌弃男方的富农成分,一票否决了大姐的婚事,乃至于造成了大姐后来的多灾多难。大姐却毫不认命,时至今日依旧活得那么乐观豁达,而“我”却始终感觉到自己对不起大姐。文章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却道出了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个和大姐一样的乡下女子的命运,以及和黄土地几千年来不屈抗争、不认命的农村妇女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空间。

三、赏读环境,深究主题

方法解说

“知人论世”是我们把握文学作品主题内涵的基本原则。

首先,就是要了解作者的个人独特的背景及其时代背景。因为个人的阅历和社会环境都深深影响着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进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其次,要对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作全面而综合的观照与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和散文中,对表现主题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是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揭示作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整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充分展示历史的真实和民俗的真实,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常常被当作社会环境的暗示。散文中的自然环境往往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邃的思想。

文本展示

怪病

远山

我叫陈东,是我们本地一所大学的老师。

今年夏天,我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我的脚底起了一种水泡,黄色的水泡,也不痒,但是钻心地疼。最严重的时候,双脚都不敢着地。没办法,我只好买了一副双拐拄上。我到医院去找我的一位老同学,皮肤科专家郑成。郑成看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后,含糊其词地咕哝了一句,是癣吧。我马上说,这不是癣,癣痒,我这脚一点儿都不痒,就是疼,一个劲儿地疼。郑成说,先开点消炎粉、止痛膏试试吧,不行再来。谁知道,用了郑成开的药,情况更糟,疼不但没有止住,脚底反而溃烂起来。

我知道找郑成解决不了问题,就去看一位老中医。老中医满有把握地说,一水治百病。你这病,啥药也不用涂,你就到浴室去泡澡,一泡包你好。我就按老中医的法子,到浴室里去泡。但是,老中医的法子也不管用,我的脚底照样溃烂,疼得钻心。不仅如此。此后不久,街上渐渐地出现了一些和我一样拄双拐走路的人。不用问,我知道他们得的是和我一样的病,而且还都是我传染给他们的。因为,那天浴室里洗澡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对此,我只有深表遗憾。

过了几天,我的老同学——皮肤科专家郑成却打电话让我一定去他那里一趟。我一到,郑成就拉我到一架显微镜前。显微镜下,我看到了一群像孑孓一样的小虫子在动来动去。郑成问我,看到了吗?我说,看到了。郑成说,你看到了什么?我说,我看到了一群像孑孓一样的小虫子在动来动去。郑成激动地說,哥们,那不是孑孓,那就是从你脚底的溃烂物中分离出来的病毒,我已经把这种病毒命名为“陈东病毒”。我一拳朝他胸前捅了过去,骂道,你小子,想让我遗臭万年吗?郑成嘿嘿地笑,说,你可别不知好歹呀,我想让你永垂不朽呢。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都在奋斗,图个啥?不就是想名垂青史吗?连我们的老祖宗孔夫子都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呢,你要是真怕出名,就用我的名字命名好了。不过医学界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病毒从谁的身上提取出来的,就用谁的名字命名。我要是连这点基本的医学良知都没有,还配当一个医生吗?我说,你既然高兴用我的名字命名,你就用好了,反正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怎么治好这种病,怎么能尽快地解除我的痛苦。郑成耸耸肩膀,然后将双手一摊,说,哥们,对此,我就无能为力了。我说,那你还激动个屁。郑成开心地笑了,说,这你就不懂了吧,在医学上,能够发现一种病毒,就足以使一个人名垂不朽了。郑成又进一步说,发现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果不其然,不久,报纸上登出了郑成发现“陈东病毒”的消息,并且称,郑成的这一发现,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所确认。该消息还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郑成作为世界顶尖医学奖的候选人推荐上去。电视台的记者也不失时机地采访了郑成。郑成面对记者的镜头侃侃而谈,那副小人得志的模样简直让人恶心。

郑成出了名。但我们这个城市里像我一样拄着双拐走路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不久,我们这里就被宣布为疫区。

就在这时,我舅舅来了。舅舅也是听说我得了一种怪病才来看我的。舅舅进城,先要走几十里的山路,然后再坐几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市里。舅舅到我家的时候,两只解放鞋上沾满了黄泥。一进门就问我得了什么病。我就把我的病情和我的痛苦讲给舅舅听。我一边说,嘴里一边咝咝地吸着凉气,以表达我的疼痛。舅舅听完,哈哈大笑,说,是这呀,好治。说罢,舅舅叫我给他一只碗,两块抹布,舅舅将他解放鞋上沾的黄泥巴刮到碗里和上水,调均匀了将黄泥抹在抹布上,弄得像两张大膏药,然后解下我脚上缠裹的绷带,用抹上黄泥的抹布将我的双脚严严实实地包了起来。我正要对舅舅的行为提出异议,我的两只脚底却感到了一股凉意。与此同时,钻心的疼痛渐渐消失,最后无影无踪。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这种情况的出现太突然了,我不敢相信我的脚已经不疼了。我仍然拄着双拐,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了一下。结果,一点也不疼。我又用力地在地上踩了一下,还是不疼。我还是不敢相信,又使劲往地上跺了一下,还是一点也不疼。直到这时,我才“咚”的一下将双拐扔到了地上。与此同时,我的眼泪泉水般地流了出来。舅舅站在一旁,呵呵地笑,说,怎么样陈东,我不骗你吧?李强(舅舅的儿子)就是这样,上大学的时候,一到学校,脚底板就起泡,流黄水,疼得钻心。放假回到家里,一赤脚下田干活,准好。时间一久,我都有经验了。

这个法子是舅舅发现的。但舅舅是个农民,没文化,自然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于是,我就以我(陈东)的名义,致函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我的这一发现。这一次,我也学能了,我绕过了我的老同学皮肤科专家郑成,免得他小子再从中做什么手脚。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

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正反对比、小中见大的创作方法。医生们束手无策的“怪病”,一个老农却用泥巴轻松治愈,颇具喜剧意味,更具嘲讽意味。在鲜明的对比中,揭露着医学界的浮躁浅薄和故弄玄虚。如果说陈东看病的遭遇表现了医学领域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话,那么世界卫生组织对郑成发现“陈东病毒”的褒奖则是对学术领域的讽刺,而电视台记者对郑成的追捧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的社会。

参考答案:文本通过陈东看病的遭遇和“陈东病毒”的“奇遇”猛烈抨击了当下浮躁的社会里,世人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猜你喜欢

舅舅大姐
弹弓
这是臭大姐
不用担心
发红包
磕头
到海岛去
素质
明天再戒
当“大姐”遭遇“打劫”
大姐的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