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胡人乐 东去盛唐瓷:浅谈陶艺奇葩唐三彩
2012-11-27汪冲云王瑛瑛
文/汪冲云 王瑛瑛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由于色釉含铅量比较高,具有一定的毒素,日常用瓷均为少见,多作陪葬之物,与此同时也是我国古代较早的外销瓷器。
目前考古发现唐三彩窑址主要集中在河南巩县的黄冶窑,此窑器物较为精致。另外陕西铜川黄堡窑、西安市郊机场窑、河北内丘西关窑等也有相继出土。唐三彩是采用二次烧成法的器物,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将烧成温度为850℃-950℃的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将窑炉内烧成的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周扩散和流动,各种颜色互相浸润,烧成后呈现丰富的色泽。目前发现最早的唐三彩是唐高宗时期,后经发展,到开元、天宝时期为其顶峰时期,安史之乱后走向衰弱。
唐三彩造型丰富,一般可分为人物俑、动物俑、生活用具和建筑模型等。人物俑有妇女、文官、武将以及胡人俑等,人物的造型即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又体现了道教的修为;动物俑种类繁多,以马和骆驼数量居多,也最具艺术价值,马的臀部比较肥硕,颈部比较宽,此与中原马不同,据史料记载是从西域进贡来的,三彩马的造型特征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马眼睛圆睁,耳朵紧贴着,似乎在静听或听到什么,体现了马的内在精神和韵律,足以看出匠师的高超技艺;日常生活用具有瓶、罐、杯、烛台和枕等;建筑模型有亭台楼阁以及花园中堆砌的假山水榭等。唐朝继承了秦汉时代的厚葬之风,不同之处在于陪葬之物品种更加多样,以及陪葬的人物俑和动物俑表情更加丰富多彩。
《唐三彩马俑》
《唐三彩贴花罐》
《唐三彩宗教人物俑》
《唐三彩开光花卉纹脉枕》
唐三彩以白色粘土为胎,胎质松脆,远不及青、白瓷实用。釉色以黄、褐、绿三色为主,但非仅有此三色,古代三乃多之意,颜色在两种以上均称三彩,其颜色除白色外还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等多种色彩,其色彩自然协调。
在唐代的艺术中对马的描述众多,诗人杜甫曾在其诗中多次提及,如《送远》:“带甲马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马匹和骆驼乃唐代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早在汉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入住中原,形成汉夷杂居辽阔的疆土,至隋末唐初北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深受胡人的影响,喜欢狩猎,以及辽阔疆土的军事需要,养马之风盛行,至盛唐时,马已经成为一种宠物,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曾命令大臣驯养良马多达43万匹。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平时均是骑马出行;自西汉张謇开通丝绸之路之后,西域、欧洲、中亚和西亚的商人不断的前往中国,使得唐朝贸易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为唐朝带来了众多的异域风情,同时也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国外,然而丝绸之路中浩瀚的沙漠,使得前行艰难,马匹运输物资更是不可能,所以骆驼便成了丝绸之路长途运输的常用交通工具,此与唐墓中出土大量马与骆驼的唐三彩瓷器有着及其重要的联系。
唐三彩在唐代就已经远销海外,如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等。在随后的陶瓷史中也曾有提到过再度仿制唐三彩,如“辽三彩”、“金三彩” “新罗三彩”、“柰良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瓷器不仅传递了唐代的社会风貌等信息,更向我们诉说了大唐包罗万象的盛世场景,具有不可抹灭的历史、艺术、文化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