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客为舞台:后旅游体验行为的建构性诠释
2012-11-27谢彦君
李 淼 谢彦君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1 引言
只要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能够获得深度体验(Deep Experience),他们就往往会倾向于通过某种、甚至多种方式向他人展示其旅游体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炫耀或沟通过程,更是一个体验强化与体验建构的过程。传统上,这个过程往往以口碑的形式做单向线性传播;而现代网络空间的万维拓展,为这个传播过程提供了新的舞台。在这个空间中,“博客”已然成了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博客自上世纪90年代最先在美国出现以来,“作为‘针对大众的按钮式出版业(push-button publishing)’,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Cayzer,2004),并已成为网络口碑传播的重要形式(Pan,et al.,2007)。由于旅游本身在建构人生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通过博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有一部分人已经成了旅游博客的专门写家,津津乐道于对其旅游体验进行集中展示,从而聚积起大量人气,成为旅游“名博”。尽管这些“名博”在数量上凤毛麟角,但却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Marlow,2003)。而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旅游学界尚未给予应有的关注。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旅游体验已成为旅游研究关注的热点,但对于后旅游体验行为(Post Tourism Experience Behavior)的建构性问题的相关研究却仍付之阙如。实际上不难想象,每一次的深度旅游体验都会引发旅游者极富多样性的后旅游体验行为。之所以这些行为至今鲜有人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其原因可能是,在这个领域所需要的实验性的研究手段和实证性的研究方法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甚至关于从哪个角度切入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也都还没有足够的理论准备。但是,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快速地将旅游体验的反身式研究推向了这个领域的前沿。本文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个初步尝试。为此,本文将视线聚焦于旅游“名博”,从表演的视角探究他们在后旅游体验阶段是如何通过博客将其个人的旅游体验呈现给他人的。
2 表演的视角
尽管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旅游学者麦肯奈尔就吸收社会学中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以表演隐喻旅游并对旅游本真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主流旅游研究真正呈现出的表演转向却是在上世纪90年代(Haldrup,Larsen,2010)。在这一转向中,Edensor(1998)、Bærenholdt(2004)等一批学者通过表演视角审视旅游并积累起丰硕的成果(Adler,1989;Bærenholdt,et al.,2004;Coleman,2002;Desmond,1999;Edensor,1998;Edensor,2000;Edensor,2001;Ek,et al.,2008;Haldrup,Larsen,2010;Hannam,2006;Lew,et al.,2004;Löfgren,1999;Malam,2004;Noy,2008;Perkins,Thorns,2001;Quinn,2007;Sheller,Urry,2004;Weaver,2005)。如今,这一转向在西方主流旅游研究领域仍方兴未艾。
表演转向源于对英国学者厄里(Urry)提出的“旅游凝视”理论的批判,它对强调视觉感受在旅游体验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旅游者并不是被动地由他人摆布的消费者,他们在凝视旅游地(即舞台)的同时,还会步入舞台用身体富有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因此表演转向关注旅游者如何通过多种身体感官去体验目的地;同时,对旅游地而言,表演转向认为,这些地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通过旅游者的表演生产出来的,只有旅游者在上面表演,它们才能作为旅游地、旅游舞台出现(Perkins,Thorns,2001)。旅游者讲述的故事和传播的照片对旅游地发挥着生产、再造的作用。因此,表演转向不仅关注旅游者如何体验目的地,而且关注旅游者如何生产、设计并展示他们的体验(Haldrup,Larsen,2010)。简而言之,表演转向强调旅游者做了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做的。对于这一转向,厄里本人的学术态度是颇为开放的,他并未固守于自己的“旅游凝视”理论,而是投身到表演转向之中,与 Bærenholdt,Haldrup和 Lasen共同撰写了《表演旅游地》(Performing Tourist Places)一书(Bærenholdt,et al.,2004),通过表演透镜对丹麦旅游地的生产与消费进行了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表演转向是对厄里以往理论观点进行修正及拓展的结果。
在这一领域,国内学者也做了一些探讨。比如谢彦君在《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著作中,对旅游体验过程与戏剧表演过程的相似性进行了探讨,并建立起一个用以表达旅游表演以及相关范畴和内容的总体概念模型,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旅游体验的认识空间和深度(谢彦君,2005)。此外,刘丹青在对国际旅游学界的表演转向进行评介时认为,“体验”和“表演”是旅游者的心理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一种“对接”,“体验”是一种从外入内的过程,而“表演”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刘丹青,2008)。朱江勇、覃庆辉也对人类学的表演理论在旅游研究中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做出探讨(朱江勇,覃庆辉,2009)。但总体来看,国内外旅游学界对表演转向呈现出一冷一热两种不同的态度。作为一个声音,我们希望借助本文对表演转向再次做出回应。
3 研究途径
本文选取8个知名旅游博客,采用应用于网络社区及博客研究中的网络田野考察方法,深入其中进行研究。田野考察,原本是指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地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庄孔韶,2005)。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田野考察方法的应用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拓展到网络空间范围内,从而出现了“网络田野考察”,即“在特定时间内,通过持续的网上参与式观察,描述虚拟社区中的族群及其文化现象的过程”(朱洁,2008)。
在选取研究对象时,本文将目光聚焦于新浪网。新浪网作为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具有强大的网络影响力,同时,它也是国内最早推出博客频道的门户网站,且博客频道中设有专门的旅游博客板块(http:∥blog.sina.com.cn/lm/travel/index.html)。作者将这一板块中总人气榜排名前八位的博客①http:∥blog.sina.com.cn/u/1236937620;http:∥blog.sina.com.cn/u/1247915174;http:∥blog.sina.com.cn/u/1272933544;http:∥blog.sina.com.cn/u/1212717985;http:∥blog.sina.com.cn/u/1587243893;http:∥blog.sina.com.cn/u/1440103481;http:∥blog.sina.com.cn/u/1260849850;http:∥blog.sina.com.cn/u/1400565967。(在2011年2月至3月跟踪考察期间排名并未发生变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截面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
4 旅游博客的舞台设置
正如艾丹瑟(Edensor)所指出的,“表演发生于有意义的空间背景中”(Edensor,2001)。旅游博客舞台设置的作用,正是为旅游相关表演创造一个充满意义的舞台空间。这个空间的构成要件多半是由博客服务商提供的,其中包括博客的风格、版式及组件等。通常,博客服务商会设计不同风格的主题背景供博主选择,同时也允许博主对风格进行自定义。与多样的风格相比,博主在版式上自主发挥的空间很小,他们只能从服务商提供的几种版式中进行选择。在设置组件时,既可以选择服务商提供的组件,也可以进行自定义。服务商提供的组件有基础组件、娱乐组件、专业组件及活动组件:
基础组件包括个人资料、留言、访客、好友、微博、文章列表等;
娱乐组件包括相册专辑、视频列表、图片播放器、视频播放器和音乐播放器;
专业组件为偏好不同的博主提供了具有专业色彩的组件,如育儿工具、全球股市等;还为喜爱旅游的博主专门设计了“我去过的地方”组件,将博文题目标注在中国地图的相应地点上,当鼠标停留在某个省份时便可以链接到相应的博文;
活动组件中包括汽车遥控器、扬帆计划、玩玩小游戏等。
舞台空间的设置体现出博主个人的偏好与意图,但同时也呈现出某些共性特征。
4.1 布景——博客的风格
从博客服务商的角度来说,博客风格指的是整个博客的背景色以及博客标题部分的背景图片,它为整个舞台的景物环境奠定了视觉基调。一个博客的风格与博客名称以及博主呈现的个人特征三者之间可能潜在地意味着某种一致性,这一点从我们关注的博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名为“背包10年”的博客①http:∥blog.sina.com.cn/u/1440103481,其选取的背景图片由11张博主小鹏在各地背包旅行时拍摄的本人照片拼接而成,从不同时期的发型、服饰、表情、姿态等信息中可到看出他一步步成长为职业旅行者的过程。这与小鹏在博文“十年一梦”中对自己的描述相呼应:“10年之前,我和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对人生、事业十分迷惘,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但是大四那年的毕业旅行让我对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可自拔,随后攒些钱就辞掉工作去旅行,这样连辞8份工作,直到我发现旅行也能攒钱,于是生活就变成了旅行、旅行、旅行。”
以“独行伊夫”命名的博客也印证了这一点②http:∥blog.sina.com.cn/u/1212717985,博主伊夫选取了一张自己背对镜头、面向农场独自遥望远方的照片;孤独一人观赏风景的背影,恰到好处地刻画出一个独行者的形象。
此外,也有博主选择了博客服务商提供的不同风格的主题背景,虽然不是个性化的背景,但背景本身也往往与博客的名称谋求某种协调。例如,博主楚鹏将自己博客命名定为“楚鹏:生命只有一次”③http:∥blog.sina.com.cn/u/1272933544,背景图片是一辆在暴风雪中毅然前行的吉普车,其中隐含的意义可以通过楚鹏个人资料中头像照片上的文字作以解读:“追求生活、事业、修养的平衡。若问我缘何如此坚持,只因生命只有一次。”头像照片中,楚鹏站在一辆吉普车上,左脚踩在车后身的边缘处,右脚踩在备胎上,手持相机正在进行拍摄。文字、暴风雪、吉普车、身体姿势这些符号传递出博主对旅行意义的诠释。
4.2 亮相——个人资料中的头像
本文关注的博客都选用了“个人资料”这一组件。作为总人气榜排名最靠前的8个博客,他们使用的头像图片绝大多数(1人除外)都是博主自己本人的照片。在使用本人照片的头像中,从旅行背包、太阳镜、旅行帽、照相机这些物品以及拍照时所处的环境可以推断,这些照片是在旅途中拍摄的,画面上的人物或低头行走、或极目远眺、或昂首问天、或专注拍照,都与博主在博客中力图展现的生活状态及人生追求相契合。
而唯一一位没有使用本人照片作为头像的博主伊夫则使用了一张在野外环境中拍摄的动物照片,并在动物身体上方标注出自己的昵称,用以象征自己。照片中展现的是一只驻足眺望远方的豹,与“独行伊夫”的博客标题相互呼应。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博主并未将自己本人的形象隐匿起来,而是选择在博客标题部分的背景图片处以背影的方式亮相。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不加掩饰地以真实面孔亮相的这种做法,传达给观众的是真实呈现、真诚分享的态度。
4.3 观众席——访客、留言、评论
访客、留言、评论是由博客服务商提供的用以显示相关观众最新信息的组件,它们为博主和观众之间的沟通搭建起一个平台。我们观察到,每位博主都在博客舞台的边栏为观众预留出一席之地。事实上,针对博主个人信息的留言及针对博文的评论在相应的区域都有自己专属的空间。而博主有意将它们显现在主页的边栏里,这体现了他们重视观众、希望从观众那里获得反馈的意愿。访客、留言、评论这3个组件从不同方面为博主提供了观众的信息。
访客组件的功能是:A博主在登录自己的博客后,若观看了B博主的博客,那么A的头像便会留存在B博客的访客组件中,而B通过点击A头像可以链接到A的博客。这样,B就可以获得与A个人前台相关的信息,即A在博客中显露的身份、职业、年龄、个性、言论、喜好等。但访客组件只是提供给人们相互关注并进一步交往的可能性,二者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还需借助留言或评论组件。
留言组件中显示着观众要讲给博主听的话,话题由观众发起,通常并不针对博文的具体内容。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寒暄问候、对博客或博主的印象、建议问询以及吸引注意力。例如:
“路过,纯路过而已”,“最近怎么没见更新?忙什么?”
“你是一个孤独的人”“看了你的博客开场白,心里就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一个让我羡慕的人,在我看来充满了勇气的人,可能我没有那个勇气吧……”
“你旅行及摄影的资金从何而来呢?”
“大叔,你的摄影题材和内容都不错。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些图片的尺寸和色调都是没有处理过的。你能否把这图片都处理一下再上传呀?”
“好棒的博客,相互关注一下吧!”
对于留言,博主只会有选择性地进行回复,有些以公开的方式,而有些则被隐藏在后台区域。
与留言不同,评论组件显示的是最新发布的观众针对特定博文的反馈,其内容主要涉及观赏某一博文后的感想。对于评论,博主同样会有选择性地作以回复。
无论对于观众留言还是评价,作出公开回复是进行印象管理的一部分,目的在于维护或强化博主在博客中塑造的形象。因此我们看到,当观众提出与博主塑造的形象相一致的要求和建议时,他会表达出积极接受的态度。当观众对他的生活方式、态度、行为提出质疑时,他会以适宜的方式捍卫自己的立场。当观众对其表示认同赞许时,他会将自己的所知所感与他们分享。而这一切,若没有观众在场,就不会继续下去。
4.4 氛围营造——音乐、照片和地名
视听元素有助于博客氛围的营造。在所关注博客主页的边栏中,博主通常会借助音乐、照片、博文标题营造出自己博客独有的氛围。
在我们关注的博客中,有半数博客运用了“音乐播放器”组件。有些博客主页中并未放置“音乐播放器”,而是在具体的博文中插入了音乐。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主页中的音乐元素,它作为舞台构件之一,发挥着调节情绪、调动情感的作用。博主通常会选取几首歌曲,这些歌曲在观众登录到博客主页时便会响起。而这些音乐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节奏舒缓,容易让人放松下来;有些歌曲的名称中就包含有“宁静”“寂静”字眼。
照片和地名也普遍作为装饰品用于氛围的营造。博主放置于边栏的照片在色彩和图案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些照片多半是博主在旅途中拍摄的作品,个别的也有博主出版的书籍封面照片。在博客的边栏中,地名是不可或缺的字符,只是不同博客呈现地名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博主罗列出自己所到之处的地名,有的则按照不同地点分类提供了相关博文链接,还有借助博客服务商提供的“我去过的地方”组件将自己的游记标记在中国地图中相应的省份上。边栏中的这些照片和地名,仿佛一座座里程碑,作为博主丰富旅行经历的证明,被安置在舞台的周围,在它们的烘托下,整个舞台呈现出浓厚的旅游氛围;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按图索骥,链接到自己感兴趣的博文。
4.5 分舞台——微博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即时分享信息的平台。由于可以通过手机、QQ、MSN等直接在微博上发布文字、图片或视频,因此较之博客更为快捷。此外,微博的文字信息通常被限定在一定数量以内(新浪微博限定在140字以内),这就使得微博不必像传统博客那样精心地去构建“长篇大论”,用片言只语描述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即可。这些优点让博主们对当下这种流行的网络交流方式颇为青睐。在作者观察时期内,除一人外,其余所有博主都陆续在自己的博客主页中嵌入微博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最近更新的微博信息,也可以链接到相应的微博页面。微博相对于博客而言,就像是主舞台外的一个分舞台,上演着花絮片段。尽管在这个分舞台上演出的剧目没有主舞台上的剧目恢宏壮观,但其较快的更新速度以及细节化的呈现方式却很符合观众的胃口。微博的出现,是对博客舞台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延展与补充,使旅游博客上呈现的表演突破了旅游世界的界限,与博主的日常生活逐渐融合在一起。
舞台设置是旅游者在借助博客展示旅游体验时首先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它为博客表演提供了物质凭借,是博主表演理念的整体呈现,同时也对舞台上即将上演的具体表演起到烘托和限定作用。而在构建起博客舞台之后,博主才能够通过具体的表演来展示旅游体验。
5 博客舞台上的表演
博客首页中处于醒目地带、占据着大量篇幅的是一篇篇博文,是博客舞台上的主角——博主——的主要表演形式。其顺序按博文发表的日期倒序排列。每篇博文虽然内容各异,但其构成要素基本相同。具体来看,除正文内容之外,还包含有标题、发表时间、图片或音乐标识、博主加注的标签以及博文所属类别,同时,每篇博文被阅读、评论、转载及收藏的次数也都记录在博文尾部。为探究博主如何借助博客进行表演,我们采用截面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博客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博客之间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
5.1 表演者自白——“我”
在被研究博客中,总能看到与“我”有关的字眼,所有博主都专门撰文描述了自己。这个“我”是博主塑造出来的“我”,既有真实呈现,又带有表演成分。这些有关“我”的文字存在于被置顶的博文或压箱底的第一篇博文中,或是边栏里醒目的位置上,抑或是颜色醒目文字可以链接到的关于博主的专访中。在那里,用文字编织的问答、诗句、话语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职业旅行者”“快乐的人”“喜欢挑战的人”“行走者”“平凡的丑男”……附着在这些人物身上的,还有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生活理念及方式、个性与喜好以及旅途见闻和感悟。
借助部分文字留下的时间线索,可以判断出这些有关“我”的文字大多是在博客运行一段时间后写就的。之所以如此,也许可以用以下两个原因作以解释:
第一,博主在博客中的优异表现为他们培育起一批观众,但在博主与观众之间总是存在着一道由网络筑起的屏障,如果博主不主动“显身”的话,观众便无法看到博主的“真面目”。然而,观众是充满好奇心的。要想维系并吸引更多的观众,就需要满足他们的期待,而实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袒露自己,告诉观众“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二,博客的高点击率提高了博主的知名度,逐步引起目的地营销组织、旅游企业、出版商、媒体等机构的关注,一些博主的社会角色也因此丰富起来。除了担当博主之外,他们尝试着拓展新的领域——接受媒体采访,撰写书籍稿件,出售原创摄影作品,或是为旅游目的地或企业代言。虽然选择角色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要想演绎好这些因博客而获得的多重角色,使角色之间协调一致、相辅相成,他们有必要在博客中主动呈现自己,尽管事实上这个“我”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是建构性的。
5.2 表演载体——照片、文字、音乐
在被研究博客中,博文作为主要的表演形式通常借助于照片、文字和音乐来完成叙事。与传统的游记不同,这些博文并不单纯依靠文字,而是用照片部分地取代了文字描述,成为叙事的构成要件,并运用音乐增强表演的感染力,提升观众的体验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照片、文字和音乐这些不同的载体创造出一个旅游情境,从而调动起观众的多种感官,使其仿佛置身于旅游世界中,更切实地体会博主呈现出的旅游情境。但是,这个再造的旅游情境绝不是现实的复本,而是博主在原有旅游情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叙事的方式建构的真实。接下来,我们将叙事载体作为切入点,对博主们在博客表演中所具有的共性进行探讨。
首先,按照时间历程来看,博文中照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总体上呈现出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配以音乐的趋势。本文中关注的博主大多被博客服务商授予“风云博主”或“资深博主”的称号,有着三、四年的博龄。在他们的早期作品中,还零星可见通篇只有文字或是大段文字辅以照片的博文;但在近期作品中,照片显然已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并且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成为最重要的叙事载体。同时,照片的质量也日渐提升。这些照片普遍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用专业摄影的眼光评判,其中不乏佳作。当然,这些照片是博主从拍摄的大量照片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而且大部分都利用软件处理过。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博主(只有一人除外)都在照片上加了标签。这些标签多半是博客网址或博主昵称,也有为特定目的地专门制作的图案。
其次,以照片为中心的叙事方式将文字支离成碎片化的语句。照片将博主个人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经验保留下来,尽管对博主而言,凝固的瞬间会在观看照片的那一刻变得鲜活起来;但对观众来说,观看照片时却存在无法解读或误读照片信息的可能。因此,对照片进行解说就变得十分必要。由于照片本身记录的是瞬间而非持续的景象,加上博主呈现的是精选出来的拍摄于不同时空的照片,这使得博文中的解说性文字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跳跃性,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依附于照片的碎片化的语句。有一位博主形象地将其称为“碎碎念”。照片的存在打破了文字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难度,使旅游博文的创作重点转向照片及对照片的解说。
最后,配乐博文风气渐开。博主在博文中插入音乐,配合照片和文字提升舞台的视听感受,使观众沉浸在再造的旅游情境中。他们选取的音乐或中或洋,或古典或现代,主要在曲调上呼应于特定博文中再造的旅游情境。诸如在一篇名为《惠斯勒,玩的就是心跳》的博文中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f6ca8010176e2.html,博主选取了英文歌曲《baby》作为背景音乐,这首乐曲欢快而动感十足,恰与博文中呈现的运动之都惠斯勒合拍。又如在《印度:婆罗门祭司远古的呼唤》这篇博文中②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f6ca80100ja77.html,印度乐曲《尽情哭泣》那充满神秘、空灵而忧伤的异域曲调准确地烘托出黑夜中摇曳烛光下人们虔诚祭祀的氛围。音乐对观众产生的作用从回帖评论中便可见一斑:
“在音乐的衬托下,感觉有气息的祈祷。深深感染”;
“无论是音乐,还是图片,都感觉是那样的神圣”;
“感动,特别是背景音乐‘尽情哭泣’的调子,更让人有一种回归历史的感动!”
5.3 剧目编排——独幕剧与多幕剧
博客中剧目编排的形式不仅包括独幕剧,还包括围绕某一目的地或主题的多幕剧。短途旅行、总结随感往往以独幕剧的形式呈现,而长途旅行则多半以多幕剧的形式呈现。从数量上看,本文关注的旅游博客中多幕剧占优,而这一优势也是随着博客的成长过程逐步形成的。这种作法,一方面充实了博客的内容,使博客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吸引观众眼球;另一方面也为博主减轻了每次创作的劳动量,化整为零,有利于博客的可持续发展。从形式上看,多幕剧在标题呈现方式上渐渐形成了一种通用格式,即:将统领多幕剧的核心词汇放置于实心方头括号(【】)内,然后再加上具体的主题。例如:【加拿大】海边的艺术小镇;【加拿大】窗内的风景,窗外的风景;【加拿大】维多利亚的一天。当然,多幕剧标题的样式并非只有这一种,用连续的数字进行标注也是常用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也曾一度被广为应用,但如今,多数博主摒弃了数字而改用实心方头括号。多幕剧形式的广泛采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博主们在变换、改进博客呈现方式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模仿、进而形成某些行为定式的趋向。
5.4 剧目更新频率
博客的更新频率能够传递出博主旅行的丰富性、创作的热情、分享的渴望等信息。它是影响观众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博主要想维系住自己的观众,避免其分化和流失,就需要适时更新博文。否则,一个经营不善而死气沉沉的舞台,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最终剩下的观众也只是寥寥无几。我们从博主小鹏用红色字体发布的“博客缓慢更新通知”就可体会到更新频率对博主的重要性。小鹏在通知中解释说①作者对博客进行跟踪考察期间,该通知置于博客首页http:∥blog.sina.com.cn/u/1440103481)之中,如今已被博主删除。:“一最近没去什么地方,没有太多新货,所以更新就不会像之前那么流畅,但是一旦有新东西,我还会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二要闭关写作,争取在去南美前交出答卷;三微博更新会更及时,希望大家关注,除了我神神叨叨的闲言碎语之外,主打即将开始的南美旅行的从构思到签证到行程到感受的所有”。
从本文关注的博客2010年全年发表的博文来看,最快的平均两天更新一次,最慢的平均三天更新一次。可以想象,旅游博客的博主要保持这样的更新速度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面对挑战,这些在新浪旅游博客中汇聚了最多人气的博主们所采取的策略有:第一,深入挖掘在某一目的地获得的素材以不断推陈出新。也就是说,博主可针对某一目的地进行多次创作,且作品的推出时间并不集中,而是与其它目的地相关作品穿插出现。第二,走职业化道路以获得丰富素材进行创作。现实生活中,如果博主所从事的工作出游机会少,那么要维持博客高频率的更新,就需要博主利用业余时间频繁出游以积累素材,但这种生活状态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这也是某些博主转行成为职业摄影师或旅行者的部分原因所在。第三,以新主题重新整合旧照片。围绕一个主题抽取以往博文出现的部分照片,以全新的视角进行解读。这些策略的实施让我们看到博主在观众期待与个人投入之间寻求平衡所付出的努力。也正是观众的存在和他们的期待,才使得博主具有更新博文的动力和压力。
6 观众
没有观众,便无所谓表演。在博客舞台上表演也是为了与他人分享。尽管博主可以通过设置阅读权限来限定观众的范围,但通常情况下,观众的来源和规模并不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博主只能通过博客服务商提供的博客等级、积分、访问量、关注人气这些指标来判断自己的知名度。
与真正舞台上的戏剧不同,观众在观赏博客剧目时并不受严格的时间约束,何时观赏、观赏哪个剧目以及观赏持续多久主要取决于观众自身,观众与博主的互动主要通过发表评论来实现。由于观众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集中观赏,这便使得观众与博主之间的互动表现出个体、分散的性质。此外,在真正的舞台演出中,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会对表演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在博客舞台上,剧目一旦呈现出来便已是完成状态,观众与博主的互动并不会直接影响到表演效果,但却会产生间接作用,从而影响日后的表演。也就是说,互动的结果是指向未来的。博主在每次创作之前,会将观众对以往剧目的反馈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进而在创作过程中调整自身行为。
7 结论
旅游博客是旅游者在后旅游体验阶段向他人呈现其旅游体验的一种方式,由于其表现性、创造性和虚拟性而使之获得了建构性的特征,并进而影响着旅游者对所关涉到的旅游目的地及相应旅游体验的建构性理解。在整个博客构件组成当中,一切配置都是围绕上述特性展开或实现的。博主通过选择博客供应商提供的组件以及进行个性化设计实现舞台设置,构建出表演的“前台区域”。这个区域内呈现的各要素,如博客风格、博客名称、头像、音乐等,往往与表演者创造的个人形象具有内在一致性。对于个人形象,博主会通过博文、专访等形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给出“权威性的”描述。除此之外,博客舞台上塑造个人形象的主要形式便是博文。博文多半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并配以音乐。其中,照片构成了叙述的核心内容,文字因而被支离成碎片化的语句,音乐的加入使观众的感官享受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为旅游情境的再造营造出切题的氛围。为满足观众期待、保持一定的博文更新速度,博主们会围绕某一目的地或主题撰写多篇博文,尤其是长途旅行的描写,多半会以多幕剧的形式出现。博文是博主在旅游体验后对旅行记忆进行筛选、重构、再造的结果,是博主个人意识、品味、视角、洞察力的呈现,是在原有旅游情境基础上借助照片、文字、音乐再造出来的旅游情境。这些再造情境势必会影响观众对目的地的认知及日后的旅游行为。同时,观众的反馈也会对博主产生反作用力,影响博主的表演行为,甚至改变博主的后台生活。这不仅体现在旅游在博主生活中所占据时间和地位的改变,使得其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重合交叠的部分越来越多;同时也体现在对能够缩短时空距离的通讯技术的运用,使得博主即时分享旅行中的体验成为可能,从而使博客舞台上的表演由体验后阶段拓展至体验中阶段,增添了即兴表演的成分;表演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旅游世界,而是与日常生活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1]Adler J.Travel as performed ar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9,94(6):1366-1391.
[2]Bærenholdt J,Haldrup M,Larsen J,Urry J.Performing Tourist Places[M].Aldershot:Ashgate,2004.
[3]Cayzer S.Semantic Blogging and Decentralized Knowledge Managemen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4,47(12):47-52.
[4]Coleman S,Crang M.Tourim:Between Place and Performance[M].Berghahn Books,2002.
[5]Desmond J C.Staging Tourism:Bodies on Display from Waikiki to Sea World[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6]Edensor T.Performing tourism,staging tourism——(Re)producing tourist space and practice[J].Tourist Studies,2001,1(1):59-81.
[7]Edensor T.Staging tourism:Tourists as performer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2):322-344.
[8]Edensor T.Tourists at the Taj[M].London:Routledge,1998.
[9]Ek R,Larsen J,Hornskov B S,et al.A dynamic framework of tourist experiences:space-time and performances in the experience econom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2008,8(2):122-140.
[10]Haldrup M,Larsen J.Tourism,Performance and the Everyday:Consuming the Orient[M].Routledge,2010.
[11]Hannam K.Heritage Tourism and developmentⅢ:performances,performativities and mobilities[J].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2006,6(3):243-249.
[12]Lew A,Hall C M,Williams A.A Companion to Tourism[M].Blackwell,2004.
[13]Löfgren O.On Holiday:A history of Vacationing[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4]Malam L.Performing masculinity on the Thai beach scene[J].Tourism Geographies,2004,6(4):455-471.
[15]Marlow C.Audience,Structure and Authority in the Weblog Community[EB/OL].http:∥cameronmarlow.com/papers/audience-structure-and,2003.
[16]Noy C.Pages as stage:a performance approach to visitor book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2):509-528.
[17]Pan B,Maclaurin T,Crotts J C.Travel Blog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Destination Marketing[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7,46(1):35-45.
[18]Perkins H,Thorns D.Gazing or performing?Reflections on Urry’s tourist gaze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experiences in the Antipodes[J].International Sociology,2001,16(2):185-204.
[19]Quinn B.Performing Tourism Venetian Residents in Focu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2):458-476.
[20]Sheller M,Urry J.Tourism Mobilities:Places to Play,Places in Play[M].Routledge,2004.
[21]Weaver A.Interactive service work and performative metaphors:The case of the cruise industry[J].Tourist Studies,2005,5(1):5-27.
[22]刘丹青.“体验”与“表演”:旅游者的文化表达[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8(3):38-40.
[23]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4]朱江勇,覃庆辉.论人类表演学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J].旅游论坛.2009(3):330-334.
[25]朱洁.网络田野考察——网络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20-122.
[26]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