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2-11-26曹亚红
曹亚红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深入,如何让课堂教学高效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所谓的高效就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正面的提升。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波利亚说过数学教育“应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要依据课型与知识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创设联系实际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例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很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采用日出与地平线的五种位置(多媒体呈现运动变化的过程)引入,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公共点的个数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定义本身的理解,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定义形成过程掌握,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人人都离不开数学,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便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二、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疑,使学生感到看问题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自觉地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更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独创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维将会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如:人教版《作轴对称图形》中探究,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什么地方,可使使用的输气管线最短。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可能与什么有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围绕目标展开猜想,让学生揭示本题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已知直线l及同侧两点A、B,要在l上一点P,使PA+PB最短,利用轴对称性来解决,这是一个基本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学会生疑,这是良好思维习惯形成的起始,也是培养学生美思、乐思的前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发明千千万,疑点在一问。”首先,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课堂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如在讲“切线长定理”的应用时,让学生说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我猜出内切圆的半径,让学生觉得奇怪,老师怎么算这么快,这样激起学生的疑问,感觉到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与三边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也就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变“要我思”为“我要思”。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
如:在教学《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一课,我现设计了三个问题,1.P(2,3)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是什么?2.P(2,3)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是什么?3.想一想成轴对称的两个对称点坐标有规律,那么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对称点从坐标之间又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探究,学生自己作图、观察、猜想、探索得出结论,通过类比,让学生意识到特殊图形关系可能蕴藏着特殊的数量关系。为后续的学习积累活动经验和策略指导,同时也形成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
四、注重反思,提高能力
有效反思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好的反思习惯,可以积累起研究的经验,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独立解题,我们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思预习内容,能内化基础知识。②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老师和其他同学思维过程的差距。③反思研究过程所涉及的解题新方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④反思自己对研究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⑤反思解题过程中欠考虑的地方,为今后的解题提供一些经验。通过反思,我们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涵与外延,促使知识间的同化和迁移,提高学生严密的推理能力。最终形成数学知识、数学理想解题技巧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上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学有所获”,多创设情境,多提供机会,乐于放手,这样课堂教学一定会更生动,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