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应引入本土音乐的教学
2012-11-26王丹萍
王丹萍
教育部颁发的2011年版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本土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作为江西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看待自己本土音乐的态度,有效继承、发扬并创新我们的江西本土音乐。由此可见,实现音乐课程应有的价值,重视本土音乐在各中学的普及,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于“家乡观”这个字眼并不陌生,然而,“家乡观”究竟是什么?怎样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中体现出“家乡观”?一些音乐教师对此却很少去深究。
笔者在深入调研中发现:由于一些音乐教师自身缺乏应有的“家乡观”理念,因而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对新教材或是完全照搬书本上的东西去教,或是浅尝辄止……导致了音乐课程有了不同程度的“缩水”,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也难以顺利实现。
江西,不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还有着一大批优秀、丰富、翔实的本土音乐资源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如高亢辽阔的兴国山歌、优美古朴的赣剧和生动活泼的采茶戏等。我们音乐教师作为艺术的传播者,有这个职责去传播家乡的音乐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懈地努力,并且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把“家乡观”引入音乐教育中,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传承江西历史文化及其地方音乐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本土音乐,应该对其本土的历史文化做一详细的探究。对于江西本土音乐的教育,教师首先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家乡观”理念,积极、主动收集、整理一些描述江西的地域地貌、人文风情等书籍,认真读懂江西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努力传承这一文化,因为这些历史文化与其本土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认识这一点尤为重要。其次,在对江西的历史文化有一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再涉及与自己有关的专业,广泛收集江西各个地方流传的经典音乐进行分类、梳理,并加以学习、消化。在自身了解、掌握了江西本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乡土音乐”进课堂等形式,使学生爱乡音,重乡情,不断激发学生对江西本土音乐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学生深深热爱自己家乡音乐的情感,达到有效增强学生维护、发扬自己家乡音乐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坚持以审美为核心,旨在塑造美好心灵
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着力挖掘出江西的每一首本土音乐作品中的独特美,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努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现这种美,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学生为课堂上展示的本土音乐所吸引、所感染,与之产生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提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在鉴赏江西本土音乐的同时,只有坚持以审美为核心,才能培养学生正直的理想和信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即塑造出美好的心灵。
三、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关注个性鼓励创新
在传授江西本土音乐的同时,音乐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使每个学生作为一名江西人都能切身感受到自己家乡音乐的独特韵味。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音乐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并未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有的提问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以至于一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对这堂课没有收获到一定的成效。这种教学法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对学生传授本土音乐时,要重视每个学生的积极作用,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对其本土音乐的不同认识,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得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一定的施展。
四、倡导人人“爱江西、爱家乡”,培养全面发展新人
首先,音乐教师应当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在鉴赏江西本土音乐的过程中“求真、向善、尚美”。要因势利导,教育他们“爱江西、爱家乡”,为他们培养一种“家乡观”的理念。同时,要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体验自己家乡的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美的氛围中激发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江西本土音乐走进中学课堂势在必行,但方式和方法、途径和措施是值得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深研细思的,我们相信,将江西本土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中,必将对改善江西地方音乐的生存环境,推动江西本土音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完善中学音乐教育,提高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音乐教育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性和影响力,也必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