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道常见习题想到的物理方法

2012-11-24邓雪峰

物理教师 2012年12期
关键词:瓶塞瓶内大气压

邓雪峰

(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江苏 苏州 215143)

初二下半学期是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养成的重要阶段.物理学习从现象的描述转变为原理分析和运用.学生从形象思维飞跃到抽象思维过程.在这时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品质.在此基础上,适时的开展少量的探讨和探究性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作为物理教师,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更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揭示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努力提高学生分析、表达能力.在习题解答中洞察学生的问题所在,发现他们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各种手段加以引导及纠正,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

1 一个习题

在初二期末练习中,发现这么一个习题.

例题.冬天,装有一定量水的热水瓶过了一段时间后,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由于

(A)瓶塞遇冷收缩.

(B)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C)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D)塞子与瓶口间的摩擦力增大.

分析:瓶内气体冷却后由于热胀冷缩,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瓶塞压紧了.故选(C)项.这道题目的难度系数在0.82(两个班级统计结果),属于简单习题,也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好题.

如果让教师来讲解,简单描述一下就过了,不值大费周折.但是学生的问题各式各样.有选(A)项的,也有选(B)项和(D)项的.学生第一次遇上这样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需要用心了解学生如何思考的(A)选项,塞子是固体,热胀冷缩,过了一段时间,当然会缩小了.但是瓶口也会遇冷收缩,谁缩的更多呢?不清楚.这类错误是没有抓住问题的主体,缺少生活的经验,受热胀冷缩知识干扰.(B)选项,瓶内气体热胀冷缩会使压强减小,而不是大于外界大气压.由于不少学生对气体的压强是怎么产生的不清楚,是向外压的还是向内压的?根据他们的错误想法:当气体减少,或者温度下降时,气体是“缩”的,就像有一股力一样向里面拉,就牢牢的“拽”住了(实际上,大气压大于内部气压时,作用效果相同,还有点小道理).而实际上气体总是向外膨胀的.(D)选项和(A)选项差不多,塞子缩小后,对瓶口的压力减小了,摩擦力减小.

那么学生到底是如何思考的呢?下面从一段讨论中窥伺一二.

2 一场讨论

换一种思维来讲解习题吧,看看学生是怎么讲的.于是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先组内讨论,相互讲解,统一思路,然后大组间交流.其中也包括了这道题.

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后给出了两种大致相同的解释:经过一段时间后,瓶内空气冷却液化,气压减小,小于大气压,所以被大气压牢牢地压住了,不易拔出;另一个回答是:经过一段时间,瓶内的水蒸气冷却液化了,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减小了,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牢牢地将瓶塞压住了,不易拔出.

不管哪组,学生回答的都很好,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压紧塞子,都能自圆其说.但是仔细一想,有一个值得商榷的细节问题.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的非常好,但有一点细微的差别,其本质是不同的,你们注意到了吗?

学生:前面同学说的是空气冷却液化,后面补充的同学认为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液化.

教师:对,看来发现问题的同学仔细听了,并经过了认真思考.那么究竟是空气还是水蒸气在液化呢?

学生:空气不会液化,而是水蒸气在液化,所以前面同学说法错误的(其他同学都认可).

教师:这样看来是水蒸气液化造成的,使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了.可是,难道空气不会液化吗?(学生进入了沉思)

教师:其实,空气不是单纯的一种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体,初三化学课会告诉我们:正常的空气成分按 体 积 分 数 计 算 是 氮 (N2)占 78.08%,氧 (O2)占20.95%,氩(Ar)占0.93%,二氧化碳(CO2)占0.03%,还有微量的惰性气体和杂质.通常情况下,各种成分的比例相对稳定.

在“汽化和液化”一节中,例举了各种液体的沸点见表1.

表1

可以看出,当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加压)的方法,空气也是能液化的.

这样看来,答案怎么表达比较恰当呢?

学生:在常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液化,使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瓶塞不易拔出.

3 一个发现

此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学生:老师,你刚才说,通常情况下,空气的组成相对是稳定的.而空气中水蒸气几乎占不了什么比例,你为什么同意主要是水蒸气液化使瓶内气压减少了呢?

教师:问的非常好,我也想知道,有没有同学帮忙解释一下?

(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生:是因为刚烧开的水温度高,剧烈汽化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占据了瓶内大部分空间,赶跑了大部分空气.当盖紧瓶塞时,瓶内水面上方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相当丰富.所以主要是水蒸气液化使瓶内的气压减小了.

教师:很有说服力.问题的关键是产生了大量水蒸气充斥了整个空间,整个瓶内气体空间俨然成了水蒸气的世界.这样的过程,相当于减少了里面的空气,从而达到减小气压的效果.看来,加点水蒸气,然后冷却液化,降压效果非常好,这是我们发现新大陆了.

从这点上讲,当初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时,采用了抽气机直接抽气的方法,如果现在让你用其他方法代替,你可以怎么做?还有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实验中,有类似的方法吗?

学生:第1个问题,可以用加热酒精的办法先汽化后液化,相当于抽真空,但是效果不知如何?第2个问题,在研究大气压是否存在时,将易拉罐中装入少许水,加热到瓶口冒烟,熄灭酒精灯,用橡皮泥堵住瓶口,自然冷却一会,易拉罐一声巨响,瘪掉了,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这里放少许酒精加热汽化为酒精蒸气类似水蒸气,代替了罐内的大量空气,等蒸气液化时,减小了管内压强,类似于抽真空的效果,所以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压扁了.

教师:水蒸气的液化作用可以带来非常大的帮助,有时还能起到奇特的效果.不过没有实验的支撑,我还是将信将疑.

4 一只实验

带着这个问题,做了对比实验.

器材:易拉罐、酒精灯、石棉网、水、火柴、铁架台、橡皮泥和温度计.

方案:如图1所示,2个易拉罐1个加入少许水,另1个不加水.当加水的易拉罐加热开始冒“白气”后测量罐内的温度为80℃,将罐口堵住,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观察现象.另1个不加水重复上述步骤,加热到相同温度,观察现象,作对比.

图1

现象:易拉罐都瘪掉了,空易拉罐形变不大,而加水易拉罐变形严重;变瘪时都能发出响声,加水易拉罐响度更大,且有多次响声.

分析:(1)加水和不加水易拉罐都瘪掉了,说明压强都减少了,主要作用是气体冷却,包括了水蒸气.(2)加水后,由于水蒸气液化,加剧了气压减小,增强了效果.

教师:是水蒸气的作用还是气体的作用呢?

学生:是空气的作用.加水易拉罐加热;罐口堵住后,瓶内空气降温,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大于内部气压,将易拉罐压扁了.将易拉罐压扁了.水蒸气的作用加强了这种效果.并非是主要作用.不过笔者认为,水蒸气的这个液化降压作用还是蛮好的.(学生微笑)

5 一个拓展

大家解决了以上问题后,可以在课后尝试一下这个习题.

例题.保温瓶中的热水未装满而盖紧瓶塞,过一段时间,瓶塞不易拔出,这一现象说明:气体温度降低,气体的压强_______(选填“增大”或者“减小”).若当时外界大气压为1.0×105Pa,瓶口截面积为10cm2,拔出瓶塞至少需要20N的力,则瓶内气体压强约为_______Pa(不计瓶塞的重及摩擦).

通过以上一番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道例题中的“气体”有了非常清晰的理解,不会单单从热胀冷缩的角度来认识了.同时在后继的气体模型知识学习后,了解了气体的分子总是试图撞击外壁构成气体压强,形成压力.运用三力平衡的知识,就能解决第2个问题了.

6 一段反思

首先,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是由于教材处理气体压强和温度的关系时没有点透,仅在气压和沸点关系实验时烧瓶中的气压有所体现,也不是实验的重点知识,所以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

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认识偏差较少,我们不妨可以个别辅导来解决部分学生的问题;如果问题比较普遍,我们可以设置一堂讨论课,集思广益,有议有实验来处理发现的问题,通过实验解决大部分问题.

其次,要为学生开启一扇智慧的大门,引导,鼓励进入这神秘的世界.通过讨论引导,或许真的会发现些方法:汽化、液化能增强某种效果,有时能起到降压的作用,或许就这一点他们打心眼里喜欢上物理,开启了他们的物理学习之门.

最后,我们不难发现当初很多杰出的物理学家,也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增强了“一点效果”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当初,杨振宁、李政道在提出宇称不守恒时,无数科学家为无法取得更低的温度而苦恼.吴健雄在常用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退磁的方法使温度进一步降低(达0.01K),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摘得了物理学上的桂冠.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教师适时地发现问题,加以引导,并帮助他们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究.这样的物理教学才能从本质上去改善教学本身,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瓶塞瓶内大气压
“大气压强”知识巩固
玻璃瓶“吃”气球
揭秘推动瓶塞的能量
大气压强知多少
捣蛋吧,大气压
可怕的大气压
会“自己剥皮”的香蕉
瓶塞『跳』出来了
瓶塞国一日游
最古老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