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词滥调“据了解”
2012-11-22赵荣圣
声屏世界 2012年2期
□ 赵荣圣
深圳卫视《年代秀》栏目早些时候播出的一档节目中,主持人抛出一道抢答题:“且听下回分解”用得最少的评书艺人是A、单田芳,B、刘兰芳,C、田连元。正确答案为 “A、单田芳”。应邀到节目现场的单田芳,简洁回答了“用得少”之缘由:陈词滥调,观众厌烦!
倘若,将该道抢答题稍作变换:“据了解”用得最少的新闻人是A、老手,B、新人,C、边缘人士(特约记者、通讯员类)。正确答案为“?”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现实中的“据了解”恰恰是用多成患。
君不见,咱们的广播、电视每天播出的纯新闻栏目,“据了解”可谓一天也不少。那么,这个“据了解”通常会出现在新闻稿件中的哪个关键位置?笔者观察发现,在“背景”“原因”段落之前、之间,最易也最适宜出现这个“据了解”。再“那么”一下,这个“据了解”系原创并经认可保留,还是“好事者”(编辑或把关人圈阅后)添加上去的呢?无法考证!
放眼全球,这“据了解”用得少的新闻人,似乎更指向“老外”。通常,外国媒体人在报道实践中有两个偏好,其一,是述评式居多;其二,在应用“据了解”方面,其惯用的笔法有 “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话说”“负责××的××评价说”“分析人士指出”“据媒体爆料”等等。两相比较,外国媒体在交代“背景”“原因”方面,“引用或指向性”似乎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有人或许认为,这种差异性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抑或造成中外阅读习惯的不同。只要“背景”“原因”之源客观真实,而且,较之老外的这种“拐弯抹角”,我们的这个“据了解”似乎更显得简洁便用,何须吹毛求疵?
因之,再回到文首那个“抢答题”,其关键词是“少用”,而非“不用”。新闻原创人在交代“背景”“原因”时应尽可能指向具体,何必千篇一律“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