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选秀类节目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2-11-21□沈彬
□沈 彬
本文责编:邵满春
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 “超级女声”节目热播后,中国电视业刮起了选秀之风,跟风之作多达几十部。全民选秀时代诞生了职业的选手,大量的同质、小幅创新的电视节目充斥屏幕。观众审美疲劳和恶性竞争导致的低俗最终将从 “美国偶像”复制的 “超级女声”,再从“超级女声”复制的系列选秀节目拉入收视率的低谷。直至风从东方来的“中国达人秀”,以傲人收视率成绩一扫低迷。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跌宕起伏。从201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广电总局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对我国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发展将起到一种规范作用。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确有必要对我国电视选秀类节目进行认真梳理和思考。
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四个发展阶段
1984年—2004年。以“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为起源,开创了中国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先河。这一时期的选秀类节目完全是土生土长的节目,专业性较强,在爱好本专业的观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般是国家级媒体举办,造星效果好,但全民参与度不高,观众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摩节目,完全依托电视媒体,与媒体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不足。1998年是电视选秀类节目的转折点。“青歌赛”中增加了综合素质考核环节,考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时事等方方面面,评委中出现与音乐专业无关的文化评委,增加了节目的大众参与度和可看性,收视率提高,话题性增强,但这一环节的设置引来喧宾夺主的诟病,几度取消,几度恢复,收视率也随着综合素质考核与否,起起伏伏。
2004年—2007年。2004年,以娱乐著称的湖南卫视推出了选秀节目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目——“超级女声”,这一年成为了社会开始真正关注此类节目的选秀元年。歌手选秀类节目放弃了第一阶段的专业性,以平民的身份吸引普通人参与选秀,并实实在在地打造出了超级明星。一时间,选秀类节目成为年轻人明星梦的捷径。2004年、2005年的连续收视火爆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男性选秀类节目“快乐男声”的推出引发了年轻受众和媒体选秀节目的集体狂欢。在接下来的三年,选秀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出。2004年以来,选秀类节目从内容上有三种:歌唱类、综合类和表演类,节目延续时间都不长。 2007年叫停了“第一次心动”后,2008年对选秀类节目进行了集体控制,可以说选秀类节目命运多舛,节目寿命短于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
2008年—2009年。2008年的转折点来自于2006年行政力量对选秀类节目干预效果不明显的集中爆发。2007年,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栏目因被指“环节设计丑陋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被红牌叫停。2008年成为选秀类节目集体困顿的一年,东方卫视的 “我型我秀”、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和江西卫视的“红歌会”成为奥运年中为数不多的领到选秀牌照的节目。曾经如火如荼的选秀类节目走进了低谷。“红歌会”因主旋律色彩浓重,一直在行政力量干预之外,每年按期举行,另外的两档节目不久也相继停播。
2010年至今。时至2010年,仍然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选秀类节目只有三家:湖南卫视老牌的 “快乐男声”、2010年青海卫视、湖南经视新开张的年轻女性选秀类节目“花儿朵朵”和江西卫视的“红歌会”。但在似乎成熟的选秀类节目商业操作和相对2007年宽松的行政管理的背景下,观众却仿佛缺少了选秀类节目盛世时的热情,平平的收视表现、对选手素质的质疑、对媒体导向的拷问,让制作方不禁怀疑选秀类节目是否真的步入了 “七年之痒”。此时,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出现为选秀类节目注入了一剂强心针。2010年7月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使得选秀节目在管理部门不认可、观众不肯定、学者批低俗、收视率低迷的一身诟病中重新站立起来。以傲人的收视率引起了业内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受到了管理部门和普通受众的肯定。节目中平凡人物折射出的人性光辉引发社会热议。“孔雀哥”对病妻的不离不弃、“鸭脖夫妇”的至真感情、“袖珍女”的乐观自信、“独臂钢琴师”坚韧不拔的品质……价值观的导向性与娱乐性在节目中巧妙融合,拒绝低俗的初衷正在一步步实现。
电视选秀类节目发展的未来趋势
与国际接轨,节目引进日臻成熟。“中国达人秀”与中国电视媒体和观众的成功嫁接,给电视选秀类节目带来了新的生长力量。初尝甜头的制作团队将在节目理念、制作手段、宣传包装上更加国际化。电视节目以购买版权的方式原封不动地在中国传媒界试水,也将带动国外其他王牌节目在中国的落地生花,中国电视节目将变成世界王牌电视节目的一部分,并凭借观众数的优势,吸引世界电视传媒行业的关注。中国电视节目制作将在一次次联姻、一次次本土化中日趋成熟。
倡导主流价值观,重视节目的内在灵魂。与过去的选秀节目批量造星不同,“中国达人秀”讴歌小人物的高尚品质,关注普通人的冷暖人生,成就有才华人的梦想生活,在为选手的才华啧啧称奇的同时对普通人的高尚精神世界也心存钦佩。在过去的教训和现在的经验基础上,选秀类节目包括娱乐类节目将更加重视节目的内在灵魂、节目的主导价值观和节目对社会主流价值产生的影响。“中国达人秀”告诉我们,选秀类节目没有必要为博眼球饮鸩止渴般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而可以将高收视和主流社会价值较好地结合起来。
明星评委和平民选手仍是搭档方式。这个黄金定律来源于明星评委的号召力和平民选手的亲和力,前者可以最大可能地吸引眼球,后者可以最广范围地吸引受众,两者殊途同归,成为高收视率的保证。
减少炒作痕迹是发展要领。“中国达人秀”不一样的利益和全新的节目形式给受众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心灵的震撼,但很多内容随手拈来更具有平实的可信性,倘若如炒作娱乐节目般,一味针对受众的口味炮制看点,最终将难逃被拍砖的结局。所以,更多地去发掘普通人的闪光点,探究节目制作日臻精良的途径,是选秀类节目良性发展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