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大功能给记者出镜“加分”
2012-11-21□杨琨
□杨 琨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①高质量的现场出镜报道,可以强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和现场感,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记者出镜这一报道手段的认识。
目前记者现场出镜报道存在的问题
电视策划人薛宝海曾经就现场出镜报道这个问题说过这样一段话:“衡量一个出镜报道优劣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如果去掉了你的这个出镜,新闻仍然成立,很完整,那你这个出镜就是失败的,至少是不必要的。”目前记者现场出镜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出镜形式单一,跟导语雷同,记者成了“报幕员”。新闻中出现最多的现场出镜方式是这样的: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告诉观众,我的身后正在进行什么,发生了什么,一般都兼顾到了时间、地点、事件等几个“W”。这个出镜看上去没有丝毫破绽,可往往就是这样的记者出镜让编辑后期改稿时大伤脑筋,因为这种不伤大体、却又没有任何关键性信息的出镜将新闻导语的功能完全替代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你现场出镜呢?
二、对出镜的处理过于简单,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力和开掘力。很多出镜记者在报道中 “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新闻报道开头露一下脸,后面就不见踪影了。这一现象说明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缺乏整体判断和价值认定能力,只能根据临时掌握的信息进行简单的现场报道。随着采访调查的逐步展开,他(她)就不知道该如何运用现场出镜这一手段全程掌控新闻报道工作,假如遇上突发情况,就更不知该如何应对了。而一个高质量的现场出镜报道恰恰要求记者时刻掌控新闻现场,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律动,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现场出镜报道,传递给观众新鲜有效的信息。
三、出镜止于表象,缺思想,少解读。很多出镜记者到了新闻现场,只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出镜词拿出来“照本宣科”,很难针对某一新闻事件展开自己独立的思考,无法做出自己的独家解读和评判,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记者出镜这一报道手段的运用,观众也就不能通过你的出镜报道了解更多事件背后的新闻。
强化三大功能,为现场出镜“加分”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出镜报道的功能,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让记者出镜报道更加出色。
强化“代偿”功能。所谓“代偿”就是记者代替观众去现场,尽力补偿观众因为不能亲临现场可能产生的遗憾。出镜记者介于信源(新闻事件)和信宿(观众)之间,其本质功能是尽可能拉近观众与新闻事件之间的距离,他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为观众提供有效信息,采取一切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
较有效的报道手段有二:一是突出细节。细节让新闻生动,细节最能打动人心。2010年2月份央视新闻频道一组关于我国西南地区旱情的报道中,一位记者蹲在干裂的土地上,边报道边将整个手掌伸进地上龟裂开的大口子里,另一位记者拿起一个土疙瘩狠狠地砸向地面,土块都没摔碎,这样两个细节让整个报道立刻生动起来。2011年5月份,笔者所在城市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遭遇罕见旱情,笔者所在的社会新闻栏目组中一位记者的现场出镜震憾人心。当时记者坐在渔船上进行报道,记者的手就可以摸到湖底,他顺手在船舷边捞起了一把淤泥并告诉观众,他现在就在这个原有水域面积33340公顷的升金湖湖心。这些凸显的细节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也有效地实现了记者出镜的“代偿”功能。二是亲身体验。注意说出你的个人感受,多做体验式现场报道。笔者所在的社会新闻栏目组曾经关注过主城区盲道被占现象,试想一下,记者如果采取体验式出镜的方式效果会怎样呢?自己在双眼被蒙住的情况下走在盲道上,会碰到哪些意想不到的阻碍呢?我们的体验可以在现场多告诉观众一些自己对盲道被占现象的切身体会。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的第一原则,但强调记者现场出镜时的主观感受和这一原则并不相悖。相反,适度的情感投入会使信息传递的层次更加丰富。作为新闻报道手段中最活跃的因素,出镜记者在现场传递的信息,不仅是新闻事件本身,也包括出镜记者作为一种“信息接收器”在现场“感受”到的重要信息。
强化叙事功能。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教授曾对现场报道的作用进行这样的总结:一、交待新闻的背景;二、按照事件的逻辑联系跳跃式地报道新闻;三、担当新闻的开头和结尾;四、揭示画面背后的内容。由此可见,出镜记者可以在新闻现场按照新闻事件发展的进程,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新闻叙事。强调记者出镜的叙事功能,可以使现场信息更加条理化、有序化,有效地深化和突出报道主题。很多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太长或过于复杂,很难用镜头直接展现,给观众理解新闻带来困难。记者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节点上出镜报道,很好地调控了报道节奏,还可以引导观众注意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从而使报道内容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例如笔者所在的栏目组曾对一起矿山企业排放污水导致山场林木死亡事件进行报道。在这一报道中,出镜记者就担任了叙事者的角色,从林木枯死现场、被污染河流现场再到矿山企业排放污水现场,记者一直强化“我始终在场”的意识,将现场出镜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报道全过程,主动在现场设置议题,选取合适的出镜地点,快速组织语言进行现场报道。这样的记者出镜像一根红线贯通整个报道链,使得新闻报道脉络清晰,张驰有度,让现场出镜发挥出最大效益。
强化点评功能。新闻传播的手段有两种,一是新闻报道,侧重于对新闻事实的传播;二是新闻评论,侧重于对新闻事实的解读和评论,是一种观点的传播。随着传媒发展与变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今媒体已从新闻信息传播时代走向新闻解读时代,这就要求电视新闻不仅要为观众传递信息,而且要对信息进行“深加工”,解读新闻,提供观点。这一发展趋势也给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场出镜记者要善于“借题发挥”,捕捉并强化新闻现场中能够提升报道效果的“核心信息”,在现场进行点评。若这个“题”“借”得好,点评又准确到位,记者的现场出镜就会“提档升级”。例如在央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特别报道《北川:伤痛中前行》中,《新闻 1+1》栏目记者白岩松的一段现场出镜是站在“欢迎再到北川来!”的横幅前完成的。他说:“当我们结束了对北川的采访即将离开北川县境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大牌子。在平常的日子里,它只是当地一句带着热情的客套话,欢迎再到北川来!但是今天看到它时,内心却充满了一种触动。老北川已经没有能力再去欢迎天下所有的客人,将来也只是会以地震纪念馆的方式迎来天下的游客。但是,我们又会充满着一个期待:一定会有一个新北川还会在县境处摆放出这样的一个牌子。别了!北川,但是,再见!北川。”这段现场点评,基调乐观,情理交融,分量十足。正是白岩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块横幅背后的核心信息——“新北川必将重现,新生活必将开始”,并以此展开点评,这段现场出镜才显得生动亲切,情感真挚,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因此,记者现场出镜时充分发挥现场点评的功能,抓住核心信息进行解读,赋予客观事件更多的新闻内涵,可以让现场出镜锦上添花,让新闻报道提质增效。
综上所述,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革新,现场出镜这一报道手段将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工作中,出镜记者能否在第一时间将“我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传递出去,直接关系到现场报道的成败和电视传播的效果。如果出镜记者能在以上三个方面多做尝试和创新,强化现场出镜三大功能,就一定能做出精彩生动、高质量的现场报道。
注释:
①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1.谢宗贵:《新闻解读与评价》,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黄杰海:《让出镜记者 “融入”现场》,《现代传播》,2006(6)。
3.叶迎春:《出镜记者不是报幕员》,《新闻与写作》,2007(8)。
4.刘 静:《出镜记者要善于“借题发挥”》,《当代电视》,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