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做出灵动传神的品质——创作《节能减排 让宁波港继续领跑世界》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2012-11-21□李

声屏世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宁波港龙门吊马士基

□李 飒 赵 兵 张 炜

栏目责编:胡江银

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作为货物吞吐量位列世界第五的宁波港,在历经10年高速增长之后,正面临环境因素带来的压力。2011年末,一位宁波港的朋友告诉笔者,宁波港获得了中国港口协会的11 项年度大奖,有2 项还是节能减排大奖。从这条信息笔者嗅到了一丝新味,直觉判断这其中会挖掘出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于是向宁波港提出了书面采访请求,同时组成一个4 人采访团队,采制了长消息《节能减排 让宁波港继续领跑世界》。这篇长消息分别获得2011年度的浙江省与宁波市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城市台新闻一等奖。

回顾这次重大主题报道的采访过程,我们提炼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遇到过一些难题与困惑,试图做些总结与思考。

精挑核心细节,使作品主题具象化可视化

港口是宁波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港口题材属于重大主题报道,宁波港在打造绿色港口上的战略布局和大手笔投资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为了配合我们采访,宁波港提供给我们10 多万字的相关材料。面对海量的信息和深奥抽象的技术术语,我们当初甚至怀疑是否适合用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式来表现,因为长消息最多的容量是4 分钟片长,1300 字内容。在分析了文字材料后,我们认为可以从宁波港目前最主要的3 项节能减排新技术——龙门吊“油改电”、集卡“油改气”和船舶“接岸电”做起。这3 项技术是宁波港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投入资金最多、技术最优、见效最明显的节能减排项目,如果把这3 个独特的核心细节抓住,用电视手法表现好,就可以承载大容量,包含大主题。于是我们前往码头拍摄龙门吊由用油到用电,卡车从用柴油到用天然气,靠港船舶接上岸上电源后污染、噪音发生的变化,用画面将这些信息可视化。从传播规律来看,观众从电视中感受到的东西远比被告知的信息要深刻得多。

运用对比手法,使作品新闻价值更明了

拍来画面后,我们剪成初稿,看了一遍后,感觉很难打动观众。因为电视观众并不是港口专家,也难有机会去码头现场,不知道节能减排之前港口设备是怎样运行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之分。为了给观众直观的视觉,我们从媒资库找出港口的历史画面,用特技把技术改造前后的镜头同时呈现在一幅画面里,左边镜头里龙门吊黑烟升腾,声音嘈杂;同样的机车,右边镜头上黑烟看不见了,声音轻柔了。此时无需浪费大段解说,鲜明对比的画面一下子就可让观众对节能减排后大气污染减少、噪音降低等效果一目了然。从中我们体会到对比手法的魔力,它可以把新闻点放在历史的纵向坐标中,使观众在新旧对比中看得更清楚,新闻价值点提升也更加明显。

精心设计记者出镜,使作品“活”在现场

世界著名的《Discovery》节目总结出“六招制胜法”,其中一招就是要在30 秒内抓住观众眼球。这次电视新闻报道如何做到?记者的现场出镜如果生动传神,就能达到目的。在《节能减排 让宁波港继续领跑世界》报道中,两个现场口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得到了评委充分认可。

第一个口播紧接着导语出现:(现场口播)以前港口的龙门吊烧柴油,冒黑烟,嗓门大,我采访要大声喊才听得到。 现在通上电以后,龙门吊不冒烟了,嗓门也轻柔了很多,我不喊,你也听清楚了吧!

第二个口播是在中间:(现场口播)通过这个岸电箱和这条电缆,可以把码头电源送往靠港的船舶,船舶的发动机就可以全部关掉了。

第一个口播虽不长,却是在两次深入码头一线,去听去看去体会,并且反复酝酿,多次修改提炼后成型的。这条口播里,既要包含记者当时的感受,也要带出记者过去的体验,把记者常跑港口的时空对比感受分享给观众。第二个口播的位置原来是一段画面加配音,费篇幅不说,还没能让观众听出其中奥妙,在采访现场连接码头船舶的电缆让记者有了灵感,于是出现了第二段现场口播。在拍摄这段口播时,记者不是简单地出现在镜头前,而是充分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通过拿电缆、看配电箱、指停靠码头的轮船等一系列动作,让船与码头的距离感、方位感,以及两者之间如何接电的工具和方式瞬间传递给观众。

现在常说,记者的出镜要“活”在现场,不要“立”在现场,就说的是这种对信息深挖、拓展和有效传播的能力,而创优过程的业务磨练,就是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现场口播成为整条新闻的“妙笔”而非“败笔”。

采访更多当事人,使作品视角更客观更全面

4 分钟的《节能减排 让宁波港继续领跑世界》消息中,一共有6 个被采访对象,7 段采访同期声,他们都是新闻事件的决策者与参与者,最有发言权。6 位被采访者中包括码头工人、船舶的轮机长、技术部负责人、码头公司总经理、港口股份公司老总,还有国际最大航运公司的代表。他们呈现着立体的视角,也有着各自真切的感受。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对事件进行从内到外的再“透视”,并关注事件对人的作用与影响,避免“以物为本”的传播逻辑。

在众多被采访者中,最难的是采访马士基航运方面的人员。马士基是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和所有的大港口都有业务往来,也是宁波港多年来的合作伙伴。我们锲而不舍地向宁波港提出采访请求,再由港口方面联系马士基,而马士基是否接受采访是需要总部批准的。在所有被采访对象中,这个环节最重要。这是因为,第一,马士基是全球最大的航运企业,对全球港口了如指掌,最具有说服力。第二,马士基是站在港口之外的第三方,避免了“王婆卖瓜”式地自我评价,使判断更客观。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个采访的有无决定着这条新闻的成败。

经过一周多时间的多方沟通,马士基终于同意我们去上海采访远东班轮操作中心副主任柯秉恩。对他的采访为报道增加了一个国际视角,而对众多当事人的采访使新闻报道的视野更广阔、更有说服力,也更客观地传达了作品的主旨。

除了以上操作层面的尝试,萦绕在我们心中的还有以下三个思考:

一、报道的主题是否引领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报道的方向错了,那么越努力越痛苦,因此找准报道主题是最先需要思考的。人的直觉最灵敏和准确的地方,是在最熟悉的领域。因此记者在新闻业务之外,对感兴趣的某一个和几个领域持久关注,并对一些重点关注对象建立起有历史感的纵向坐标和有全球视野的横向坐标,就会敏锐地发现新闻点,并找到有时代感的报道主题。

二、报道是否有可操作性。找到了新闻点,定下了主题,但最终没做成电视新闻,关键是操作过程出现了问题,这包括没有找到合适的电视语言表达方式,没有足够的人脉资源助你联系当事人并给出专业性的建议。如果有些题材真的不适合电视,就应该明智地放弃。不过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变化,电视新闻表现手法也突破浅显的桎梏,日渐变得新颖、生动、传神和丰富,电视人在表现时政新闻的深度、广度和厚度时变得更加自信。在建立人脉关系方面,有意识地建立一种良好互动的人际关系是一方面,用有质量的日常报道使对方对你的专业能力认可是另一个方面,机会最终是要靠自己创造的。

三、创优团队是否起到1+1>2 的效果。与纸媒和电台可以单打独斗相比,电视是一个合作媒体。美国学者布雷德利测算出:同一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付出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试想一下,一个电视记者不可能同一时间完成拍摄和采访,需要出镜记者做现场口播时,另一位摄像的伙伴站在对面,去听去补充。同理,一个电视新闻能否成为有品质的作品,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创优团队。团队成员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并有着相似的职业追求,起到1+1>2 的效果。在创作过程中,彼此既互相给力,又敢于直言挑刺。作品在出来之前,已经历过团队成员智慧的积聚、体无完肤地批评、一遍遍地修改,才会打磨出精品。

猜你喜欢

宁波港龙门吊马士基
宁波港货物吞吐量雄踞全球港口榜首11年
海上丝路
——宁波港
穆迪下调马士基集团信用评级
三季度:马士基集团盈利 马士基航运亏损
改进20/5 t龙门吊供电电源
宁波港拟吸并舟山港
1000吨龙门吊主梁跨坞安装
特大龙门吊抢险修复
宁波港5月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创历史新高
马士基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