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阳县村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2-11-20庆,

湖南林业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村级农民农村

谢 庆, 王 薇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桂阳县村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谢 庆, 王 薇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通过对湖南省桂阳县13个村的村级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湘南地区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组织活动能力弱,文化人才队伍不稳定;农民文化生活参与度不高,文化生活形式贫乏落后。提出要从政治上健全机制、经济上加大投入,并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地方特色,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体系。

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桂阳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近十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2012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强调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如今,农民的思想表现、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道德修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繁荣和农民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1]。笔者认为,农村文化指的是以农村为地域,农民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成果,因此,村级文化建设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性质上,属于一种公益性文化事业,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在特点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即“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在内容上,主要强调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人才队伍及人力资源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制度体制建设,文化创新建设,内生机制等多方面内容。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而湘南地区又是湖南的重中之重。湘南地区是指湖南南部的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三个市,合计34个县(市、区),湘南是通粤达海的湖南的“南大门”,一直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目前,湘南地区村级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因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于2011年7月以湖南省桂阳县行政村村级基本文化设施与村民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了1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7份,并对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问题。随后,课题组通过访问、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湘南农村村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就问题作进一步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湘南地区村级文化建设提出了课题组的建议,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体系提供参考。

1 湘南地区村级文化生活现状及问题

湖南省一直以来就是文化大省,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组织实施了基层文化扶持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放映“2131”工程、万村报栏工程等文化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新亮点[2]。桂阳县位于湖南郴州市的西南部,是郴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总面积2973km2,总人口81.21万,其中农业人口64.58万人。桂阳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积极推动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变。

近年来,湖南省郴州市广泛开展了“和美村庄”创建活动,着眼于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人际关系,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视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先进文化,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切实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形式多样的“知识下乡”活动[3]。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积极开展工作,通过不断努力,全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湘南地区村级文化建设仍然薄弱,以课题组对桂阳县13个村的调研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地区文化发展不

平衡

经我们课题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存在弊端,如文化基础设施缺乏,设施标准低,设备简陋,质量不高,且分布不均匀;一些村有图书馆、阅览室,但利用率不高;黑板报和橱窗内容陈旧,更新缓慢;或者直接成为了一些私营广告的宣传栏;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没有落实到位,也没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场所或文化广场。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13个村所属的13个乡(镇)共设有11个文化站,18名文化专干,其中存在“一人、一房、一桌、一床”的现象。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于42%,“农家书屋”借阅率低于19%,村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一般在32%至46%之间,一些“空心村”的文化设施未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35%村民只能接收几个电视台,45%的村民收听广播,村民不会主动订阅报纸与杂志,拥有电脑配置的村屈指可数。农村文化阵地硬件建设不足,这种现象在湘南地区相当多的地方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设施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桂阳县13个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Tab.1 Theconstructionsituationofculturalinfrastructureof13villagesofGuiyangCounty类别现有文化设施的村缺乏文化设施的村文化设施完善度(%)利用率(%)综合利用率(%)文化站11284.6227.10农家书屋9469.2318.3431.10村级活动室10376.9237.22广播电视村村通13010041.72

1.2基层文化组织活动能力弱,文化人才队伍不稳定

据课题组调查,“留守群体”,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这类群体缺乏文艺兴趣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基层文化专干队伍薄弱,乡村建设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文化建设。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不稳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站待遇不高,一些文化专干中人才外流严重。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文化站已经“空巢”;二是人才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桂阳地区多年来没有针对乡村文化专干的培训和学习,致使他们知识技能老化,难以胜任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75%的农民还是希望政府能够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农科技术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等,但是这类要求由于人才缺乏、基地缺失、信息沟通不畅,基本得不到满足。调查结果显示:25%的村镇几乎没有任何文化科技组织活动,68%的村镇也只是偶尔组织文化科技活动,仅有7%的村经常组织文化科技活动。

1.3农民文化生活参与度不高,文化生活形式贫乏落后

尽管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建设,可是由于许多村民思想观念落后,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且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低,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非常低。在调查的农民家庭中,有文化支出的占24%,76%的家庭基本上没有文化支出。同时,10%的农民表示会去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33%的村民表示若是感兴趣的话会偶尔去参加,然而57%的村民表示不会去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课题组在走访当中还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体”等这些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活处于零阶段,极其缺乏参与度和积极性,他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受到更多关注与特殊照顾。农村文化生活形式贫乏,走访中,村民普遍认为能够看电视、打牌都已经是很好的休闲方式。据调查统计,桂阳县农民劳动之余的主要娱乐活动是看电视和棋牌麻将,而参加电影、歌舞戏剧、民间艺术等高雅活动的人还不足一成,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桂阳县农民平时的主要娱乐活动情况Fig.1 The farmer usually main entertainment situation of Guiyang County

对于农村民间艺术,在许多地方出现了“懂的人舞不动,舞得动的没有人”的尴尬结果,因此想要发展和传承农村特色文化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此外,仍有封建思想残余,迷信活动,也存在一些违法乱纪事件。

该模块整体结构如图6所示:首先数据通过两级FIFO缓存存储图像的两行数据,加上当前行的数据,行成三行图像的数据流,采用D触发器将之前的6个数据存储形成一个3×3滤波窗口。

2 村级文化建设困境存在的原因

根据实证调查研究得出村级文化建设困境所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指导思想、经济扶持、文化资源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指导思想上“一手硬一手软”,文化建设缺乏规划与监管

一些地方领导过分强调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忽略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在指导思想上“一手硬一手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是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过度追求GDP的增长,一些地方领导把文化建设当成政治、经济发展的附属品,没有把文化建设作为“金字塔尖”,削减了文化对一个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导致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赶不上全面建设小康、创建和谐社会的步伐。目前,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较少,相关部门对当地的文化建设规划不合理、监管不到位,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条件与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

2.2村级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缺乏经济扶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依托,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来说极为重要。而农村文化阵地硬件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缺口,究其原因之一,主要是地方政府文化投入力量不大,认识不到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经济支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够,财力左支右绌,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单薄,缺乏发展后劲;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环境不完善,社会关心与支持不到位。分析农民对文化的支出偏低的原因,一方面主要是因为经济困难和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村民自身对文化生活的低要求成为了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原因。农民一年的收入仅够维持一家的生活,没有多余的钱去发展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能够将孩子送入学校就已经很重视文化发展,没有必要再花更多的钱去开展文化活动或提升自我文化素养。

2.3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偏低,文化建设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紧缺,整体素质不高。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乡镇文化成员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二是村级没有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稳,或者“专干不干”;三是部分村镇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为应付上级检查就大力开展文化建设,事后又处于无人组织管理的状态。在加强地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级财政困难,文化管理水平低,各类信息不完备,信息流通不顺畅,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匮乏,活动形式贫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地区文化资源还未得到整合与运用,各种有利资源没有得到合理优化与开发。

2.4农村落后思想残余与农村文化冲突,文化建设信息渠道闭塞

目前,农村中存在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冲突、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主导文化与非主导文化的冲突、正面文化与负面文化的冲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等等。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明显的边缘性、滞后性、相对封闭性和差异性。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与当地的方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种文化的系统结构,而落后文化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不同的文化冲突在慢慢缓和,信息传输也相对缓慢。在众多因素影响之下,农民很少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4]。在获取信息方面,完全不了解其他地区所举办的活动,如“农民艺术节”、“农民书画比赛”、“民间曲艺大赛”、广场文化活动等。在当地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结合其民俗、艺术、民族、语言、心理习惯等社会基础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在农村的土壤上种植文化。

3 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建议

有学者指出:“当前状况下尽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加快建立政府引导、特色突出、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品供给能力,整合转移支付财力,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而笔者在通过与课题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思考,提出以下一些建设性意见:

3.1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政治保障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配套为动力,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是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及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制定相应计划分步实施,解决村级文化发展缓慢的问题。在政策和法律上规范农村文化体系,遏制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及赌博等陋习,改善农村文化环境。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机制,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5],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农村文化运行机制建设,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三是建立村级文化建设农民意见反馈机制,将地方政府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之一,从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四是建立评选和表彰机制,评选表彰农村文化先进单位和个人,注意发掘典型,推广经验,充分发挥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继续提倡湖南省各地先后开展的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内容的“三讲一树”主题创建活动及 “三清五改”大行动。

3.2加大投入,注入资金,经济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切实发展农村文化生活,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政府应当将文化建设这部分作为一个大的着手点,排除农民担忧,资金支持投入,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义务教育已经为农民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扶持农村发展文化事业,然而农民最需要的就是能够解决发展文化事业所需付出的经济。政府应当对文化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调整和转移,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两不误,转变思维模式。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多为村民建设文化设施,建设“活动中心”等,让农民能够有发展文化活动的地方。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提高村级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村民满意度。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但是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差别,与卫生、广电等社会事业相比,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不够[6]。我们要像重视农村经济工作那样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和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并举,积极探索个人捐资、社会筹资,利用民间资金等多种办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与多渠道投入体系。

3.3培养人才,整合资源,队伍保障

发现和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为主角,实现“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格局,农村文化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除文艺才能之外,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使其将特长与管理结合起来,整合和发挥各种资源来发展农村文化建设[7]。一方面,将文化队伍输送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干部的培训,增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与学者到农村开办文化人才短期培训班,或根据实际进行定期培训,对农村文化干部进行相关方面的指导,积极发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引导农民开展村级文化活动。让农民转变观念,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另一方面,组织懂文化、有知识的农民与农村文化干部到相关文化机构或高等院校进行集中学习、深造,提升农村文化干部的文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

积极整合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文化产业资源等有效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基层文化馆、文化站和群艺馆,加强村级文化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开发文化信息资源。继续实施“文化三下乡”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有效惠民工程[8]。湖南电视台可利用自身优势增设并引导地方电视台、电台开办农村频道、农村频率,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针对农村富裕地区与贫穷地区不同情况,相对应地对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有所偏重。

3.4发挥特色,示范带动,经验保障

移植城市经验,切实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建设经验、文化服务等输送到农村,实现城乡文化公共资源一体化。随着社会迅速发展,NGO(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公共事务处理中担任重要角色,其作为一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亦应发挥巨大作用。 结合各地成功经验,开展多种形式的村级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平面宣传物,如内容健康的图书、报纸、宣传画、横幅标语等;现代大众传媒,如手机平台、广播站、电视台、互联网等新媒体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内容。

结合农民活动的“五性”,即:季节性(农忙农闲)、留守性(在家妇女、儿童、老人多)、聚集性(上集市买卖产品)、互动性(家中办大事、互相来往)、团圆性(春节必须回家过年),尊重地方文化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对技艺精湛的民间老艺人予以重视,对其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将民间艺人纳入到文化档案体系中,提倡和激励“乡土艺术家”。积极弘扬民间艺术如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艺术。结合湘南地区农村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将具有湘南特色的花鼓戏、湘剧等民间瑰宝发扬光大。打造地区村级文化品牌,实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

[1] 孙萍. 文化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雷喜斌, 陈宜安. 乡镇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陈文珍, 叶志勇.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高芝兰.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43(1):73-74.

[5] 邓蓉.“新农村建设问题”观点综述[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6,21(4):20-27.

[6] 苏红,张宏程.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求索, 2009(11):75-77.

[7] 刘志成,谭英,瞿新倩. 村级文化设施建议与利用问题刍议——基于湖南1395个村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3):42-46.

[8] 杨亚妮. 浅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湖南省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 2009(6):107-108.

(文字编校:杨 骏,张 珉)

ThinkingonvillagecultureconstructionofGuiyangCounty

XIE Qing,WANG W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 Changsha 410128,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villiage culture situation of Guiyang County, we finded that in southern villages of Hunan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s uneven and local culture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 developed. The cultural organization activity is weak and cultural talent team is unstable.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cultural life is not often, and the culture life form is backward. The mechanism should be perfected politically, economic input should increase, and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strengthen the team building so that public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country can be completed.

village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Guiyang County

2011-05-08

2012-05-24

谢 庆(1990-),女,湖南省邵阳市人,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G 249.27

A

1003-5710(2012)03-0069-04

10. 3969/j. issn. 1003-5710. 2012. 03. 018

猜你喜欢

村级农民农村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