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2012-11-20徐丽君南昌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南昌330009
弓 弦 徐丽君 (南昌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江西 南昌 330009)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形成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除年龄、种族、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吸烟、肥胖等传统高危因素外,微生物的慢性感染及炎症反应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Hp、颈动脉彩超来探讨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我院住院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脑梗死的患者163例,其中男98例,女65例,年龄50~84岁,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MRI证实,经头颅CT排外脑出血。排除标准:(1)患者入选前半年内使用过抗生素;(2)已证实和临床高度考虑心源性或其他原因脑栓塞;(3)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检查;(4)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冠心病,痛风,严重贫血者及各种严重感染者。根据呼气试验分为4组:Hp(-)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平均(67±10.2)岁;Hp(+)组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平均(68±10.4)岁;Hp(⧺)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平均(67±9.8)岁;Hp(⧻)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69±9.1)岁。
1.214碳呼气试验 采用安徽养和医疗器械设备有限公司YHO4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测定,结果用阴性、阳性表示。Hp(-)(衰变数 <150 dpm)、Hp(+)(150 dpm≤衰变数 <499 dpm)、Hp(⧺)(500 dpm≤衰变数 <1 499 dpm)、Hp(⧻)(1 500 dpm≤衰变数<2 499 dpm)。
1.3 颈动脉硬化的检测 采用GE VOLUSON 730EXPERT彩超仪检测颈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为:(1)轻度:内膜粗糙,内壁厚度>1.0 mm,无明显斑块形成。(2)中度:有斑块形成,内壁局部增厚>1.3 mm,呈低或中等回声:硬斑:呈强回声,后方伴声影;混合斑:强回声、中等回声、低回声或无回声混合存在。管腔不狭窄或狭窄程度<50%,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3)重度:有斑块形成,且管腔狭窄程度>50%,有明确血流动力学改变〔2〕。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型:IMT>1.2 mm为粥样斑块形成,斑块性质分类:根据斑块的形态、回声特点及病理变化分为:(1)低回声的脂质性软斑;(2)回声强弱不等,多呈“火山口”样的溃疡性混合型斑块;(3)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4)中等回声富含胶原组织的纤维性斑块(扁平斑);软斑及混合斑合并称为不稳定斑块,易脱落形成脑梗死;扁平斑及硬斑合称为稳定斑块〔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与传统高危因素分布 4组一般状况与传统高危因素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Hp感染与颈动脉硬化发生情况 H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 Hp(+)、Hp(⧺)、Hp(⧻)三组明显低(P<0.01),而Hp(+)、Hp(⧺)、Hp(⧻)三组间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见表2。
表1 各组一般状况与传统高危因素分布(n)
表2 Hp感染与颈动脉硬化发生情况〔n(%)〕
2.3 Hp感染与颈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 在H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比例高,随Hp感染加重严重程度增加(P<0.05),见表3。
表3 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n(%)〕
2.4 Hp感染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在H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比例高,随Hp感染加重严重程度增加(P <0.05),见表4。
表4 Hp感染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n(%)〕
3 讨论
研究发现,Hp感染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4〕,本结果提示Hp感染可能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在脑梗死的发生中起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1)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Hp感染所致胃炎可能导致叶酸和B族维生素吸收障碍,而B族维生素和叶酸在半胱氨酸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它们的缺乏可能造成高Hcy血症,同型半胱氨酸参与了内皮损伤、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过程〔5〕。(3)Hp感染还可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水平升高并诱导动脉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硬化进展〔6〕。
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来看,都以颈动脉分叉处最多见,颈内动脉次之,这可能与其解剖特点有关,在颈动脉分叉和颈动脉窦处,血流易形成湍流非层流状态,损伤血管内膜,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脂沉积,引起内膜纤维性增厚,诱发深部成分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或斑块,使血管变硬变脆〔7〕。
Hp感染除了可直接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水平升高并诱导动脉局部炎症反应外,还可能影响脂质代谢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从而加重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研究显示〔8〕,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ox-LDL在重度感染组水平最高,提示随着Hp感染程度的增加,它们的水平亦相应升高,重度的Hp感染有更高水平的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因此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造成脑栓塞、动脉狭窄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9〕,但其中真正由于狭窄后缺血低灌注导致脑卒中的只占少部分〔10〕。因此,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研究中,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就愈发显得重要。本结果显示Hp(⧻)感染组不稳定斑块比例最高,这可能与其有更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有关。
苏中杰等〔11〕对Hp-IgG阳性的脑梗死患者给予7 d天的抗Hp治疗,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明显下降,提示抗Hp治疗能降低脑卒中危险因素,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如在临床工作中,对Hp感染的患者及时抗Hp治疗,或许可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减少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减少脑梗死的发生,但尚需更多的临床依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80.
2 杨惠咏.138例老年人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5):9-11.
3 陈文实,张 铎,丁 中,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7):1-3.
4 Hwang SJ,Ballantyne CM,Harreet AR,et al.Circulstion adhesion molecules VCAM-1,ICAM-1,and E-selectin i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study〔J〕.Circulation,1997;96(10):4219-25.
5 林桂雄,黄冰生,程 颖,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5(3):190-2.
6 陈 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状动脉疾病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2):127-30.
7 李雪霖,廖方利,陈 永.超声评价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7):460-2.
8 林桂雄,黄冰生,程 颖,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5(3):190-2.
9 Mayberg MR.Carotid artery stenosis〔J〕.J Neurosurg,2003;99:225-7.
10 Walk MD,Marler JR,Gadstein M,et al.Endarterectomy for a 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Executive Committee for the 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J〕.JAMA,1995;273(18):1421-8.
11 苏中杰,庞云龙.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3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