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神话
2012-11-16麦客
麦客
能有一条捷径到达深邃思想的腹地,或者,能以阅读浅显易懂的语言而理解高深的思想,这是大多数阅读者的愿望,出版商也习惯这样去推销自己的书籍。
《祈望神话》应该是这样一本书。作者罗洛·梅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又是一位心理咨询执业医师,此书对于普罗大众的情感喜好与认知能力,有着很好的把握。
全书各个章节均以故事展开,分两条线索—心理疾患与神话。笼统来说,罗洛·梅认为,人的很多心理感知与疾患,均来自神话的原型,而神话,也可以说是人性发展与挫折的凝练提纯。而结论是,现代社会心理疾患的大规模爆发,根本原因在于神话的缺失,而重建神话,会让我们直面人性的缺陷与未来。
环顾四周,不能说这是一个没有神话的时代,你可以在这个世界上随随便便消费到神话,比如,去看一部《魔戒》,抑或,星座与塔罗牌。
即便没有神话,这个世界依旧无比绚丽,甚至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绚丽。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只拥有一个神话:财富,获得财富的神话或者背叛财富的神话。在财富之外的一切情愫,都成为毫无意义的感触。
在罗洛·梅讲述的神话中,你无法“购买”和“消费”真正的奇迹与珍宝。甚至有一类神话其实就是在贬低“简单交换”行为,因为唾手可得的东西,往往付出的是良心与生命。在后神话时代,我们确乎如此看待金钱:它需要我们放弃一部分良知与生命。
我们的时代也有神话。对此罗洛·梅认为,新的“神话”,并不是神话。伪神话不足以支撑起现代个体与群体的精神存在,这些商业社会的梦幻泡影无法行使神话过往的功能—我们仍旧需要神话,但我们或者找不到自己的神话,或者被伪神话所迷惑。
如本书开篇引用的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神话表达的是信仰与道德的本质。“神话为这个本无意义的世界赋予意义”,罗洛·梅如是说。既然世界的意义由人赋予,那么这个世界便有好的意义与不好的意义,神话即代表了那些好的意义,换言之,神话即人性。
这个论题的模糊之处在于,我们传诵神话,我们赋予这世界意义,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世界还是适应自己,或者说,对于一个不信仰神与最终审判的人来说,高尚,有什么价值?
还好,我们对这个世界与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满意的,所以,罗洛·梅的立论还存在,我们对一种更好生活的呼号与祈望,也依旧存在。
神话,大多与信仰相关。没有信任,神话便不复存在。几乎所有现代伟大作家的主题,都与“轻信”与“无信”有关,而他们总希望通过某种神启般的形态,比如辉煌的音乐旋律、符咒般的诗歌文字、绚烂的色彩,令世界回复到那个“相信”的主题。这是所有思考者的第二个模糊之处,如果人性意味着相信,到底什么是值得相信的?分辨真伪神话的区别又在哪里?
上帝死了,人更为孤独,留下韦伯意义上的新教徒,为不可揣测的神召而惶恐的生活。那些仍旧希望认识自我本质与人生命运的现代人,确实如在黑暗旷野中呼号祈祷。本书之所以将cry for翻译成“祈望”,用意也在于此。
很多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都接近宗教,比如集中营幸存者弗兰克。罗洛·梅没有走得那么远,或者说,没有选择一条过分简单的道路。神话与宗教最直接的区别在于,神话中的神,是有缺陷与情感的,他们会犯错,也会为情感所蒙蔽,很多神话的主角,其实是人自身。
上述思考并不局限于学者,丧失反思与过度反思,恰恰是现代人的两大特点,罗洛·梅的神话,即是为解决这样的矛盾,找到人内心的均衡点。
在夜深人静时,我们研讨神话,在每个清晨醒来,我们活出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