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连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初探

2012-11-16周志刚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年4期
关键词:场所布局灾害

周志刚

(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11)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5.12汶川大地震对灾区造成了巨大损失,数百万的灾民需要避灾安置,灾区的经验教训对全国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2010年大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发应急避难设施建设相关通知,对大连市应急设施建设和管理日益重视。

1 城市避难场所结构

参照国外和国内的分类方法,应急疏散避难场所主要可分为三级:紧急避难场所,供灾时疏散人员临时或就近避难疏散的场所;固定避难场所,供灾时人员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场所;中心避难场所,规模较大、功能齐全、起避难中心作用的固定避难场所。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大连实际情况,规划采用“三级”避难场所的结构,即Ⅰ级(紧急避难场所)、Ⅱ级(固定避难场所)和Ⅲ级(中心避难场所)。

图1 避难场所规划结构示意图

如图1的避难场所结构示意图中所示,疏散通道围合的最小范围为最基本的避难责任单元(避难小区),面积约80公顷,每个避难小区内建有一处Ⅰ级避难场所;数个相邻的避难小区组成一个较大的避难社区,该避难单元内建设一处Ⅱ级避难场所;根据城市避难需求建设若干Ⅲ级避难场所。各级避难场所通过避难疏散通道连接,以便于居民转移。

根据避难场所结构,首先在大连城区内划分542处Ⅰ级避难小区,每处服务半径为500米;Ⅱ级避难场所服务半径最大为4000米,步行时间为1.5个小时左右;由于Ⅲ级场所是在灾害基本稳定以后,城市各种活动基本恢复,只是部分居民由于房屋毁坏暂时不能回家,需居住在避难场所,因此Ⅲ级场所不考虑服务半径,只从用地上考虑均衡布局。

根据国内外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经验,各级避难场所建设指标如表1所示。

2 避难场所人口分析

根据避难活动中人的行为选择特征,可将灾害中的避难人员分为紧急避难人员和中长期避难人员。

Ⅰ级避难场所服务人口:由于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居民儿乎全部离开建筑物到空旷地区暂时避难,故常住人口总量可视为紧急避难人数。

Ⅱ级避难场所服务人口:由于地震后数周时间内,由于灾情不稳定,还存在余震以及其它次生灾害,居民由Ⅰ级避难场所转移出来后,绝大部分会停留或居住在Ⅱ级避难场所。为保障有足够的避难场所,Ⅱ级避难场所服务人口按常住人口总量计算。

Ⅲ级避难场所服务人口:地震发生后数周的时间,灾情基本稳定,大多数在Ⅱ级避难场所避难人员可以回到破坏轻微或未遭到破坏的房屋中,只有房屋受到中等以上破坏的无家可归者,成为中长期避难人员。按照其它城市经验一般按常住人口15%计算。

3 避难场所资源分析

根据国内外应急避难研究文献整理,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等经改建成为避难场所。我们将可作为避难场所建设的资源都纳入考察范围内,最终筛选出可作为场所建设的潜在资源。

首先根据调研资料提取避难场所资源的信息,包括公园绿地、广场、各类学校的运动场、体育场馆4类场所;然后依据避难场所的面积要求以及避让地震断裂带、地质隐患点、次生灾害源的选址要求,进行筛选,最终得到可用作避难场所的资源。

表1 三级避难场所指标表

4 避难场所布局

避难场所布局原则: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均衡布局原则;通达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平灾结合”原则;一场多用原则;步行原则。

根据布局原则和各级避难场所建设标准,首先在资源库中筛选出Ⅲ级避难场所,然后筛选出Ⅱ级避难场所和Ⅰ级避难场所,最后为解决因场所存在服务盲区的问题,分别针对已确定的避难场所和各级场所服务范围、人口等要素进行供需计算。

通过筛选,建设Ⅲ级避难场所共6处,总面积约280公顷。从面积和布局上看,基本满足未来城市对Ⅲ级避难场所的需求。

确定Ⅱ级避难场所供171处,总面积约890公顷。根据已确定的Ⅱ级避难场所面积,以及其服务范围内人口计算人均场所占有量,按标准来衡量是否满足需要。其中:人均面积小于2.0平方米,为不满足;2.0-3.0平方米,为基本满足;3.0-4.0平方米,为较充裕;大于4.0平方米,为充裕。经过计算,不需要另加建Ⅱ级避难场所。

在全部避难资源中除去Ⅱ级、Ⅲ级避难场所后剩下的作为Ⅰ级避难场所建设,总面积约113.06公顷。规划在542个避难小区内进行避难场所需求量和供应量的计算。衡量标准:人均面积小于1.0平方米,为不满足;1.0-2.0平方米,为基本满足;2.0-3.0平方米,为较充裕;大于3.0平方米,为充裕。根据计算需增加建设Ⅰ级避难场所总面积约100公顷。

总结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有效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的重要措施,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充足的建设空间,有助于各级避难场所建设和落实。灾害使我们警醒,发展不是全部,可持续、安全的发展才是城市追求的和谐境界。应急避难场所只是城市防灾系统中一个环节,安全城市的建设对于我们来说还任重道远。

[1]贾建中,刘冬梅,唐进群,等.从汶川地震区看城市避灾用地缺失与避灾绿地建设 [J].城市规划,2008,(7):36-40.

[2]张丽梅,许倩音,吴志良.天津市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指标取值研究 [J].城市规划,2005,(3):30-32.

[3]李刚,马东辉,苏经宇,等.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10):901-906.

[4]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2):126-131.

猜你喜欢

场所布局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听的场所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远离不良场所
VR布局
恋爱场所的变化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