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农民收入增缓原因与对策
2012-11-14南华县龙川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675200
□南华县龙川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675200 何 丽
1 楚雄州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
农民收入问题是 “三农”问题的核心,它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同时关系到农村社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2009年楚雄州农民人均纯收入351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737.65元,家庭经济收入2519.86元,财产性收入53.54元,转移性收入200.24元。从全州农民的纯收入来看,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非农业收入(外出务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种植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增长非常缓慢。这是由于我国传统的种植业集中在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上,由于受到生产资料价格、劳动成本、产品价格和质量的影响,种植业本身就没有竞争优势,加上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农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的观念,使农民的增收难以顺利实现。
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2.1 分散经营,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我州农民收入低,其原因是人多地少,分散经营,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难以采用规模化、现代化耕作,因此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的生产费用居高不下。而有的发达国家家庭经营几百亩或上千亩,其农业能形成规模程度不同的农业现代化,劳动成本和其他一些分摊成本在农业产品中的比例较小,农业有较高的收益。
2.2 农业结构单一
我州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深层原因是种植业结构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变化的要求。由于许多地方的农民文化素质低,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习惯生产传统农产品,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决定生产经营什么,不会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结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毫无优势,增收比较困难。还有许多地方的农民不了解市场信息,缺乏市场预测能力,不考虑本地实际,盲目跟风,市场销售什么就一哄而上发展什么,你种我也种,缺乏特色优势,形成新的结构趋同和低层次重复,结果是“种啥啥多,养啥啥赔,越调越亏”,导致了更加严重的积压和卖难,形成了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2.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明显增加,但由于点多面广,农业建设中的资金困难依然存在。大部分田间沟渠不配套,排水沟渠排灌不畅,渗漏严重,使现有水利资源得不到较好的利用,农业水利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仍存在着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农业生产依然是靠天吃饭。
2.4 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
在市场经济下,一切生产行为都要与市场结合起来。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与农民收入成正比的关系;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较高,农民收入越高,增长就快;商品转化率越低,农民的收入也就越低,增长也就慢。在农村,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各种市场信息比较闭塞,农业基本按传统方式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并不是由市场来决定,而主要取决于农民自己的判断。尽管有的地方由政府引导,但引导力度有限,无法取代市场的作用。
目前农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农业的产品结构上,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种名、特、新、优产品不多,满足不了市场对这类农产品的需求,而一般的农产品却出现大量过剩。在农业产业结构上,种植业所占的比重过大,而畜牧业、水产业比重较小,农民收入来源比较窄。因此,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是当前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5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运用新科技的能力,生产出的产品缺乏科技含量,没有品牌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严重影响着增收。农技部门推广新技术不够有力,许多新技术无法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致使许多好的增收新技术、新方法与他们无缘。
2.6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在我州的许多农村,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州农村居民劳务报酬增长的快慢,对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有着很大的影响。
3 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和对策
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的潜力,又要在农业外部寻找增收途径;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领域,又要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纯农户、低收入户增收;既要从当前实际出发采取能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规划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1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现阶段农业结构的调整应该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在粮食品种上要向优质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二是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使优势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得以落实。三是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的问题。四是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饲草种植和生态保护。五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各地政府要在尊重农民意愿和经营自主权、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包括搞好科学规划,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向农民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整政策。
3.2 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推进农村城镇化
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扩大就业的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民市民化和农业的产业化。只有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入市场并在城镇中获得一定的职业和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和农村经济落后的问题。只有把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才能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农业才能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
1)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2)加快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改革就业制度,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
3)进一步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4)搞好劳务输出。当地主管部门对准备输出劳动力要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加快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开绿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3.3 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
针对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小、规模小、吞吐量少、不适应农产品流通的现状,需要有计划地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并进一步扩建和完善现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积极开拓对外市场。农民可以自己组织农产品运输、营销队伍,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政府要健全市场法规,强化市场管理,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不良行为。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不仅要规范交易主体行为,还要规范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解决市场中只收费、不服务乃至作风粗暴、执法违法等问题,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政府部门要为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还必须重视市场调查研究,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变化及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计划,做好种植业结构调整,降低市场风险,避免经济损失。
3.4 发挥农业规模效益
建立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土地使用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以土地作股份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5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农民收入也因它而不稳定。政府应选择适当的倾斜政策,各级财政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直接投资的方式,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在经济条件好的地方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中的劳动投入,支持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建设。要充分支持建立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产品的扶持价格制度和专项储备制度,支持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使农民有效地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力搞活农产品流通,降低交易成本,确保农产品价格的实现并迅速转化为货币收入。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民的融资环境。首先,要加快改革农村信用社的投资导向,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同时,政府财政提供一定的初始支持和有条件的后需补充,担保基金在运行中既要注意贯彻政府的产业政策;又要相对独立运行,防止政府过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