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2-11-13倪受春王玉杰林其斌
倪受春,王玉杰,林其斌,汪 俊
(滁州学院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 滁州 239012)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倪受春,王玉杰,林其斌,汪 俊
(滁州学院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 滁州 239012)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结合滁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动化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实施过程显示,这种结合地方工业特色的培养方案对于提升校地、校企互动的积极性、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
自动化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能够从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系统分析、系统应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的宽口径学科特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准确的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保证,是培育和形成专业特色的重要因素。
本文结合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介绍了“地方性、应用型”总体办学定位[1]下我院在“依托地方工业优势与布局、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尝试,分析了我院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结构设置,以期交流和促进自动化专业建设。
1 应用型人才培养
1.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先进技术广泛进入生产领域,使得社会各行各业的技术含量大大增加。因而,一方面企业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和细化,另一方面,对各类学有专长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长。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转变,在这个教育类型由单一学术型向多种应用型演变的过程中,部分重点高校依然承担知识创新和培养精英的使命,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则越来越多的选择以培养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用型教育的出现,是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并完善应用型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是适应社会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类型与教育发展阶段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体现[2-4]。1.2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及其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将抽象的科学原理或新发现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一种人才类型,其特点是应用能力强,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系统的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科学理论、较宽且扎实的技术基础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的人才[2-3]。
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人才培养可以在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实施,也可以在高职院校实施,甚至可以在“211工程”的重点高等院校实施[5]。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点、线、面高度结合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来完成。
2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能力需求
2.1 培养目标定位
地方性本科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输送本地社会经济建设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滁州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电子电器生产加工基地,已形成以机械(汽车)制造、家电信息、纺织、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非金属矿深加工为六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其中机械(汽车)制造、家电行业为六大支柱产业之首。2011年上半年,全市六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产值539.8亿元,占全部规模企业总产值的89.9%,其中机械(汽车)制造行业和家电信息产业的产值分别达到196.2亿元和115.6亿元,占据六大支柱产业产值的57.8%[6]。因此,地方市场将需要大量熟悉电气控制及仪器仪表类的应用型自动化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滁州市地方工业格局特色,我校自动化专业开设了电气工程和仪表与测量两个大的应用型自动化专业方向模块,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就业意向选择相应专业方向模块学习,使得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更贴近滁州地区的行业需求,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区域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系统分析与系统应用,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2 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要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滁州市地方工业格局特色,对应用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系统和素质系统[7-10]。
1.知识结构体系。应用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应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强化基础知识,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以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路和程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且较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对应用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侧重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实现自动化专业人才既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具有较系统的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体系。
2.能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及仪表、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自动化领域实践能力的系统训练以及自动化与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具有一定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能力;
(2)初步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工程设计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树立较为全面的系统观点,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具有了解本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3.素质系统。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学习,使得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严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刻苦钻研和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3 自动化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分析
自动化专业是本校重点支持和培育的应用性工科专业,自设立以来受到了高度重视,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学科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我校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体系建设、管理体制等多个层面着力建设和改革,取得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和初步经验。本文所说的课程结构设置是在滁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阐述与分析。
3.1 专业课程结构基本框架
根据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对应用型自动化专业人才在知识体系、能力系统和素质系统三个方面上的要求,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训练环节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毕业最低总学分要求为173.5学分,各部分学时和学分分配如表1所示。
图1 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表1 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学分比例表
3.2 专业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为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人文社科基础、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组成,这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9.7%,其中80.6%为必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立足一方面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适当精简课堂教学时数,以便为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学时间。
公共基础课主要在一、二年级完成。其必修课程及学分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大学英语(15.5)、大学体育(4)、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3)、形势与政策(2)、安全教育(1)、就业指导(1.5)和军事理论(1)。选修课要求学生从全校公共选修课总表中按需选课,总计不少于10学分。公共基础课程合计学时为853学时,合计学分为51.5学分。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按我校电子电气大类方向进行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科基础课上,同时考虑专业领域的要求。这类课程占总学分的35.1%,并且全部为必修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0.5)、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5.5)、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3)、大学物理与实验(8)、工程制图(1.5)、程序设计(3)、电路分析与实验(4.5)、模拟电子技术与实验(5)、数字电子技术与实验(5)、传感器原理与应用(2.5)、Matlab及其应用(1.5)、电机及电力拖动(3.5)、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2.5)和自动控制原理(5)。专业基础课程合计学时为1107学时,合计学分为61学分。
3.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为应用型自动化专业方向模块,主要安排在大学三、四年级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就业意向选择相应专业方向模块学习。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以滁州地区行业需求和工业布局为首要考虑要素,尽量减少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加大课内实验比重(不低于25%)。根据行业需求,这类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可以不断更新和完善,以使自动化专业人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专业选修课中,电力电子技术(4)、计算机控制技术(2)、单片机技术(2.5)、自动检测技术(4)、过程控制系统(2.5),均为电气工程和仪表与测量专业方向模块的必修课程。另外,对于电气工程专业方向模块,需从以下课程中至少选修五门课程(学分至少为12学分):电气控制技术及PLC(2.5)、机电一体化技术(3.5)、电力工程基础(2)、计算机与继电保护(2.5)、电气照明(1.5)、文献检索与阅读(2)、专业英语(2)、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1.5)、控制系统仿真(2)、工厂供电(3);同样,对于仪表与测量专业方向模块,需从以下课程中至少选修五门课程(学分至少为12学分):电气控制技术及PLC(2.5)、电子测量技术(3.5)、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2)、电工测量(2.5)、检测与仪表(1.5)、文献检索与阅读(2)、专业英语(2)、智能仪器与接口(1.5)、电子设备调试(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3)。
4.实践训练环节。实践训练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滁州市机械(汽车)制造、家电行业等行业服务,实践训练环节主要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开展的一系列系统的专业领域内的工程技术训练,占总学分的19.6%。实践训练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单片机或PLC技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其内容安排和大纲设计充分考虑工程实践的渐进性、综合性、设计性。
3.3 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分析
在调研国内外相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层上,为实现培养地方需要的较高素质应用型自动化专业人才,我们对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努力使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针对滁州地方的工业格局和行业需求,开设电气工程和仪表与测量两大自动化专业方向模块,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2.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用时明显加大,并且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系统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设置相关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内容,教学中始终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企业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
3.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需求同步。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开设,紧密联系地方企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动态的调整,因而课程设置一方面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而另一方面又具有地方特色。
4 结束语
我校自动化专业立足滁州地方工业,以建立培养较高素质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为起点,探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为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1]中国教育报[N].一所地方高校发展与转型之路,2011-11-8.
[2]沈国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个案[D].中南大学,2008:9-15.
[3]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7-13.
[4]王玉萍.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16-21.
[5]张可菊,李冬明.自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8(35):591.
[6]晋群.六大支柱产业助推工业经济良好运行[EB/OL].http://www.chuzhou.cn/news/2011 - 07/22/content _214841.htm.
[7]郑爱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2):10-12.
[8]崔桂梅,贾玉瑛.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4-116.
[9]何小其,马修水,关宏伟,宋执环.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2010,12(3):131-134.
[10]董冠军.也谈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34-135.
G642
A
1673-1794(2012)02-0100-03
倪受春(1962-),男,安徽无为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据通信与信息安全。
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01040);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自动化特色专业”
201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