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田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012-11-13程加省于亚雄杨金华王志伟胡银星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粒重分蘖籽粒

程加省,于亚雄,杨金华,王志伟,胡银星,程 耿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生态环境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区域内山多坝少,耕地面积的2/3为山区、半山区的旱地,无任何灌溉条件,属于雨养农业,而3/4的云南小麦都种植在这种无灌溉和施肥条件的旱地上,仅有1/4的小麦种在可灌溉的田里,而田麦保证和稳定了云南小麦的产量,发展云南田麦,不仅是解决云南坝区人民基本口粮的需要,也是云南粮食稳定增长、边疆稳定的需要。

1 术语与定义

1.1 田麦

从生产条件看,云南小麦从耕作上明显分为田麦和地麦两大类型。田麦是指稻-麦两熟地区的稻后麦,一般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次年4月至5月收获。田麦具有灌溉条件,受干旱影响小,因此产量较高且稳定,多数应用春性品种。

1.2 高产

常年产量达5 250~6 000 kg/hm2。

1.3 优质

种植中筋或弱筋小麦品种,品质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1.4 高效

与常规技术相比,产量提高10%,生产成本不增加。

2 群体动态和产量结构指标

2.1 群体动态指标

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公顷基本苗240~270万,最高茎蘖数900~1 050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每公顷基本苗210~240万,最高茎蘖数1 050~1 200万。

2.2 产量结构指标

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公顷穗数375~450万,每穗粒数45粒左右,千粒重45 g左右;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每公顷穗数450~575万,每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0 g左右。

3 规范化播种技术

3.1 品种选择

选用品种应为通过云南省或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该生态区域种植的小麦品种,且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云南田麦以种植弱春性或春性品种为主,主要品种有云麦47、云麦51、云麦53、云麦56、云麦57、川麦107、宜麦1号、临麦6号、凤麦36、凤麦39号等。

3.2 种子处理

用杀虫剂、杀菌剂及生长调节剂作种子包衣,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未包衣的种子,应采用药剂拌种。在锈病发生较重的地块,用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

3.3 精细整地

3.3.1 及时去茬除草

前茬是水稻,水稻黄熟后及时开沟排水,收获后及时深翻晾晒,并去除田埂上的杂草。前茬是其他旱地作物,在前作收获后及时深耕,去除田间和地埂上的杂草。

3.3.2 整地要求

(1)深耕、深松土壤,耕深应达到24 cm以上,以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促进小麦根系发育;(2)精细耕地做畦; (3)墒沟配套,应使墒沟高于中沟,中沟高于围沟,达到雨停沟干,墒不积水的标准。

3.4 施足底肥

施肥结合深耕,每公顷施农家肥22.5~30 t、普钙450~750 kg作底肥;用尿素120~150 kg/hm2作种肥,随播种时施入。

3.5 播种

3.5.1 精量播种

生产上通常采取 “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的方法确定播种量。播种量应根据每公顷基本苗数、种子净度、籽粒大小、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等因素计算:

习惯上,播种量半冬性品种97.5~112.5 kg/hm2,春性品种135~150 kg/hm2,晚播麦187.5 kg/hm2,但基本苗不宜超过375万/hm2。

3.5.2 适时播种

云南省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日平均气温16~18℃,春性品种为14~16℃。半冬性品种宜在10月上中旬播种,弱春性品种宜在10月中下旬播种,春性品种宜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在适期内争取早播。但春性品种不宜过早播种,否则,在初冬就起身拔节,到寒冬易被冻死。

3.5.3 播种要求

采用行播,播量要精确,播深3~5 cm,行距23~25 cm,播后覆土,做到下籽要均匀,不重不漏,行距一致,深浅一致,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4 田间管理

4.1 苗期管理

此阶段以促根增蘖、培育壮苗为主攻方向。

4.1.1 灌好二水

即灌好出苗水和分蘖水。

4.1.2 保证全苗

及时查苗、补苗。因落干、漏播或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的缺苗,应立即浸种补种,来不及补种的可待麦苗分蘖后,移密补稀。

4.1.3 看苗施肥

壮苗指标为麦苗矮壮、叶色青绿、叶片短宽,可在小麦3叶期追壮蘖肥,结合灌分蘖水,一般每公顷施尿素120~150 kg;对长势差、苗势较弱的麦苗或生长较弱的迟播苗,应在2叶1心时早灌水、早追肥,一般每公顷施尿素150~225 kg;对旺苗应抓紧镇压或深中耕,不施或推后施肥。

4.1.4 中耕除草,松土保墒

麦田杂草在分蘖期以前应抓紧防除,每公顷用75%巨星15 g对水450~600 kg防治阔叶杂草,或用6.9%骠马防治禾本科杂草。同时要适时中耕,促进根系生长,使弱苗转为壮苗;对群体过大的旺长苗,采用深锄、镇压等措施控制其旺盛生长。

4.1.5 病虫害防治

深入田间调查虫情病情,特别注意对小麦锈病、白粉病、蚜虫的防治。

4.2 中期管理

此阶段主要是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争取穗大粒多,壮秆不倒为主攻方向。

(1)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

(2)追施小麦拔节肥并灌水。施拔节肥、浇拔节水的时间要根据品种、地力水平、墒情和麦苗情况灵活掌握。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一般在拔节期稍前或拔节初期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在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初期或中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高、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

(3)防治病虫草害。本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盛发期,应及早进行防治。

4.3 后期管理

此阶段以促根、护叶、防早衰、增粒重为主攻方向。

4.3.1 适时浇水

在正常条件下,后期可浇3次水。第1次浇水在扬花期,促进养分向花器官运输,提高结实率;第2次浇水在灌浆期,一般在扬花后10 d左右,促进养分向籽粒运输,提高灌浆强度;第3次浇水在开花后20 d左右进行,防止茎叶早衰,延长灌浆时间。由于后期穗部增重较快,浇水时应注重做到无风抢浇,有风停浇,以防倒伏。

4.3.2 根外追肥

小麦开花以后,为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进灌浆,增加粒重,需及时进行根外追肥。根外追肥肥料利用率高达80%~90%,而且植物吸收快,是经济用肥的有效措施。

4.3.3 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均会造成小麦籽粒空秕,严重影响品质。白粉病、锈病、蚜虫是小麦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应切实注意,加强预测预报,及时防治

小麦后期若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同时发生时,可选用粉锈宁、抗蚜威、磷酸二氢钾等药剂混合喷施,一喷多防。

5 主要病虫害防治

5.1 蚜虫防治

农业防治:应采取 “挑治苗蚜、主治穗蚜”的策略。适期冬灌和早春划锄镇压,减少冬春季麦蚜的繁殖基数;培育种类繁多的天敌;采用黄色粘稠物诱捕雌性蚜虫。

药剂防治: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或益害比为1∶150以上时,每公顷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225 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或40%毒死蜱乳油 750~1 125ml, 或 3%啶虫咪 300 ml, 或 4.5%高效氯氰菊酯600ml,加水750 kg均匀喷雾,也可用机动弥雾机低容量 (每公顷用水量225 kg)喷雾防治。

5.2 条锈病防治

农业防治:在秋苗容易发生条锈病的地区,适当晚播,减轻秋苗病情。施用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的抗病力。铲草沤肥或伏耕保墒,在播种前,消灭田间、路边、沟边的自生麦苗,可大大减少越夏菌源。

药剂防治:每公顷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1.5 kg,或12.5%烯唑醇 (禾果利)可湿性粉剂600~900 g,或志信星225~480 g,或25%丙环唑乳油450~525 g,或 30%戊唑醇悬浮剂150~225 ml,加水 750 kg喷雾防治,间隔7~10 d再喷药1次。

6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环节。收获过早,籽粒灌浆不充分,成熟度差,籽粒干后皱缩,粒重降低;收获过晚,不仅因呼吸消耗使干粒重降低,而且易落粒、折穗,造成减产。小麦适宜收获期的特征是叶片、穗及穗下间呈金黄色,穗下第一节呈微绿色;籽粒腹沟变黄,极少部分呈绿色,内部呈蜡质状态,含水量25%~30%。此时收获,粒重最高,品质最佳。

[1]程加省,于亚雄,杨金华,等.旱地小麦品种抗旱性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及评价[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3):30~32.

[2]徐恒永,赵振东,刘建军,等.群体调控与氮肥运筹对强筋小麦济南17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2,22(1):56~62.

[3]陈金安.小麦蚜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科技,2001(6):34~36.

[4]陶耀明,邹炳礼.小春作物蚜虫的发生和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6(2):49.

[5]伍少云,奉有壁,汤翠凤.云南小麦资源创新种质的抗锈性与生态适应性鉴定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2,22(3):25~30.

猜你喜欢

粒重分蘖籽粒
外源激素与蔗糖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调控效应
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籽粒形态性状分析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高粱种子胚乳完整程度对芽苗建成的影响
2018年大豆粒重低于常年的原因分析
玉米分蘖产生的因素及去留对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玉米专用缓释肥料应用效果
玉米籽粒机械直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