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及案例研究
2012-11-10执笔人曾庆丰付春红梅晓燕
执笔人/曾庆丰、付春红、梅晓燕
企业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及案例研究
执笔人/曾庆丰、付春红、梅晓燕
随着创新协作化、研发全球化等科技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选择“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已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知名企业突破创新难题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目前发展较成熟的两大类企业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并就如何促进上海企业采纳开放式在线创新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Open online innovation platform)是由美国学者Howe于2009年提出的一种新的企业创新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创新应该作为一个公共平台,积极发挥企业内部和外部不同群体的力量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
与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相比,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具有以下几点特性:一是主体多元,即通过多方关系共建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可包括任务发布商、服务提供商和中介平台提供商等。其中,平台提供商辅助交易完成,开发交互工具、远程工作管理工具、评估工具等应用系统,并提供咨询、仲裁等服务。二是全球网络,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具有全球性特征,企业可通过网络平台跨越组织和国家的文化界限,获取全球性专业人才与服务资源。三是分布式协作,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将时空分散、资源互补、相对独立的个体及工作团队组织起来,从而提高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挑战性机遇的快速应变能力。目前,企业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组织架构来看,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主要分为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由企业自行运营的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另一种是由第三方运营的中介式在线创新平台。以下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两种模式的运营机制:
企业自营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以宝洁公司为例)
美国宝洁公司的“C&D”模式(Connect and Develop)是企业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的成功实践者,其成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历了从思想到组织形式的转型,最终搭建起了一个企业与上下游客户、消费者、甚至是不相关的外部力量交流的在线创新平台。一是在思想上实现从“研发”到“联发”的转型。20世纪90年代末,宝洁面临投入更多成本重整研发部门,或削减研发成本的两难境地,直到2000年,宝洁公司新任CEO雷富礼将宝洁的心脏——研发(Research&Develop)改名为联发(Connect&Develop),即打开公司围墙,联合外部松散的非宝洁员工组成群体智慧,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有目的的创新,然后再通过技术信息平台,让各项创新提案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的配置。“企业外部也许恰好有人知道如何解决你的企业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或者能够比你更好地把握现在你面临的机遇。你必须找到他们,找到一种和他们合作的机会。”雷富礼的这一创新思想得到公司高管的一致认可,成为企业新创新文化的重要内涵。
实现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转型
企业自营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的运营关键在于组织自身全面向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转型,包括企业核心活动的五个维度的转变。具体包含:(1)企业战略与愿景的转型。2000年后,宝洁公司在战略上确定了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Closed Innovation)”转向“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并规划在五年后实现50%的创新来源于外部。(2)组织结构的转型。为了适应开放式在线创新模式,宝洁在组织结构上进行调整。如,设置“外部创新主管”职位及创建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创新侦察员”队伍,该70人的队伍每天的工作就是借助复杂的搜索工具查看数以亿计的网页、全球专利数据库和科学文献,以“大海捞针”的方式寻找对公司有利的重大技术突破和专家学者。(3)产品与市场的转型。为使平台有效运营,宝洁在产品与市场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转型。如,宝洁启动“技术型企业家”计划,使全球50多万名独立发明家成为宝洁的创新服务提供商,为宝洁优先提供相关技术成果的同时,也充当技术顾问的角色;同时,宝洁评价创新的标准也从注重产品的性能、专利数量等,向注重可以感知的顾客需求转变。(4)业务流程的转型。宝洁公司重新设计与优化了原有企业业务流程,使得与各种外部创新资源的对接更流畅、反馈更快速。同时,在线创新平台设计了合理运营流程,提高了参与者对在线创新平台的信任。(5)企业文化的转型。宝洁的研发部门已使用“联发”的全新概念培训员工,在开发过程中要求员工加强跨技术、跨学科、跨地域和跨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企业形成了“研发不只在研发部门,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良好创新氛围。通过一系列的组织转型,宝洁公司不仅拥有内部的9000 多名研发人员,更是网罗了世界各地的大约180 万名研发人员参与研发工作,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研发实力。
实现开放式创新计划
2007年宝洁创建了企业“C&D”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的英语网站,该网站相当于宝洁的创新资产集市。注册用户可方便浏览宝洁的需求及创新成果,根据提示提交方案,经过宝洁专业人员的初筛及复审后,可在8周内获得回复。这种模式推出后,得到了积极响应,网站在上线后一年半,就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3700多个创新方案。经过前期运作机制的探索和积累,2009年3月,宝洁“C&D”中文网站正式启动。网站提出:“如果你正在寻找获得许可使用宝洁的商标、技术等其他创新资产的机会,登录这个网站,很可能就会找到和宝洁合作的商机,将共同的生意做到世界各地”。
仅过了3个月,该网站注册访问量已超过2万,有效的创新方案达到129 个,其中不乏有望与宝洁达成合作的创新方案。除了征求创新方案外,宝洁也在平台上出售自己的专利。在开放式创新理念指引下,宝洁将自己用不到的好点子放到了“创意集市”中,不仅为宝洁带来额外的利益,更激发了员工们参与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实行开放式创新以来,宝洁的研发生产力提高了近60%,创新成功率提高两倍多,而创新成本下降了20%。曾经暮气沉沉的宝洁公司如今成为了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
第三方在线创新平台(以美国Inno-Centive 网站为例)
美国InnoCentive网站(“创新中心”网站)创立于2001年,是衔接科技研发供求方,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第三方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目前,该网站已覆盖商业、化学、信息技术、工程与设计、食品工程、生命科学、数学与统计、物理及能源技术等多个基础研究及先进制造业领域,成为全球运营最成功的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之一。自2001年创立至今,InnoCentive 已发布了超过1400个涉及40个学科的科技难题,其中,破解的难题超过700个,难题破解率为50%多,已经有超过3500万美元的奖项颁发给了破题者。
目前,该网站的注册用户遍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全球超过25万名科技精英。近年来,InnoCentive已与中国的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等25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该平台的核心在于构建一种能够让交易合理有效完成的运行机制。InnoCentive网站的运行组成机制可分为基本机制和社会化机制两大类。
与企业自营式开放创新平台相比,第三方平台是一个完全由第三方控制的虚拟在线社区,其运行模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创新“求解人”与“解决者”快速配对。企业与InnoCentive签约成为“求解人”后,即可在非公开的论坛里匿名张贴所需要解决的疑难杂症以及奖励金额(5000美元-10万美元不等);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有资格在该网站注册为“解决者”,浏览并选择挑战,再通过安全程序递交解决方案;InnoCentive 的科技团队负责回答“解决者”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并将递交的所有解决方案呈递给“求解人”。
兼顾“悬赏制”和“招标制”两种机制
企业在论坛中主要通过“悬赏制”和“招标制”两种形式发布求解问题。其中,“悬赏制”是指企业在市场中组织的创新竞赛任务,创新者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参加竞赛,并在截止时间前提交成果,企业从所有成果中选出最佳成果并向该成果的提交者发放奖金。“招标制”则是企业在市场上发布的创新竞标任务,创新者决定是否参加竞标,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标书,包含任务解决方案、任务报价、创新者能力证明等内容,企业挑选最符合要求的创新者来承接任务,并在成果验收后按标书中报价支付酬劳。
构建“创新外包”的新合作模式
与企业自营式平台中的创新合作方式不同,企业不断推进“创新外包”业务的发展,即企业只负责提出创新任务并给予相应的报酬,所提出的任务完全由其他创新主体完成。与传统研发外包也有所区别,在“创新外包”合作中,供求双方并未因任务结束而终止合作,第三方开放式创新平台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使相关领域的企业与外部创新人才能在更广阔的合作过程中维系长久的合作关系。
有关建议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上海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加快开放式创新发展是企业提高创新管理能力、增强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是选择若干企业开展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示范。在全国范围内尚不存在企业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的成功案例之前,上海可以选择若干有一定规模且具备转型基础的企业进行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的运营示范,并对示范平台的成果进行宣传推广,以期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建设和使用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进行科技创新与发展。
二是鼓励建立和使用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对于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可鼓励其联合有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而对于集聚大量中小企业的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探索以园区为载体建立第三方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为区域内企业提供集约化服务。同时,对于建立和使用平台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策。
三是加快建立健全企业开放式在线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对开放式创新平台中的产权归属、价值界定以及流程监督加以规范,防止任务发布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因知识产权价值不确定性产生纠纷,也杜绝中介服务商剽窃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同时,对于利用率不高的知识产权的合理开发、应用和推广应纳入管理体系考虑的范畴之内。
本文受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692106100)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编号:10YJC63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