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以软件专业为例
2012-11-09陈广山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信息管理系辽宁大连116052
陈广山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信息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52)
基于“T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以软件专业为例
陈广山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信息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52)
课程是专业理念的载体,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课程并没有反映专业发展的需求,更无法满足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职业技能的需要。从培养“T型”人才技能出发,以软件专业为例探讨了校本开发的策略,力求促进课程体系、专业教学理念的改革,促进学生就业技能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T型”人才;校本课程;软件专业
近年来,我国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软件人才,但软件企业至今还在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最令人尴尬的是,经第三方机构培训后的学生却大受企业的欢迎。在这种现象的成因中,课程建设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说明部分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并不支持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所以,在尊重国家本位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势在必行。
1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意义
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本位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能与国家、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的作用的课程[1]。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采用的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其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多层次教育、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从实践来看,传统的课程存在着与行业和生产实际相脱离;课程设置共性多、个性少、特色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对象的特殊需要,课程和评价标准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相违背等不足。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育人观念。校本课程强调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其理论价值在于体现了教育追求个性的思想,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更好地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体现高等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
2 基于“T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
图1 “T型”人才模式图
2.1“T型”人才
1)“T型”人才的涵义 如图1所示,“T型”人才是指按知识结构区分出来的一种新型人才类型。 “T”中的“—”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因此,“T型”人才是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这种人才结构不仅在横向上具备比较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而且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和独到见解[2]。
2)“T型”技能 “T型”技能也可以理解为一专多能,“一专”对应专业的核心技能;“多能”是指与专业相关或临近领域的复合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计算机软件专业来看,不仅包括专业纵深方向上的,如系统分析与设计、编码、测试等专业技能;也包括横向上的,如项目管理、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技能。
2.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CDIO工程教育模式 基于“T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3]。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T型”校本课程的最大特色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特色,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面向企业应用的软件人才培养工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3课程的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意义是“校本”特色的突出,那么如何体现校本呢?
1)专业-校本策略 即发挥本学校的优势,进行兄弟系(专业)间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从纵向上看,是指把软件类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培养“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横向是指把与软件类业务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培养“宽泛扎实的理论基础”。
2)学校-校本策略 即在本校的专业和课程无法进行“T型”技能培养的情况下,可以整合一定区域内高校的资源,进行校际间相关专业课程的整合。通过与兄弟院校从战略上双方共享教学资源,进行专业横向或纵向上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宽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
3)企业-校本策略 即整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的资源,利用企业实践上的优势,把企业的实际项目、案例引进课堂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精准娴熟的实践经验”。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体现为区域社会和经济服务的特点,但需要双方把合作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并且需要政府政策上的保障和激励[4]。
2.4软件外包校本课程的开发
1)专业核心课程 虽然“T型”软件外包人才倍受青睐,但大多高校中培养“T型”人才的机制和课程体系并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宽基础、厚理论”的层面上,根本无法适应软件外包业务的开展。因此,需要在“宽基础、厚理论”的基础上,按企业所需构建出带有“刃”性的“T型”课程体系。
与传统的模式不同,软件外包“T型”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需要按照“逆工程式”的思想构建。即先对企业岗位进行细致的分类,再对分类后的具体岗位所需要的工作技能进行系统归纳,用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对大量企业的同类型岗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要具备该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进而将这些知识、技能编写成合适的教材。
2)项目管理类课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件外包的业务层次是较低的。通常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现在大多数的外包项目都是从编码阶段以后开始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程序员从事的都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的“软件蓝领”级别的工作,很难接触核心业务。为了其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支撑从业务到研发,从设计到开发的全部过程。
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的目的是培养“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精准娴熟的实践经验”和必要的职业素养,可以支持纵向上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程序员编码的寿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仅有专业的深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宽泛扎实的理论基础”技能,包括项目管理、企业管理、营销等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未来横向的可持续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
3)产品营销类课程 软件外包的特点是没有产品,没有销售。 一般软件企业都做2种东西,一个是项目,一个是产品。产品是要面向市场销售的,要维护要更新换代的。外包企业大多涉及到的是项目,没有产品也就谈不上销售,没有销售部门、销售人员、营销、渠道市场、铺货等等的职能和运作。所以看起来是不需要营销的知识的,但无论是从深入理解业务,还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营销类知识都是必要的。因此,除了项目管理类课程,笔者还设计了IT产品营销课程,目的是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能,包括项目的前期和后期工作。
3 结 语
对于中小软件企业来说,由于存在岗位角色分工细化的不现实性,他们渴求的是能够参与到整个软件工程周期中的人才,需要的是理论知识架构、岗位工作技能、项目实践操作的“多面手”。而这种人才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是可遇不可求的。相反,如果能够在企业的战略性参与下开发校本课程,企业所需要合格人才的培养则将水到渠成。
需要说明的是,该系列课程建议通过“3+1”模式执行。需要有“3”年专业基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5],核心技能在第4年通过专项训练获得。如果存在校企战略上的合作关系,那么“1”可以分为校内和企业实训2个阶段,这样可以很好地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或者采用“3+1+1”的模式,即“3”年专业学习+“1”年相关专业进修+“1”年企业实践,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J].教育参考,1999(3):7-8.
[2] 赵卫东,吴海峰. T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商务智能课程中的应用 [J] .计算机教育,2010,2(2):14-15.
[3] 邱钦伦 . CDIO与软件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1):14-17.
[4] 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3):49-54.
[5] 左辉群.“3+1”校企合作软件类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与创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4):138-140.
[编辑] 洪云飞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3.048
N4
A
1673-1409(2012)03-N143-02
2012-01-12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GHYB110090)。
陈广山(1967-),男,1991年大学毕业,硕士,教授,现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