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南理工大学:如何制作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2-11-09刘广

中国教育网络 2012年4期
关键词:公开课精品课程

文/刘广

华南理工大学:如何制作精品视频公开课

文/刘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的6大保障措施之一,而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首批视频公开课已于2011年4月由“985工程”院校率先启动建设,1 1月开始陆续发布。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一方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发挥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担负相应社会责任的途径和方法,视频公开课项目很好地融合两方面的目标追求。在首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申报中,华南理工大学经过整体统筹、深入研究,对视频公开课进行准确的课程定位,搭建了较为合理的制作平台,最终有6个选题通过教育部首批遴选,1门课程成为首批上线发布的课程之一。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定位

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启动开放课程(OCW)项目,形式逐步由网络课程发展为视频课程,在“知识共享理念”及OCW项目带动下,目前已有超过300所世界知名高校发布了公开课程,免费向社会开放。2010年,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引进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的视频课程,国内一些高校也参与其中,把本校视频课程进行公开共享,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但视频公开课不是西方大学的独有创新,也不是商业网站开拓的新产品,而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与新兴媒体技术促进下的公开课新形式,是教育电视网络传输的新类型,是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丰富和发展。“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的课程定位使视频公开课既不同于以往高校建设的精品课程、教育电视节目,又不同于《百家讲坛》等大众广播电视教育节目,在课程定位、建设理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主讲教师、课程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

主讲教师:精湛的学术造诣与优秀的传播技能兼具

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与图形、图表、文字等符号相比,视频传播信息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直观性、真实性,而声音特别是对白、解说在视频中和视觉符号相辅相成,共同传递信息,增强传播效果。教师作为视频公开课的传播者,其自身形象和传播技能对课程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主讲教师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专业造诣,也需要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各种传播符号的驾驭能力。

在选择主讲教师时,在选择优势课程的基础上,同时要选教学名师、学术大家,主讲教师要充分展示个人教学个性与人格魅力,呈现精湛的教学水平。我校申报的《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课程主讲教师是何镜堂院士,何院士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作品在建筑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何院士结合自己的设计作品系统介绍了他的设计理念,内容既有很好的专业性又对普通观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需要注意的是,视频公开课不同于精品课程,无需体现教学团队结构的合理性,视频公开课只需要团队中最好的教师主讲。

传播受众:从象牙塔到大众与分众兼具的公共服务

精品课程、教育电视节目传播对象往往都集中在学校等微观教育领域,面向公众免费共享的优质资源数量不多,传播渠道有限。而理解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意义要放在宏观的社会大教育中,把学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机构之一,把教育作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之一,精品视频公开课就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科技魅力、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满足社会终身教育需求的重要措施之一。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公共服务职能使其潜在受众既有大众传播特点,又具有专业化分众接收性质。公共网络传输使精品视频公开课不针对某一具体的年龄阶层或学历阶层为传输对象,受众具有典型的人数众多、组成复杂、位置分散、接收匿名等大众受众特点。但这些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科、专题等组织,满足某一类或几类受众对专业知识的特定需求,具有现代传媒受众分众化的特点。

传播内容:从系统全面到智慧启迪和前沿指引为主

现代传播规律告诉我们,优质的传播内容是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础。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要体现精品原则、“内容为王”的要求,但又不能照搬教育电视、精品课程的内容组织方法。教育电视、精品课程内容涵盖广,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逻辑性,要求体现教学过程的教与学的完整环节,这种要求使其更像是视觉化的印刷教材。而精品视频公开课更注重的是前沿性、专题性,主要是以能激发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学习兴趣,启迪智慧,传播优秀文化和前沿科学知识的内容为主,它不独立承担完整的专业课程教育功能,因此知识的完整性与结构性处于相对次要地位。

从内容表现上看,与其他娱乐视频节目不同,视频公开课并不一味追求画面效果,追逐“眼球经济”。课程中图像媒介不占绝对支配地位,作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声音则有更重要的地位。以声为主、声画结合的内容表现使精品视频公开课不再是强制性的绝对单一信息源对象,这也符合当下学习者伴随性收看/听的学习特点与规律。

首批视频公开课课程的建设重点在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课程,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主,重点建设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类和新能源、新材料、核辐射、高速公路等相关的科学技术类以及生态环境、社会诚信、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类素质教育课程,兼顾其他公共课、技术课、专业基础课。根据这样的要求,结合我校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校情,我们的申报建设重点放在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优先考虑其中的建筑等国家重点学科、名牌专业,选出的课程内容涉及新能源、信息安全、建设思想、艺术通识等领域,这些课程或在内容上处于前沿,或有现实中的重要实践应用,或有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创新。

传播渠道:从教育网到多渠道的泛在网络

为保护知识产权及相应的经济利益,教育电视、精品课程共享效果有限,主要在教育网内共享。而随着知识共享理念的普及,国家行为的参与,保持署名权的免费使用和传播为精品视频公开课提供基础,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传播从教育网走向“地球村”。

合理的建设规划、无线移动等传播技术的发展及相应政策的制度与为精品视频课程的多渠道的泛在传播提供条件。教育部建设“爱课程”网作为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展示遴选出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并以适当方式与网易、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国内教育、商业门户网站合作同步展示,这就使得课程传播渠道大大拓宽,潜在受众增多。而我国三网合一制度的出台、网络带宽的改进、移动技术的成熟也会使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收看终端日益多样化、接收与收看呈泛在化特点。

传播反馈:从形式交互到思想交互

交互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缺少交互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不完整一直是对教育电视、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的一大诟病。精品视频公开课面向全社会的受众定位,千差万别的学习者差异使呈现师生交互、设置交互环节都变得更加困难。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把电视称为“羞怯的巨人”,认为电视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于观众和电视节目之间存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想互动,电视节目传递的信息直触内心,改变和塑造着观众的思想和观念。这种思想互动如同受众与视频课程内容之间的对话,如果视频课程由合适的主题、合理的信息组织、有效的形式表现,其传播则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影响观众的认知、观念、思想甚至动作行为。因此,视频公开课形式交互的缺失并不意味着传播效果的受限,反而更要关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搭建视频公开课制作平台

华南理工大学由于通过遴选的首批视频公开课门数较多,启动建设到提交成品的间隔短,不允许进行全新的建设平台搭建,我们研究了“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简称制作标准),分析了制作平台应满足的主要功能,制作过程中可能遇见的主要问题,比较了各种解决方案,基于原有软硬件资源,搭建了较为合理高效的视频公开课制作平台。

五大主要功能

依据“制作标准”的要求,视频公开课制作应基本具备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技术,达到音像教材出版物的标准。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认为视频公开课制作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

1. 能够拍摄记录广播级或专业级视频质量信号,实现视频信号和上课用电脑VGA信号之间的现场切换。视频公开课录制场地可以选择课堂、录播教室、演播厅、礼堂等场地,为了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一般需要使用3台以上的摄像机进行多机位现场切换录制:一台机器拍摄教室全景,一台机器拍摄主讲教师中近景,一台机器拍摄交互学生画面。对视频信号,要求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白平衡准确、无明显偏色,达到这样的质量标准需要使用至少为专业级的高清或标清设备。

2. 能够清晰、全面、无失真地记录主讲教师、学生等现场声音。现场声音一方面要使用录像机记录,另一方面还要在现场通过功放和音箱扩音以满足现场音量需求。主讲教师授课声音可以通过无线胸夹麦克风拾取,这样可以使教师双手解放出来与学生进行足够的肢体语言交流。而学生声音存在间断性、不确定性,由于现场空间过大、人数较多,摄像机机头麦克风不能满足清晰记录要求,需要提供2只以上无线话筒以便分布在学生中,使其传递使用。

3. 能够进行后期编辑和包装。授课现场的切换记录可以有效保证课堂过程的高效记录,但是最后成品还需要添加有学校LOGO、课程名称、讲次、主讲教师姓名、职称等规定内容的片头和注明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内容的片尾,并对授课中出现的个别错误进行修改,因此制作平台中必须有非线性编辑系统。一方面使用AE等软件制作片头、片尾,插入拍摄课堂视频;另一方面进行后期精编和转码。

4. 能够完成SRT字幕文件的制作。SRT字幕文件是视频公开课图像与声音外的另外一种信息传播辅助形式,既可以校正部分教师方言、口误、专业术语带来的理解歧义,也为视频公开课的国际交流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字幕的高效制作与修改。

5. 具有录制课程的现场直播等功能。拍摄场地限制,录制现场听课学生不能够太多,为了满足其他学生和教师的异地同步收看需求,制作平台可考虑具备直播、点播功能。

关键问题的解决与平台的搭建

视频公开课授课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其中PPT内容记录一般有两种方式:直接使用摄像机拍摄PPT投影幕布;后期将PPT转为静止图片或视频文件插入。第一种方式对环境光线要求较高,画面质量差强人意,但效率较高、能完整记录教师屏幕动作;第二种方式工作量较大,效率较低,可以保证较高的画面质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们使用了索尼无限传播工作站,将电脑VGA信号和其他视频信号一起输入现场切换,基本解决以往PPT录制中存在的不足。

录制现场有多个专业话筒,要保证现场功放和记录声音的清晰、一致、不失真,同时尽量减少因学生传递话筒而打乱讲课节奏。我们给主讲教师使用无线胸夹式麦克风,给学生提供两只手持无线话筒,学生话筒放置位置与教师提前沟通,使交互的学生尽量接近话筒放置位置。这些话筒连接独立调音台,经过调音后一路直接输入录像机,一路经过功放后进行现场扩音。

多机位拍摄的现场切换一般需要Tally系统支持,通过Tally指示灯提示摄影师拍摄,进行导播和摄影师的沟通,避免不恰当的镜头切换。为解决没有Tally系统带来的问题,导播、摄像师和主讲教师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对每个机位的大概景别和拍摄内容进行界定,同时每个镜头的拍摄要求摄像师精心拍摄。

根据功能需求,解决了相应关键问题后,我们基于现有软硬件设备,搭建了视频公开课制作平台(见图1)。平台采用3台专用摄影机分别拍摄教师中景、教室全景、学生镜头,使用索尼无限传播工作站A W S G500连接摄像机视频信号和教师电脑VGA信号,进行现场切换。现场声音使用无线胸麦(教师用)和两只无线手持话筒(学生用),经调音台后和无线传播工作站输出的视频信号一起使用录像机记录到录像带中,使用大洋非编上载后加入片头进行剪辑包装后和其他电脑制作的独立SRT字幕文件一起得到成品。录像机记录同时输出视音频信号给录播系统,通过Internet实现直播功能。

教育思想与理念的更新、新技术的成熟使视频公开课形式得以产生,国外视频公开课的大规模传播加速了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进程。利用技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公共社会的追求固然意义重大,但各高校如何结合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建设好、传播好、运用好视频公开课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教师与教育技术人员的良好协作与不断的努力。

(作者单位为华南理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猜你喜欢

公开课精品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精品画廊
釉光青精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