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互联网,大规模协作新时代
2012-11-09庄秀丽
文/庄秀丽
开放的互联网,大规模协作新时代
文/庄秀丽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化网络平台的多样与丰富,已经逐步构建出全新的信息流通协作的生态空间,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理解和发现互联网的发展,走向开放的互联网的大规模协作。
7、8年前,对于欧美以英文为主的社交网络的教育应用,需要追踪到具体的软件平台或具体的网站。如今,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化网络平台的多样与丰富,已经逐步构建出全新的信息流通协作的生态空间,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理解和发现互联网的发展,并将亲自参与开放的互联网的大规模协作。开放的互联网,把认识、发现、发展世界的机会,拓展到每一个人,由此也迎来一个人人参与发展、参与创造的时代。开放的互联网,大规模协作,不是依赖于某一具体的社交网络平台,而是在多样化的社会化网络平台所构建的空间下,应用互联网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
微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社会化网络,开放的互联网,使得大规模协作行为成为现实。许多散落在互联网各个角落的微资源在大规模协作中得到了发现和利用,reCAPTCHA验证码就是一个例子。
CAPTCHA (验证码)是“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s A(p”art全自动区分计算机和人类的图灵测试)的缩写。常用的CAPTCHA测试是让用户输入一串扭曲变形的图片上所显示的文字或数字,目的是为验证和区分用户是计算机还是人。CAPTCHA可以用来防止有人利用电脑程序大量发布广告或其他垃圾讯息,也可以用在一些网络上的交易系统(如订票系统、网络银行),避免被电脑程序以暴力法大量尝试交易的发生。CAPTCHA这个词最早是在2002年由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Luis von Ahn、Manuel Blum、Nicholas J.Hopper以及IBM的John Langford所提出。
Luis von Ahn于2011年4月参加TEDxCMU,在题为“大规模在线协作”的演讲中,介绍了名为“reCAPTCHA”大规模协作例子。reCAPTCHA项目是利用人们上网输入验证识别码的过程,进行机器不能自动识别的陈旧老化的纸介图书和早期褪色报纸等的数字化工程。Luis von Ahn发现在Google、Facebook、Twitter这类大型社会化网站上,人们每天平均有2亿次输入验证码的行为,每次约花10秒钟。2亿个10秒,合约50万小时。这5 0万个小时,如何用来做有意义的事情?reCAPTCHA的创新与价值就在于此,实现每年约250万本机器不能自动识别的图书报纸等的数字化。
reCAPTCHA给我们的启发是发现和利用“微资源”,进行大规模协作,成就有价值的事情。reCAPTCHA例子中的微资源,就是每个人输入验证码时的10秒钟的碎片时间资源。Luis von Ahn等发现并捕捉到这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10秒钟,并加以利用,成就每年约250万本图书报纸的数字化。微资源也被Clay Shirky称作“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各种不经意的碎片的资源(时间),如果得到应用,特别是当参与的人群规模足够庞大时,其所形成的效应令人叹为观止。已有十余年发展历史的维基百科(wikipeida.org)就是一例。
利用微资源开展大规模协作学习
互联网利用微资源进行大规模协作的组织方式有多种,一种是类似reCAPTCHA项目,完全依赖软件程序的性质,将微资源充分组织到一起,产生规模效应;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营建品牌、品牌授权的机制,例如从传播思想到本地化行动参与的TED视频传播、TEDx活动的组织;除此之外,就是完全依赖人工的组织,以下介绍的CHNAGE11的MOOC课程的组织,就属于这一类。
CHANGE11(http://change.mooc.ca )是一门被称为“MOOC”类型的网络课程,由来自加拿大的三位学习技术专家Stephen Downes、 George Siemens 、Dave Cormier于2011年下半年在网络上开设组织,这几位专家经常以团队搭档的方式,在互联网上组织开放在线课程或沙龙活动。CHANGE11自2011年9月开始,到2012年5月结束。
CHANGE11提供一个课程注册入口,凡是想参与课程学习的学员,任何时间只要访问网站,注册即可。注册之后的学员,每天都会收到课程学习进展的邮件。CHANGE11课程网站上提供每周的课程记录,无须登录,即可访问浏览。每周课程记录内容包括两大类。
第一类课程内容是每周专题讲座内容的各种链接。CHANGE11课程每周都组织一次线上活动,邀请一位领域专家,就开放社会化网络中的学习变革的某个方面展开讲座。这些讲座所提供的信息链接,形成丰富的内容链接网络。对笔者很有启发的讲座内容如Martin Weller所讲的“Digital Scholarship”专题,由此笔者链接到Martin Weller所著的开放内容的电子书《The Digital Scholar: How Technology Is Transforming Scholarly Practice》,该书结合了作者自身实践,详细阐述了开放网络时代,成为数字学者的践行内容与方法;还有Howard Rheingold所讲的“Net Smart: Introduction to fundamental social media literacies”专题,这个专题内容是Howard Rheingold新撰信息素养图书《Net Smart》提炼而成,由此,笔者链接到Howard Rheingold在网络上开设的21世纪素养课程,以及他的新书书评的相关链接。在CHANGE11提供36个不同的专题中,笔者依据自己的需要,从中选择一些感兴趣的专题,重点延伸学习。
第二类课程内容是每天课程实施中的生成内容,即参与者在网络空间所发布的跟CHANGE11相关的内容。这一类内容,每天通过邮件列表,发送到所有注册课程学习的参与者的邮箱中。某位参与者某次专题的学习心得发布在自己的博客,或者在Twitter上发布的关于CHANGE11课程学习的片言只语,都会被自动汇编,传递到每一位参与者的邮箱里。笔者每一天阅读CHANGE11邮件时,会快速浏览邮件内容,然后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话题,点击相关链接深入阅读,有时会给发帖人回复,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发现不少需要进一步建立连接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参与CHANGE11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多数跟Stephen Downes、 George Siemens、Dave Cormier一样,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博客、Facebook、Twitter、Google+、Youtube、 Delicious、Slideshare等账号,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媒体发布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体验,由此形成不同的个人学习网络。
CHANGE11课程内容质量,依赖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无论是被邀请做专题讲座的人,还是普通参与者,只有每一位参与者贡献出质量优良的思考和内容,整个课程在内容品质的价值才会不断放大。任何一位参与者,藉由CHANGE11课程,不断进行个人学习网络的连接过程。
CHANGE11课程基于MOOC模式,跟传统基于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的学习过程发生完全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记录,不是记录在具体的CHANGE11课程网站上,而是完全分布在开放的互联网空间,分布在学习者各自的个人社会化网络中。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记录,采用共同的标签“CHANGE11”发生联系。这样完全分布式的学习参与的记录过程,其最大的价值之一在于,任何一位参与者在CHANGE11课程学习中的任何创新的想法、做法、力量,都能够与更加开放的互联网充分地连接着,并能够通过开放的互联网充分传播、发展(而不是仅限于一个传统的LMS学习平台),由此让个人的学习行为,与个人社会生活的行为相统一,让学习的过程本身,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一种行动方式。
CHANGE11的MOOC课程正在将Stephen Downes的教育理想化为现实,教育本身即应是个人的社会成长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任何时候都可以一起学习,并不因为进入课程的时间先后而受到限制,也不因为学习者人群数量而受到限制。学习者之间的连接、发展连接的意义,是MOOC课程的目标方向。CHANGE11课程将任何一位学习者的点滴思考和行动力量作为微资源,加以利用和组织,由此形成大规模协作的学习效应。
大规模协作学习依赖社会化网络
reCAPTCHA的例子,清晰地帮助我们见证到微资源的存在和利用所产生的效应。C H A N G E 1 1课程的MOOC实践,帮助我们理解到一种形式的大规模协作学习实践的存在,学习者依赖开放的社会化网络,通过对共同思考的学习问题各自进行思考和表达。在某种意义上,MOOC把所有关注MOOC这一话题的人连接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化网络。这个人群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平台上。社会化网络发展的多样化、生态化,使得来自任何个体的思考和行动,有了在更广泛的网络传播发展的可能,为大规模协作成为一种日常的社会实践方式提供基础。Facebook、Twitter、Google+、Youtube、 Delicious、Slideshare、Scroop.it、Bagtheweb等许多不同的应用,相互补充,提供通用化大众化的服务。特别是Facebook、Twitter以及新近出现的Google+等,这些大众化通用的社会化网络平台,几乎成为连通全世界网民的社交平台,成为当代人的社会实践空间的组成。有了这些可以连接想法和做法的基础性社会化平台环境,即便是在面向各种专业细分的小众人群的社会化应用平台上出现的新想法、新做法,也能通过这些大众化平台的传播,让创新的想法和做法,在更大范围,在不同领域对话碰撞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例如CHANGE11课程的学习,相对于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来说,属于小众人群的关注和参与的主题,尽管如此,它充分借助大众化的网络平台,推进对大规模开放在线MOOC课程的探索;再如开放课程资源OER,作为开放网络时代的开放教育运动的重要内容,2012年3月5~10日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开放教育周活动www.openeducationweek.org” ,这也是小众专业领域人群思考探索的问题,凭借大众化的网络平台吸引全球130多家机构参与其中,活动具体组织者遍及世界各地。
大规模协作已经成为一种实践方式,多样化生态化的社会化网络,是大规模协作实践发生的基础。
十年前的社会化网络的发展,相互独立的各种社会化平台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十年后的今天,社会化网络平台已经形成多样化、生态化的互联网应用环境,社会化网络平台不仅形态多样丰富,它们之间还相互连接、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共同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化应用生态系统。新环境孕育新行为,大规模协作实践就是当今互联网应用涌现的一种实践方式。大规模协作学习是一种最常见互联网应用实践行为。
然而,在互联网应用走向开放的历史新纪元,中外互联网应用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这种差距的拉大,其一体现在社会化网络平台的发展上,国内在社会化网络平台的多样性与丰富程度,远远不及欧美国家,更为遗憾的是,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使得参与其中的用户越来越缺少国际对话的环境;其二是大规模协作实践,将使中外互联网应用差距,在未来更为突显。社会化网络,使开放的互联网,大规模协作,创新力量,各种创新创意的想法、做法、力量,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和放大。开放互联网的大规模协作,带来了互联网应用方式与应用效应的全面改变。这就是中外互联网发展特别是在教育中的应用发展差距不断在拉大的原因与表现。
(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